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是當今熱門的社會議題之一,在藝術創作領域帶來了顯著的改變。在AIGC的視野之下,將傳統戲曲文化和插畫藝術相結合,探討AIGC的創造力與工作原理,以及AIGC輔助插畫作品創作的可能性,分析插畫創作過程中對于戲曲元素的提取與運用。旨在探索AIGC在數字藝術領域的創造性和實用性,以期為設計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創造力;戲曲元素;數字插畫
一、AIGC技術概述
科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深刻的數字技術革新,進而對數字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創意策劃、廣告營銷,以及商業插畫等創造性任務中的表現愈顯出色,對于其是否可以承擔輔助性社會工作的議題引發了一定的關注和探討。
關于該類問題的研究,學者李育輝在《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創造力比較研究:基于專家和消費者的雙重視角》一文的結論陳述:專家能夠識別人工智能和人類,而消費者無法區分;人工智能的文案創作能力等同人類經驗年限為2.47年,與人類存在1.36年的差距;在文案專業能力上,人類得分顯著高于人工智能,特別是在創造性和洞察能力上;消費者對兩類文案的整體感知水平無顯著差異[1]。學者徐家力在《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一文中提出,創造力的根本是訓練者在數據建模過程中通過訓練賦予人工智能的價值取舍[2]。而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視域下,人工智能對勞動價值進行了重塑,人工智能的創造力促成了人的勞動解放,借此不斷提升人們在勞動中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人們爭取更充裕的自由時間,促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3]。
梳理文獻可知:學者們在文獻中對于人工智能創造力的結論較為一致。因此,本文認為人工智能是一種創造性的輔助工具,為人類創造者提供了資源參考、數據梳理以及發散思維等輔助性工作,為人類的創造過程提供更多的靈感思路,通過技術優勢替代重復性較高的工作內容,為核心創意工作提供更充裕的時間與條件。
筆者借用對于人工智能創造力的定義,將視野轉向數字插畫藝術,以創造者的視角,闡述人工智能對于數字插畫藝術的影響,結合筆者自繪的插畫作品,陳述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文化資源的提取運用,以及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挑戰機遇。
二、數字插畫的發展
數字插畫是一種利用數字技術和軟件進行創作的插畫藝術形式,針對其特性,筆者將從交融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闡述:一方面,交融性。隨著AIGC技術全面介入插畫創作,創作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數字插畫不僅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擴展了創作思維,傳統繪畫難以達成的效果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淋漓盡致地展示[4]。并且,數字作品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數字化傳播,從而擴大其傳播范圍和欣賞受眾。另一方面,人文性。通過文化資源和數字插畫的相互賦能,可以為數字插畫提供文化的高附加值,擺脫數字產品其本身的可復制性。數字技術改變了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和供需關系,加速了文化產品生產的步伐,縮短了文化產品生產周期;文化也提升了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和價值追求,使科技有了更深刻的內涵[5]。隨著數字技術的更新迭代,特別是AIGC技術的成熟運用,提升了創作者的工作效率,擴展了創作者的設計思維,接下來將從機遇和挑戰兩個方面闡述AIGC技術帶來的改變。
(一)新機遇——內容共創,提升產能
人工智能的內容生成技術可以優化數字藝術作品的展示效果,數據算法技術能夠優化傳統的創意工作流程。
生成式模型的深入訓練也參與到了社會工作之中。例如,百度在3月16日發布智能語言模型“文心一言”,阿里于4月也陸續開放了“通義千問”的語言模型,還有華為的盤古、騰訊的混元、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紫東太初[6]。生成式模型學習能力很強,并且仍將不斷被革新訓練,借助這些輔助功能,藝術家可以更高效地創作和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方面,AI技術可以提供快速的草圖生成、顏色推薦、線條優化等功能,使藝術家能夠更加專注于創作的核心,節省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AI技術還可以為藝術家提供靈感和創意啟示。通過分析和學習大量的藝術作品和圖像數據,人工智能可以識別出一些潛在的視覺模式和趨勢,為藝術家提供創作的參考和靈感。并且,伴隨著生成式模型的不斷更新迭代,AIGC可以勝任更多更復雜的工作內容。
(二)新挑戰——減少創意,消解價值
智能生成模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AIGC技術可以基于文字提示生成圖片、視頻、模型。自推出應用后,對設計行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創作過程中可能引發原創性的問題。由于人工智能程序可以分析和模仿大量的藝術作品,它們可以生成看似原創的插畫,但實際上缺乏真正的創造力和情感表達。這可能削弱藝術家的獨特性和個人風格,從而降低整個行業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創意產出方面也帶來了挑戰。創意是藝術創作核心,但是人工智能目前還不具備真正的創造性和想象力。盡管它可以通過學習和分析大量的藝術作品來生成新的圖像,但它缺乏情感和直覺,無法像人類藝術家那樣創造出令人震撼的作品。總的來說,人工智能為設計創意工作帶來了危機和挑戰。它可能削弱創造者的原創性和創造力,影響創意產出的多樣性和質量,并降低觀眾與作品之間的情感互動。
這些挑戰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機會,鼓勵藝術從業者思考和探索人工智能與插畫藝術的結合方式,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和體驗,從而推動藝術領域的發展。接下來,筆者將展示自繪系列插畫《戲韻芳華》中對于戲曲元素的提取與運用,來分析AIGC技術在數字藝術領域的創造性和實用性。
三、戲曲元素在數字插畫中的表現
(一)戲曲元素的概述
戲曲曾是中國民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國粹的代表之一。戲曲中的唱詞表演傳遞著中華文化所蘊含的美,將文學、音樂、美術與表演合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中國地域特色、民間智慧的表演藝術。中國的戲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代表性的劇種有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粵劇等。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音樂曲調和服裝道具,呈現出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風貌,無法一語概之。因此,筆者結合戲曲名作——昆曲《桃花扇》進行了數字插畫的創作。《桃花扇》作為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劇本,與洪升創作的《長生殿》被譽為中國昆曲鼎盛期最后的兩座巔峰[7]。同時,作為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經典的唱段、獨特的故事以及隱喻的內涵都是值得研究提取的元素形象,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給予《桃花扇》新的時代內涵,結合各種設計風格進行創作,以此促進傳統戲曲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與推廣。
(二)《桃花扇》戲曲元素的提取
正如孔尚任于《桃花扇凡例》中所言:“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桃花扇,作為全篇的題眼,穿針引線,伏脈千里。李香君,作為全篇的主角,穿云入霧,貫穿全文。因此,筆者也明確了以桃花扇為創作主題,以李香君作為設計主角的設計思路。
其一,以桃花喻美人。正如《詩經》中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作為愛情的象征,以桃花之繁盛比喻美人之明艷。正如孔尚任在《眠香》一折中,描寫侯方域以宮扇贈于李香君的初見場景,侯方域便以“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來褒揚李香君的容貌姿態。在數字插畫繪制中,主要角色的刻畫便是最直觀展示主題的方式之一,通過插畫的視覺語言,對于角色的造型、服飾、配色以及動作進行有機的整合。從角色服飾的角度出發,服飾設計可以參考戲服古裝進行二次創作,如繡花的長袖、花朵點綴發飾等,以突出美人的妝容服飾之美。從角色的姿態出發,表情動作要表現出美人的柔美優雅,參考戲曲中女性演員的舞姿手勢,將其呈現在插畫中,以展示戲曲元素。從插畫的色調光影出發,運用柔美的色調和適當的光影效果,營造出夢幻、浪漫的戲劇氛圍。
其二,以桃花扇喻愛情。正如唐朝詩人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描述愛情故事的戲曲作品,多借桃花開落抒發世事變遷的離合情愫。而孔尚任的《桃花扇》一作則跳脫了“人面桃花”的離合悲歡,借桃花扇之喻寫家國興亡之感。在悲歡離合的愁苦之中,講述了晚明時期家國飄搖、政治衰亡的感嘆,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8]。跳脫了“情”之范疇,展開了“理”的思考追問[9]。從《卻奩》一折中“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題在宮紗扇上。”的情感升溫,再到《守樓》一折中,李香君剛烈守節,血濺扇面,以血見桃花的情感高潮。《桃花扇》中的桃花意向由此變化,以血喻花,以扇傳情。通過插畫藝術的視覺語言,運用桃花作為符號和象征,將其與愛情的概念相結合。將桃花與愛人之間的牽絆、相思之情等形象化地呈現,以增強桃花與愛情的戲曲元素。場景可以是桃花盛開的場景,如花園、山谷、宮廷或江邊等,以營造浪漫而富有情感的氛圍。同時利用細膩的描繪手法,表現桃花的細膩、柔美和生機盎然特點。
綜上所述,借由《桃花扇》這一戲劇主題,已經將插畫作品中人、景、情進行了分別的元素收集與元素提取。通過數字插畫這一藝術形式將紙本戲文視覺化地展示出來,將劇情典故、核心要素合理排布在畫面之中,讓數字作品增添文化意趣。
(三)《桃花扇》戲曲元素的運用
在運用戲曲元素時,要注重對戲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時賦予作品一定的創新和個人風格。通過巧妙地運用戲曲元素,插畫作品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故事,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筆者整合元素提取階段的內容提要,明確了以桃花扇為創作主題,借由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設計藍本,結合古風發髻、古時妝容、古典花紋等設計元素,來體現出戲本小說里的曲折故事,以及人們對于戲本小說與浪漫故事的關注。在確定畫面內容過程中,選定了話本中較為著名的詩句:“南國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隨郎團扇影,搖動一身香。”將其作為畫面創作來源。將桃花扇、發飾發髻以及服裝紋樣作為插畫作品的主要亮點。圖1清晰地展示了創作過程中的元素運用與繪制。畫面描繪了美人憑椅斜靠,右手持桃花扇,左手握書卷的姿態。
四、戲曲元素數字插畫的創作實踐
(一)系列作品的發散探索
本次實踐利用了中華戲曲的元素,結合戲曲中的人、景、情三位一體進行插畫創作。以“戲韻芳華”為系列插畫主題,除卻以《桃花扇》為主題的插畫作品,還增添了《人魚燭》《返魂香》兩段典故作為創作靈感的插畫作品。筆者通過ChatGPT(智能生成聊天機器人)的文案歸納和梳理的功能,整理出了紙本作品中的內容摘要、故事梗概以及象征性元素。在借助ChatGPT對于文本故事的梳理之后,筆者進行了元素提取,再通過參考傳統戲服、特色妝面、古代發髻以及傳統紋樣等內容進行二次創作。如表1所示,對主題詞內容進行分析理解以后,將象征性元素進行總結梳理,明確了元素類型風格后進行二次創作,讓畫面更為豐富。
在作品創作之初塑造了美人執扇、拈花以及持燈的三個角色動態,再結合特色花卉、裝飾器物,讓畫面更為飽滿充實,構圖上采取了圓形構圖。在色彩應用方面,以紅色、紫色為主色,黃色、藍色為輔色,以花喻美人,提取桃花、牡丹以及各色花卉的色彩合理運用在畫面之中,統一畫面的元素構成和色調。
(二)系列作品的實踐運用
在本系列插畫作品中,根據設計主題選取了《桃花扇》《人魚燭》以及《返魂香》三段典故作為創意源點,結合ChatGPT對于三段典故的內容簡介和故事梗概,從角色設計、場景排布以及配色光影三個角度整理出象征元素,將人、景、情三位一體結合繪制美人執扇、美人拈花以及美人執燈這三組動態的角色插畫,從而能夠設計出具有文藝審美價值和商業實踐價值的設計作品。
在實踐應用階段(如圖2),通過對插畫的拆分、分層處理,以及采用不同印刷制作工藝,將插畫延展文創產品領域,從而實現其商業實用價值,文創印刷品、貼紙海報、絲綢印刷制品以及禮盒套裝都可以產生廣泛的應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戲曲的文化底蘊深厚,辭藻韻調悠揚,且基于地域特色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戲曲形式。無論是多姿多彩的京劇,亦或是清新優雅的昆曲,這些藝術形式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變遷,不斷吐故納新,日臻完善。
對于設計者而言,需要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入了解,對傳統文化祛魅并不斷追尋創新的發展路徑。AI技術帶來了內容共創和提升產能的機遇,善用工具,巧用技術,要讓數字技術成為創新實踐的方法路徑之一。雖然AI技術具有發展潛力,但設計師仍然是創意和決策的核心。人工智能只能是輔助工具,設計者的經驗、直覺和審美判斷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設計者應當善用人工智能工具,并結合自身的創作能力,以實現更好的創新性設計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育輝,龐菊愛,譚北平.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創造力比較研究:基于專家和消費者的雙重視角[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3(10):23-35.
[2]徐家力.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屬[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37-49.
[3]唐啟壽,彭啟福.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對人工智能時代“勞動”的當代詮釋[J].理論探討,2023(3):163-168.
[4]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281-282.
[5]范周.數字經濟變革中的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50-56.
[6]徐繼敏,嚴若冰.論大語言模型材料的證據屬性——以ChatGPT和文心一言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60-73.
[7]王蘊明.人民日報品鑒:借離合之情 寫興亡之感[EB/OL].[2013-10-1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010/c1003-23145056.html
[8]汪思源.一生要讀的國學經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317-318.
[9]王藝嘉.孔尚任《桃花扇》之“桃花”意象研究[J].今古文創,2023(45):4-6.
作者簡介:徐升旭,湖北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