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無人機(包括巡飛彈)在各類戰術行動中的大量使用,已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沖突中交戰雙方均投入大量無人機裝備,廣泛應用于戰場偵察、目標引導、定點清除以及自殺式攻擊等任務,在減少人員傷亡、提高體系作戰整體效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偵察型無人機裝備與運用
主要裝備概況
俄軍無人機
沖突中,俄軍使用的偵察型無人機主要包括“海雕”-10和“前哨”2型無人機。
“海雕”-10無人機是俄羅斯研制的多功能無人機,最大作戰半徑120千米,續航時間16小時,最大升限6500米,平時的任務飛行高度為1000-1500米,最大飛行速度15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約100千米/小時。每套系統包括2架無人機和1個地面控制站,主要用于執行戰場空中偵察監視、目標指示以及火炮校射等任務,從可拆卸的彈射器上起飛,使用自備降落傘進行降落和回收。

“前哨”無人機是俄羅斯由以色列引進和改進而來,最大作戰半徑250千米,續航時間16小時,實用升限6000米,最大飛行速度15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約100千米/小時,主要用于執行戰場偵察監視等任務,起降方式為滑跑起降。
烏軍無人機
沖突中,烏軍使用的偵察型無人機主要包括美國援助的RQ-11“渡鴉”、 RQ-20“美洲獅”無人機以及自研、采購的小型無人機。
RQ-11“渡鴉”無人機,作戰半徑10千米,續航時間1.5小時,實用升限150米(相對高度),最大飛行速度96千米/小時。采用電池動力,手拋發射,配置可變焦光學傳感器,可執行戰場偵察和目標定位任務。
RQ-20“美洲獅”無人機,作戰半徑15千米,續航時間3.5小時,實用升限150米(相對高度),最大飛行速度83千米/小時。采用電池動力,手拋發射,配置可變焦光學傳感器,可執行戰場偵察、目標定位任務。
50ZJvDtJTRAoatg6YEBtow==作戰運用分析
俄軍運用與分析
俄軍偵察型無人機,特別是大量使用的“海雕”-10無人機在戰術行動中發揮作用明顯,多次發現烏軍炮兵陣地、小股步兵分隊等,并引導地面/空中火力進行了有效打擊。但從獲得的情報數據看,俄軍當前投入戰場的偵察無人機多以中小型無人機為主,與美國支援烏軍的高性能偵察型無人機相比,在作戰半徑、續航時間、監控范圍、偵察精度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從而難以實施對戰場態勢的全面掌控,難以快速有效地對戰場時敏目標實施搜索、識別。
Z4R14Lqh5snrz7ZZUiojRA==烏軍運用與分析
沖突期間,烏軍先后接收了美國援助的RQ-11“渡鴉”和RQ-20“美洲獅”等小型偵察無人機,并廣泛征召民用無人機參與戰術行動,獲取了大量前沿戰場情報信息。同時,借助美軍RQ-4“全球鷹”和MQ-9A“死神”等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支援力量,在俄烏海上交戰地區持續巡邏,及時向烏方提供光學、雷達、電子等各類戰場情報信息,從而在戰場態勢掌控方面明顯優于俄軍(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遭烏軍導彈精確打擊,大概率為美軍無人機提供情報支持)。但鑒于外交和自身安全等因素,美軍無人機不便深入陸戰縱深,俄烏在戰術偵察行動中的無人機裝備和運用能力基本持平。
自殺式無人機(巡飛彈)裝備與運用
近年來,作為戰術行動中的“殺手锏”武器,自殺式無人機受到各國軍隊的廣泛青睞。區別于常規彈藥,以空中尋殲為主要使用方式,以目標殺傷為主要目的,自殺式無人機也普遍被稱為“巡飛彈”。
主要裝備概況
俄軍無人機
俄烏沖突中,俄軍使用的自殺式無人機主要為“沙赫德”-136無人機,該型無人機是俄軍從伊朗采購的自殺式無人機,攻擊距離可達500千米以上,最大飛行速度186千米/小時,可攜帶50千克戰斗部,以衛星制導方式實施坐標攻擊。根據攻擊目標不同,可靈活選擇安裝各類戰斗部(彈頭),包括殺傷人員的殺爆彈、攻擊防御工事的浸徹彈、攻擊裝甲目標的破甲彈,以及攻擊雷達、通信等輻射裝備的反輻射彈頭等。
烏軍無人機
烏軍使用的自殺式無人機主要是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自殺式無人機(包括“彈簧刀”300和“彈簧刀”600兩型,數量不少于400架),其中300型(飛機重量1.25千克,攻擊速度160千米/小時)主要用于殺傷人員等目標,攻擊距離10千米,續航時間15分鐘;600型(飛機重量15千克,攻擊速度185千米/小時)主要用于攻擊裝甲車輛等目標,攻擊距離40千米,續航時間40分鐘。“彈簧刀”無人機可單兵便攜,通過平板電腦控制,可對目標進行俯沖攻擊,可協助作戰分隊在無其它火力支援的情況下打擊固定或移動目標。此外,600型還加裝了數字加密與防欺騙模塊,可有效抵御俄軍的電子干擾能力。

運用分析
俄軍運用與分析
俄軍為加快戰爭進程,使用“沙赫德”-136自殺式無人機對烏克蘭縱深目標(尤其是電力等基礎設施)實施了大規模襲擊,取得良好效果。“沙赫德”-136無人機沒有安裝數據鏈設備,屬于較為低端的自殺式無人機,其突出特點是可以從卡車運輸載具上發射,利用低空飛行方式進行突防,并采用集群戰術執行攻擊任務,從而難以有效對其實施攔截。同時,該型無人機成本較低(單機生產成本僅為2萬美元,是巡航導彈的幾十分之一),使其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成為可能。通過大量使用該型無人機實施密集攻擊,短時間內造成烏克蘭境內30%-40%的電力設施遭到破壞,50%以上發電設施遭到襲擊,對烏克蘭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民眾生活保障造成了重大影響。面對俄軍頻頻使用自殺式無人機發動的集群攻擊行動,烏軍雖緊急調集高射機槍、高射炮,甚至導彈等防空火力進行攔截,但收效甚微。
烏軍運用與分析

沖突期間,烏軍先后接收了美國援助的“彈簧刀”300和“彈簧刀”600兩型自殺式無人機。“彈簧刀”無人機操作簡便,可由單兵攜帶并執行打擊任務,烏軍一線作戰分隊在缺少其它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廣泛使用該型無人機實施精確打擊,先后擊殺了俄軍第49地空導彈指揮官格里辛·伊萬諾維奇上校,炸毀了斯布良斯克油庫等。沖突中,烏軍主要以三種方式使用“彈簧刀”無人機:一是由單兵攜行作戰,發揮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等優勢,有效提升了單兵的作戰范圍和能力;二是先察后打,首先在目標區域進行一定時間的盤旋,對目標進行偵察、識別和跟蹤監視,一旦時機成熟,立即實施俯沖攻擊;三是由于在攻擊距離、續航時間以及殺傷威力等方面能力有限,主要作為班組支援火力使用。
察打一體無人機裝備與運用
主要裝備概況
俄軍無人機
沖突中,俄軍使用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主要為最新研制的“獵戶座”-E察打一體無人機,其續航時間24小時,實用升限7500米,巡航速度約120千米/小時,最大可掛載4枚空地導彈。每套系統包括3-6架無人機和1個地面控制站。
烏軍無人機
沖突中,烏軍使用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主要是戰前從土耳其采購的TB-2“旗手”無人機,其續航時間24小時,實用升限7600米,巡航速度約130千米/小時,最大飛行速度220千米/小時,最大可掛載4枚空地導彈。每套系統包括6架無人機和2個地面控制站。
運用分析
俄軍運用與分析

沖突期間,俄軍多次使用“獵戶座”-E無人機,對烏克蘭“艾達爾”營指揮所和觀察哨等目標進行了遠程快速精確打擊,并安全返回基地,有效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依靠衛星中繼通信,可實現無人機遠程控制;依靠先進的機載偵察載荷,可快速收集目標區域重要信息;依靠機載武器系統,可實施目標精確打擊;依靠地面數據中心,可融合處理多源戰場情報,并為后方指控中心決策提供依據。但是,由于該型無人機服役時間較短,列裝數量有限,在此次沖突中并未大量部署運用,未能形成規模優勢。
烏軍運用與分析
沖突初期,烏軍在力量對比總體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使用TB-2“旗手”無人機對俄軍加油車、彈藥補給車、地面輸油設施等重要保障節點實施打擊,有效減緩了俄軍的進攻節奏。但由于烏方戰前購買數量較少,投入戰場數量有限,并隨著俄軍加強地面防空系統部署,烏軍該型無人機頻繁遭受打擊,損失較為嚴重,難以參與后續戰斗任務。
無人機體系化運用
隨著無人機在各類戰場上的大量使用,各軍事強國對無人機的運用方式,已由單目標單任務獨立行動向多目標多任務協同行動轉變,并以“用體系、體系用”的突出特點融入聯合作戰體系。俄烏沖突中,由于投入作戰的無人機種類和數量有限,交戰雙方在無人機體系化運用方面水平較低,但在局部戰斗行動中已有所體現,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
體系化運用案例
俄軍運用案例
俄軍運用“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打擊了烏克蘭東北部蘇梅州阿赫蒂爾卡的國民近衛軍軍營,并用“獵戶座-E”無人機對打擊效果進行了毀傷評估;俄軍派出戰場機器人和“扎拉”無人機參與了馬里烏波爾市區的清場行動,無人機對高層樓頂狙擊手和民用建筑群內隱蔽目標實施偵察定位,引導俄火炮予以摧毀,并將打擊效果回傳至俄軍前沿指揮所;俄軍炮兵摧毀了烏克蘭軍隊的1處彈藥庫,并運用“扎拉”無人機對打擊效果進行了毀傷評估;俄軍運用“海雕”-10無人機對烏軍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發射車實施目標偵察定位,引導俄軍火力對其實施打擊;圍困基輔期間,俄軍利用“海雕”-10無人機掛載“里爾”-3電子戰系統,破壞該地區蜂窩通信網絡,向基輔地區烏軍人員手機發送勸降短信并向網絡用戶發送虛假信息,實施心理戰和認知戰等。
烏軍運用案例

烏軍16艘快艇在蛇島附近水域襲擊俄黑海艦隊,利用美軍RQ-4“全球鷹”和MQ-9A“死神”無人機,在事發海域上空提供目標偵察與火力引導;基輔州東部布羅瓦里,烏軍TB-2“旗手”無人機發現俄軍裝甲縱隊,首先引導火炮對其外圍進行打擊,迫使俄整個縱隊坦克集中在狹小區域內,爾后再次引導火炮對該區域實施火力覆蓋;烏軍使用9架無人機與7艘無人艇,在美國“星鏈”系統支撐下,以“組隊”方式對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內停泊的俄黑海艦隊發起自殺式打擊,俄“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和一艘登陸艇被擊傷等。
體系化運用分析
俄軍運用分析
沖突前期,俄軍對無人機與有人力量協同作戰重視不足,導致部分行動未能達成預定目標,如空中突擊奪控戈斯托梅利機場行動中,機降力量未能得到無人機偵察支援,缺乏對機場周邊作戰態勢的全面掌握,被烏軍反擊,機場反復爭奪陷入危局。后期,俄軍主動增加無人機與有人力量的協同作戰,多次使用“海雕”-10無人機和“扎拉”無人機執行偵察監視、火力引導等任務,空地協同后體系作戰能力顯著提升。
烏軍運用分析
沖突前期,由于缺少完善的戰場情報偵察監控體系作為支撐,烏軍無人機針對俄軍的作戰行動主要體現為“游擊戰”式的零星打擊。后期,在美國“星鏈”、RQ-4、MQ-9等作戰體系支援下,烏軍無人機完成了情報信息與火力單元的緊密耦合,實現了“傳感器到射手”的無縫信息鉸鏈,探索開創了“星鏈+無人機+火力”的“星-機-彈”協同作戰模式,顯著提升了針對俄軍重點要害目標的火力打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