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探討了其在制度建設、藝術創新、文化融合和公眾參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通過具體案例,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規、制定長期規劃、鼓勵原創設計、推動文化融合和增強公眾參與等建議。文章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完善制度建設和推動藝術創新,增強公眾參與度,最終實現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公共藝術;制度建設;藝術創新;文化融合;公眾參與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環境品質,還增強了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文化融合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使藝術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還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然而,在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制度建設和文化融合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公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及現狀的分析,從制度建設、藝術創新、文化融合和公眾參與等多維視角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以期為中國公共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公共藝術的背景與基礎
(一)公共藝術的定義和起源
公共藝術(Public art)是從英語中借用過來的一個術語。它由“公共”和“藝術”兩部分組成,“公共”是指其所處的空間具有公共屬性。而“藝術”是指通過創造性的方法和形式,表達文化、情感、思想等內容的活動或作品。因此,公共藝術可以理解為在公共空間中展示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它不僅具有藝術性,還包含了與公眾的互動和社會影響。
公共藝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與一系列公共藝術支持計劃有關,如“公共場所藝術”(AAP)、“建筑藝術”(AiA)以及“藝術百分比”(Percent per Art)等計劃。這些計劃強調要在建筑項目中撥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公共藝術創作,這也推動了公共藝術在城市空間中的廣泛應用,使其成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期歐洲一些國家,也采取了相同的舉措,如英國的“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通過立法和政府資助,促進公共藝術的發展和普及。
雖然俄羅斯(前蘇聯)沒有使用“公共藝術”這一術語,但自20世紀30年代起流行的紀念性裝飾藝術(Монументально-декоративное искусство)在作用和本質上與歐美的公共藝術類似。蘇聯時期的“五年計劃”往往涵蓋了紀念性雕塑和建筑裝飾藝術的建造,這些藝術作品主要用于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態教育,其中包括列寧和斯大林的雕像、大型壁畫和紀念碑等。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在美化公共空間和增強社會凝聚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共藝術在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雖然定義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價值和作用是一致的,即通過藝術作品與公眾互動,提升公共空間的文化品質和社會價值。公共藝術的“公共”屬性,本質上也包含了社會屬性。因此,需要通過完善的制度進行規范和指導,以確保公共藝術項目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和支持。從歐美各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公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制度建設的支持。完善的制度保障不僅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礎和資源支持,更是其持續發展和文化融合的重要保障。
(二)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
目前,中國學界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公共藝術這一概念在1990年代以后的中國才開始使用[1]。這是因為,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根據聯合國的數據,199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26.41%,城鎮人口約為2.5億人,這一數據標志著中國正處于一個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逐漸向城市化社會轉變的初期階段。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公共藝術為主題來構建城市文化已成為時代的需要,但與之相關的公共空間藝術的實踐工作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已開始。例如,為慶祝建國十周年而建設的十大建筑及其配套的雕塑、浮雕和壁畫。這一時期的公共藝術深受蘇聯紀念性裝飾藝術的影響,以政治宣傳為主,具有宏大的規模、明確的主題和強烈的象征性意義,通常由藝術家團隊共同創作,強調集體主義精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北京首都機場的壁畫和北京地鐵2號線的壁畫,標志著中國藝術家開始獨立探索,試圖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融入新的公共空間環境,創造符合中國實際的公共藝術。這一時期,“公共藝術”的概念在中國還不普及,直到1982年2月25日,“城市雕塑”一詞才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中[2]。“城市雕塑”和“公共壁畫”成為這個時期常用的專業詞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需求不斷增長。1993年由文化部、建設部聯合頒布的《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旨在規范和推動城市雕塑的建設,提高公共藝術的質量和文化水平。它為城市雕塑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操作指南。
進入21世紀之后,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我國加快了城市改造更新的步伐,推動了公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為了解決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千城一面”問題。公共藝術作為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載體,開始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但是,與公共藝術建設的繁榮相比,公共藝術的制度建設處于相對滯后的階段。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使其在實現積極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方面未能完全發揮潛力,從而制約了公共藝術的持續進步和整體品質的提升。
二、當前中國公共藝術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建設的不足
盡管中國公共藝術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制度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與公共藝術發展相匹配的法律文件一直沒有出臺,處于嚴重滯后的狀態。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層面就已經出臺了一些關于“城市雕塑”的規范性文件,如《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但自1993年發布以來,該辦法一直沒有修訂,內容過于滯后,難以滿足當前公共藝術發展的需求。地方層面的法規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以城鎮化水平較高的上海市為例,1996年制定的《上海市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雖然在2010年進行了修訂,但觀念依然比較陳舊,未能跟上公共藝術的發展需求。這些法規未能有效覆蓋公共藝術的實時變化和發展需要,限制了公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在公共藝術的組織和管理方面,缺乏專門的機構進行統籌和規劃。目前,中國的公共藝術管理主要依賴于各級市政建設和城市管理部門,對公共藝術的管理通常只是這些部門的眾多職能之一,缺乏專業化和專職化的管理機構。很多城市雖然成立了城市雕塑管理辦公室、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等機構,但這些機構在公共藝術項目的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常常因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和資源支持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此外,從規劃管理來看,公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與空間規劃和行政管理產生交集,但實踐層面大多是受官方政策、重大活動等事件的影響,呈現出一種波浪式、運動式的短期突擊建設,沒有穩定且長期的統籌規劃系統。”[3]例如,湖北省荊州市2016年投資1.7億元人民幣建造的巨型《關公雕塑》,審批手續尚未完備,便倉促上馬。該建筑建成僅4年后就由于違建問題需要拆除并更換地點重建,拆除重建的費用高達1.5億人民幣。這種公共藝術建設中的混亂,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藝術創新的不足
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致使許多城市在追求形式化和速度化的過程中,忽視了藝術作品的原創性和獨特性。例如,上海浦東新區東昌濱江綠地內的雕塑《日晷》,與英國雕塑家溫蒂·泰勒(Wendy Taylor)語1973年完成的、位于倫敦塔橋邊的地標性作品《Timepiece》有極高的相似度。最終,該雕塑在2016年被拆除。這種簡單復制的做法,不僅侵犯了原作者的權益,而且阻礙了本土藝術家的創新和發展,使得城市的公共藝術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和特色。這種忽視不僅影響了公共藝術作品的質量,還直接制約了文化融合的進程。
(三)與建筑和景觀環境的脫節
中國公共藝術在與城市地域文化和現場環境的融合方面也存在顯著不足。“著名的公共藝術理論研究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翁劍青指出,公共藝術對于空間的介入不是簡單或粗淺的硬性移植和表面的照搬,而是生發和植根于特定地域場所、語境原有的生態系統之中,形成與當地自然和社會歷史以及整個生態系統間的對應關系,以自然而精彩的方式融入其中,而非唐突、孤立的自我張揚。”[4]這種融合也使藝術作品更具獨特性,避免了同質化和內容空洞的問題。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公共藝術作品未能達到預期。例如,在北京市中央商務區(CBD)的街道綠化帶中,擺放了一批模仿復活節島石雕的人像,其本意是展示國際化形象,但這些作品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且與北京城市的歷史文化毫無聯系,顯得十分突兀。這種缺乏與當地文化融合的公共藝術作品,難以引起市民的共鳴和認同感。
(四)公眾參與的缺失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核心,然而這一特征在國內尚未真正實現。在公共藝術項目的決策過程中,人們通常將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而忽視了對視覺美感及藝術觀念的重視。公眾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無法對公共藝術的設計和制作流程進行有效地參與和互動。這與現行的公共藝術運作體制密切相關,目前中國公共藝術建設主要依賴財政撥款。然而,由于監管體系不健全和審美能力不足,部分公共藝術作品在決策過程中難免受到個人意志的影響。公共藝術研究學者季欣認為:“這些作品難以與公眾社會產生廣泛、貼切的聯系,或者表現出濃郁而俗氣的商業氣息,與城市主體風格格格不入,盲目拼接,缺乏對公共藝術深度的人文關懷。”[5]
2023年河南省魯山縣的《牛郎織女》雕塑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熱議,凸顯了中國公共藝術中公共性缺失的問題。這座耗資715萬人民幣的雕塑在建設前未能廣泛征求公眾意見,決策過程缺乏公眾參與。高額的制作費用對于剛脫貧三年的魯山縣顯得尤為突出,這也引發了公眾對資金使用的質疑。此外,該雕塑與湖南省長沙市的一件雕塑高度雷同,不僅涉嫌抄襲,其制作水平也備受質疑,許多人對其藝術價值和實際效果表達了不滿。這一事件反映了在公共藝術項目中加強公眾參與和進行透明決策的重要性。
通過上述對中國公共藝術在制度建設、藝術創新、環境融合、公眾參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制度建設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框架不僅能保障公共藝術創作的原創性和多樣性,還能為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從制度建設到文化融合,是公共藝術發展的必然路徑。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公共藝術才能真正實現其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目標,從而為城市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從制度建設到文化融合的路徑
制度建設為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礎,使公共藝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城市文化緊密聯系的整體。通過文化融合,公共藝術可以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此外,文化融合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增加城市的獨特魅力和吸引力,甚至帶動經濟發展。因此,只有實現文化融合,公共藝術才能真正發揮其社會和文化功能,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實現文化融合不僅僅依賴于藝術家的創造力,更需要制度層面的強有力支持。
(一)完善法律法規
為解決中國公共藝術發展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問題,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和監管機制。具體措施包括:出臺針對公共藝術的專門法律文件,明確公共藝術的定義、范圍和管理規范;根據不同城市的歷史和地域文化,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制定資金來源和使用規定,明確建設資金的來源和保障機制,規定資金的透明使用和審計流程,防止資金浪費和腐敗發生;保護藝術家的知識產權,明確對藝術作品原創性的要求,防止抄襲。
(二)制定長期規劃
為避免公共藝術發展的短期行為和資源浪費,需要制定長期穩定的發展規劃。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公共藝術發展規劃,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適時調整規劃,確保規劃能反映當代城市建筑環境設計的要求。規劃應包含公共藝術的維護和管理,確保公共藝術的發展形成延續性。長期穩定的規劃不僅可以避免公共藝術發展的短期行為,還能確保文化融合的持續性。在規劃中加入對文化融合的具體要求,也能使每一個公共藝術項目都成為展示和傳播地域文化的窗口。
(三)鼓勵原創設計
為提升中國公共藝術的創作水平,必須鼓勵原創設計,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公共藝術專項基金,資助藝術家的創作和研究,鼓勵原創設計,提升公共藝術的創作水平;舉辦公共藝術的展覽、比賽和交流活動,發掘和扶持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優秀原創作品,提升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和作品的藝術水準;建立公共藝術創作激勵機制,獎勵在公共藝術創作中表現突出的藝術家和作品,激發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和創新能力。
(四)促進環境融合
公共藝術與環境的融合包括兩個層面,一方面是與城市的文化環境相融合,另一方面是與公共空間的物理環境相融合。與城市的文化環境相融合,可以體現鮮明地體現出某一區域或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同時也可以體現出我國文化的多樣性,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具體措施包括:鼓勵藝術家深入了解和融入當地文化,確保作品能夠體現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增強市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公共藝術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通過文化融合,避免公共藝術作品的同質化和內容空洞問題,使其更具獨特性和文化價值。與公共空間藝術所處物理空間中的建筑和景觀環境相融合,可以使藝術作品在空間環境中能夠協調統一,不顯得突兀。具體措施包括:在公共藝術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周圍建筑和景觀的風格和特征,確保藝術作品與環境和諧共生。
(五)增強公眾參與
增強公眾在公共藝術項目中的參與度,確保這些項目能夠真正反映公眾的需求和愿望,具體措施包括:通過制度建設,明確和規范公眾參與機制,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公共藝術的認識和參與意識,增強公眾的藝術素養;通過透明、公正的決策過程,確保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在項目中得到充分反映,進而促進城市文化認同和文化價值的形成。
四、結語
文章從多維視角分析了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表明,制度建設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框架不僅能保障公共藝術創作的原創性和多樣性,還能為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從制度建設到文化融合,是公共藝術發展的必然路徑。只有在完善的制度環境下,公共藝術才能真正實現其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目標,從而為城市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潘俊峰.公共藝術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現狀與未來瞻望[J].藝術評論,2007(11):76-77.
[2]王克慶.中國百年城市雕塑藝術(中)[J].新文化史料,1999(5):70-71.
[3]武定宇.走向新綜合——關于中國城市雕塑發展的思考[J].美術,2023(6):62-65.
[4]翁劍青.超越本體的價值含義——公共藝術的廣義生態學管窺[J].文藝研究,2009(9):19-26.
[5]季欣.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現狀及發展態勢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0(5):70-73.
作者簡介:劉方,俄羅斯國立柯西金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