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都是人物肖像畫的最高旨歸。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形”與“神”二者相互依托的關系向來被歷代人物畫家所重視。在素描人像寫生中,如果說對形體結構的重視與學習是為了解決形準的問題,那么對精神結構的重視則是為了解決神似的問題。對素描寫生對象所蘊含的精神結構進行闡述,將之所具備的特征分別概括為地域特征、時代特征、職業特征、身份特征、性格特征、情緒特征,并結合自身作品對此加以論證。
關鍵詞:寫實素描;肖像寫生;精神結構
在素描人像寫生中,涉及形體結構與精神結構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果說對形體結構的掌握需要建立在對解剖知識的學習上,那么對精神結構的表現與掌握則需要更多畫外功夫的支撐。形體結構所包含的骨骼、肌肉、體積等要素屬于物質層面;而精神結構所表現的社會屬性以及性格、情緒等屬于精神層面,具體包括對象的地域特征、時代特征、階層職業特征、身份特征、性格特征、情緒特征等。如果說對形體結構的掌握與表達需要建立在“用眼”上,那么對精神結構的感受關鍵則在于“走心”。在素描人像寫生中,需要重點感受的精神結構可概括為對象的以下特征。
一、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指的是模特由于長期生活在某一區域,并因這一區域的地理、氣候和生活習慣而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形象,包括身材、體態、膚色、膚質、發色、衣著服飾以及五官相貌等。這一特征既包括人物的身高體態、臉型方圓等宏觀要素,又包括諸如睫毛長短、瞳孔明度等局部細節。在世界范圍內,不僅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具有各自明顯的地域特征,而且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內部,如中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原與邊疆、沿海與內陸,其地域特征也存在較大差別。譬如:在身材方面,北方人的平均身高明顯高于南方人;在膚色方面,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更白皙。雖然也常有“南人北相”“北人南相”之說,但這畢竟屬于少數。再如,地處西北邊疆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由于海拔高、光照強、風沙大的地理環境,當地人多呈現出身材魁梧、眉毛濃密、眼窩深、鼻梁高、皮膚黝黑、兩腮泛紅等特征。對于地域特征這種現象,在同地域之內的人可能不易察覺,而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則對此相對敏感。這就需要創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增長見識。
二、時代特征
時代特征是指處在同時代的人在衣著打扮、發型服飾、生活習慣、精神氣質等方面呈現出的整體面貌。與地域特征一樣,它既是共性的,又是個性的。相對于其他時代(地域),它是個性的;而在某一特定時代(地域)范圍內,它又是共性的。如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均具有代表其各自的典型特征與氣質。創作者通過對時代特征的了解與關注,并在寫生或藝術創作時適時、適度地表達,會使作品免于空洞概念,從而大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三、職業特征
職業特征一般指社會中身處相同或相近階層與職業的人群所具有的相似的精神面貌特征。在藝術創作和實際寫生中,職業是指更加具體的代表不同職能的工作方向,如工人、農民、小商小販等。不同階層與職業的群體,在衣著打扮、行為舉止、言行氣場、膚質相貌等各個方面均有明顯差別。例如:安格爾筆下的貴族肖像,表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貴族所特有的自信與軒昂;列賓筆下的勞工纖夫,則充分刻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落魄與艱辛。
四、身份特征
一個人的身份特征與其階層、職業有重大關聯,它既指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又泛指人的生存狀態。從階層到職業再到身份,是對一個人的生存狀態由大到小的具體化描述。身份特征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階層與出身,還涉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輩分等角色定位。譬如,羅中立的油畫代表作《父親》,畫中的“父親”既代表一種階層職業又是一種家庭身份。在寫生或藝術創作中,對人物身份的準確定位和描繪有利于真實還原其社會原型,是塑造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身份特征更多地通過人物的性別、年齡以及衣著服飾與肢體語言等顯現出來。衣著服飾指人物的穿衣打扮及佩戴的裝飾品,它不但對于準確表達人物的地域特征、時代特征以及反映階層、職業、身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品位、格調與志趣愛好,是準確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五、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是人面對客觀現實的立場態度,以及在處事行為中相對固定、不易改變且具備重要情感屬性的人格特征。其屬于與社會聯系緊密的特征,傳達著個人對外界周遭的態度,并外化到各種行為中。性格作為個人獨具的心理特征,能極大限度地體現人物個性,它是古往今來歷代人物畫家所苦苦追求的“形神兼備”中的“神”的主要承載者。相對于“形”,“神”則更加復雜和不容易被表現。此外,性格特征還具有復雜的結構,大體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對外界或個人的態度,如真實或虛假、低調或張揚等;其次是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斷或優柔等;再次是情緒特征,如熱情或冷漠、開朗或抑郁等;最后是理性特征,如思維縝密、敏銳、邏輯強大或思維遲鈍、毫無邏輯等。這就需要藝術家對模特進行充分的觀察、感受以及在與模特交流溝通之后,在大腦中將其與蕓蕓眾生的形象加以類比,然后對模特的性格進行最初的確定或設定(設定是指由于對象的性格等特征往往具有多重性或者模糊性,畫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來選擇符合藝術家理想狀態的性格特征)。這個“最初的確定”凝結著畫家的第一感受,并將第一感受貫穿于畫面表現的始終。性格特征具有典型性,它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又具有地域特征、時代特征以及階層、職業、身份特征等的普遍性。典型形象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至于何種性格因素會演變為人物的共性,不僅取決于個體是否受其所在歷史環境的約束,還有來自藝術家對模特的感受與設定,以及藝術家本人才思的注入與情感寄托。因此,彰顯著人物性格特征的畫面形象是豐滿的、獨一無二的,絕非概念的。
六、情緒特征
情緒特征與性格特征有一定的關聯性,但其具有更加具體化和偶發化的特點。性格特征相對穩定,但情緒特征卻多變,具有瞬間54mT/nfql26tlHe1k5jRHn9RrVkXlaw2duTBD6JkJWk=性。譬如一個活潑開朗的人也會有安靜嚴肅的情緒,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也會有表現出輕松愉悅的瞬間。在人像寫生中,需要完成的是對模特瞬間情緒的抓取,因此作畫者需要揣摩對象由內心活動引發的情緒變化,并將之定格于畫面。然而在實際寫生創作中,對象的情緒往往不是從一而終,而是瞬息萬變的。無論是在動態上還是神情上,都具有不穩定性。繪畫不同于拍電影,電影屏幕上的人物可以通過多構圖、多角度、全方位連續出現,而繪畫則不然,它需要畫家通過對構圖與角度的反復斟酌后,確立人物動態的唯一瞬間,最后選取最能代表人物個性特征或作者最感興趣的那一刻進行描繪。
筆者在以農民工為寫生對象的“吞風咽露”系列素描肖像作品中,將人物的精神結構放在首要地位著重表現。在此,將本文所論及的精神結構所涵蓋的六條特征一一梳理對應:第一,從地域特征來說,作品中的民工形象以北方人為主(圖1),主要描繪的是中原漢族;第二,從時代特征來說,其屬于當代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特定時期(圖2);第三,從階層職業來說,畫中人物屬于底層勞動者,并具有這一職業的典型特征(圖3);第四,從身份特征來說,畫中人物集中了進城農民工這一具體身份的代表性特征,同時其也充當著諸如丈夫、兒子、父親等角色或身份(圖4);第五,從性格特征來說,畫中人物具有吃苦耐勞的共性品質;第六,從情緒特征來說,筆者抓取了對象的瞬間表情,然后主動強化表達(圖5),不僅表現了對象的情緒,還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傾注于筆端,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真實、具體。
七、結語
如果說,對人物形體結構的掌握與否關系到畫得“對不對”“準不準”,那么對人物精神結構的掌握與否則關系到畫得“好不好”“表面與本質”“膚淺與深刻”等問題。至于形體結構與精神結構二者孰先孰后、孰輕孰重,那恰恰是中國傳統畫家爭論了千年的“形神論”的辯證關系。由此不難看出,無論是西方寫實素描還是中國人物畫,二者在追求“形神兼備”這一至高原則上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而“形神兼備”中的“神”正是本文所論及的精神結構。中國傳統繪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心源”得出的依據除了視覺上的觀察外,更重要的是對客觀事物“走心”的感受。這種感受過程多來自畫家對對象精神結構的總結與提取。寫實素描雖然崇尚自然主義,但真正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素描作品,絕對不是對自然的原搬照抄,而是主動概括提煉,并呈現出強烈的主觀情感與審美品格,使作品具有通透靈動或堅實厚重等不同的藝術表現。
參考文獻:
[1]畢建勛.造形本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蔣兆和.蔣兆和論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李江濤,博士,天津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