問題好多,都要“沖破天際”了?把問題丟給我,我找“大咖”幫你解答。
我問:我在和爸爸媽媽旅游時,看到很多城市都介紹自己是古都。全國有哪些城市曾經做過都城呢?其中做都城時間最長的是哪一個?
大咖答:現在普遍認為中國有八大古都: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和鄭州。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有1529 年的建都史,是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被譽為“千年帝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另外,西安古稱長安,自古便是帝王都城, 擁有著5000 多年的文明史、3100 多年的建城史,以及1100 多年的建都史?,F在的首都北京,在歷史上也有著3000 余年的建城史和857 年的建都史。
我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最初定都南京,后來,明成祖又把都城遷到北京。明朝為什么要遷都呢?
大咖答: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綜合考量的結果:在政治上,明成祖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取代建文帝登上皇位的,因此與南方的勢力集團矛盾重重,繼續定都南京,對統治不利,朱棣曾受封為燕王,北京是他的大本營,有更穩固的統治根基;另外,明朝剛剛建立,北方地區之前先后被金國和蒙古所統治,明朝需要加強對北方的控制,遷都北京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經濟上,遷都北京,有利于打通南北的漕運,加強南方和北方的經濟交流,從而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而穩固統治。軍事上,明朝建立之初,一直受到北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威脅。而北京地理位置優越——靠近北方邊疆,背靠長城,是戰略要地,遷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和抵御北方蒙古勢力的侵襲。
除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原因以外,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土壤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是首都的合適之選。作為金和元的都城,北京具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底蘊??傊?,遷都北京,是當時對全國進行有效統治的正確之選。
我問:唐朝時期,西域各國的很多使者都來到了大唐長安,他們是用什么交通工具、通過什么路線到達的?
大咖答:西域位于今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自漢朝設置西域都護開始,西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隨后的動蕩又使其逐漸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唐太宗時期,經過一系列的戰爭,西域的主要部分重新歸入了唐朝的統治之下,西域使者紛紛來朝。他們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到達中國——陸上絲綢之路是一條從中國長安(今西安)出發,經過隴西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進而聯結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的一條陸路交通通道。
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有車、馬和駱駝。為了方便旅行,沿途還設有許多驛站。如1990 年~1992年間發掘的懸泉置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漢晉驛置機構。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驛站是黑松驛,它地處絲綢之路要沖、祁連山北麓,距離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城15 千米。
我問:在新疆旅游時,我見到當地有很多維吾爾族人,他們的樣貌和我很不一樣。同樣是中國人,為什么我們的外貌區別那么明顯呢?
大咖答:中國民族眾多,一些少數民族的樣貌與漢人有很大差異,主要是因為他們與漢人有不一樣的血統。
比如,新疆的維吾爾族,他們深眼窩、長睫毛、高鼻梁,五官立體,有明顯的歐洲人特征。這是因為他們屬于混血,是由古代的回鶻人、原西域印歐種土著居民(現今維吾爾族人身上的某些歐洲人特征即來源于他們)、唐代以前移居西域的漢人、羌人,以及征服西域的蒙古人等長期通婚而形成。還有俄羅斯族人,他們屬于外國移民,是俄羅斯移民的后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風俗習慣等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朱蕓(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永豐學校歷史高級教師)
我問:我曾經是一個整天嘻嘻哈哈的女孩,我的學習方式就是學著玩、玩著學,把學習變成一種快樂的游戲??墒?,自從升入高年級,特別是面臨畢業,父母、老師要我老老實實地學習,下點苦功夫,這可要比登天還難。我也曾暗下決心要刻苦學習,可沒過幾天又“原形畢露”了。我問自己:難道你是個不可救藥的女孩嗎?我該怎么辦?
大咖答:同學,你好!真高興你能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的游戲。真的,這是你的一個莫大的幸運,我為你祝賀!
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學習效率與情緒的緊張度有關。一般來說,情緒緊張度太低,缺乏強烈動機,認知活動的效率就不高;情緒緊張度太高,動機過于強烈,認知活動的效率也不高。只有保持適度的情緒緊張度,才有助于提高認知活動的效率。就高年級同學的學習現狀看,情緒緊張度過低的情況不多,令人憂慮的是情緒緊張度過高,造成學生大腦過于疲勞,從而降低了大腦認知活動的效率。
當然,我們說的放松心情可不等于是松松垮垮。一面放松心情,一面抓緊時間,才會體驗到一種高層次的快樂。面對課業變繁重,不抓緊時間是不行的。這也許正是父母、老師為你擔憂的原因??鞓返貙W和勤奮地學也不是矛盾的。所以,你可以一面照常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事,一面抓緊時間、提高效率,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馬志國(應用心理學研究員)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