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絲綢之路東端,有一條天然形成的狹長地理“大走廊”,因為這條走廊位于黃河西側,于是被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甘肅省境內,漢武帝時期在這里駐軍設郡,以抵擋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加強對這個區域的控制。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我國組建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射基地。1970 年4 月,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這里升空,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
莫高窟
敦煌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站,也是西域僧人進入中原的必經之地。僧人們在這里開鑿禪窟,講經傳佛,形成了大名鼎鼎的莫高窟。從前秦開始,歷經十六國、北魏、北周等十多個朝代的陸續興建,莫高窟現今尚存壁畫和彩塑的洞窟共492 個,壁畫總計45000 平方米,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藝術寶庫。
敦 煌
河西四郡中最靠西的一處便是聲名遠揚的敦煌。敦煌別名沙州,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里的氣候特征——干燥少雨。正是這樣的氣候塑造了鳴沙山、月牙泉等沙漠景觀。敦煌這個名字的由來在學術界尚存爭議,很多人認為它是盛大、輝煌的意思,“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之”。敦煌是中原經絲綢之路進入西域的門戶,漢武帝在這里設立敦煌郡,留下了他經略西域的夢想。
酒 泉
酒泉古稱肅州,其名字的來歷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城下有泉,其水若酒”;另一說是源自霍去病的故事。相傳,霍去病在此地打了勝仗,于是就與將士們一同慶功。慶功當然要同飲慶功酒,但那么多將士,怎么能保證每個人都喝到酒呢?于是,霍去病將所帶的酒倒入泉中,大家共飲泉中“酒水”,一同分享勝利的喜悅。因此,這個慶功之處就被叫作“酒泉”。
河西四郡由東到西分別是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它們不僅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還是千百年來河西走廊上最繁榮的幾個城市,承擔著連接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光榮責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它們。
焉支山
漢代的匈奴歌謠里提到的焉支山,位于今天張掖市山丹縣。焉支山山頂常年積雪,春夏時節,雪水融化,灌溉了樹木和草原。公元前121 年,霍去病來到這里,看到這里水草豐茂,是天然的優良牧場,于是創設了山丹軍馬場,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54 萬畝。這座軍馬場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皇家馬場,也曾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軍馬場。
涼州會盟
武威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上多民族、多元文化聚集的歷史文化名城。700 多年前,蒙古皇子闊端同西藏宗教界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在這里進行了一場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會談,這就是涼州會盟。涼州會盟以和談的方式推動了統一,使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是西藏與祖國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作為涼州會盟的見證地,位于武威市的白塔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 掖
漢武帝曾派霍去病兩次征討匈奴,第一次打過了焉支山,第二次攻入祁連山。在這兩次征戰之后,漢代匈奴人中流傳出一首歌謠:“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而對于大漢而言,這兩次出征,無疑是“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張掖因此得名。從此,張掖在大漢堅實臂膀的保護下,商貿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近年來,七彩丹霞成為這里的“旅游名片”。
武 威
河西四郡中最東端的武威歷史悠久,古稱涼州,曾經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大涼、西夏的都城,因此有“六朝古都、西北首府”之稱。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一舉擊敗匈奴。為了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他將這里命名為武威。從此,這個霸氣外露的名字就成為這里最深刻的印記。出土于武威的銅奔馬是中國旅游的標志。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