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生需要特定的觀察方法,由作畫者親眼觀察寫生對象是其最根本的要求,這也是其魅力產生的原因。寫生要求藝術家用經過訓練的眼睛,脫離符號化、概念化的束縛去觀看,通過整體比較的觀看方法,將觀看寫生對象得到的視覺的色域關系呈現在畫面上,使畫面接近作畫者觀看寫生對象得到的視覺感受。寫生是作畫者肉眼觀察的結果,具有現場感,使觀眾有著仿佛親眼所見、身臨其境的感受。寫生使人瞬間的視覺感受被定格下來得以保存。寫生聯系著作畫者的視覺,作畫者的視覺感受可以通過畫面與觀眾共享和交流。寫生也傳達著作畫者的思想感情。寫生自身有著充分的存在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寫生;視覺;肉眼觀察;色彩關系;現場感
在當下國內美術院校中寫生已成為專業基礎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寫生不僅僅是繪畫的基礎訓練或是收集創作素材的方式,還有著其他繪畫無可取代的特有魅力,其存在有著不容被忽視和低估的價值。
一、寫生的概念與特點
“寫生”作為繪畫術語通常被解釋為直接對著對象(實物或風景)繪畫,在西方相對應的表述是“draw、paint or sketch from nature”。但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寫生”一詞并非上述含義。近代中國受西方文化沖擊,“寫生”一詞被置換了新的內涵。本文所討論的寫生,是指在中國當代語境下來源于西方繪畫體系的寫生繪畫。根據寫生對象,寫生可分為人體寫生、靜物寫生、風景寫生等多種類型。在當代繪畫實踐中,寫生往往作為基礎訓練和搜集素材的方式,當然,其自身也可以成為獨立的繪畫作品。
寫生的實踐過程是:作畫者親眼觀看寫生對象,而后將得到的視覺感受落實到物質畫面上,觀眾由觀看畫作畫面而得到視覺感受。作畫者可以比較前后兩次的視覺感受(觀看寫生對象得到的視覺感受和觀看物質畫面得到的視覺感受),由此判斷畫面捕捉到了哪些肉眼觀察時的視覺感覺以及對對象再現的效果,比如畫得像不像、畫面是否具有現場感、生命感等等。
寫生的最重要特質就是由人眼觀察寫生對象。寫生是作畫者親眼觀察寫生對象并將對象帶來的視覺感受畫下來的過程。自19世紀攝影技術被發明以來,繪畫從再現與記錄的功能中被解放出來,但由于機器記錄的結果與人眼觀察的結果不同,寫生自身的存在由于其肉眼觀察的特質有著攝影無法替代的價值。同樣是再現對象,照片無法和寫生的畫面達到一樣的效果,因為寫生畫的是肉眼觀察對象得到的視覺感受,而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是機器捕捉光線的結果。在寫生實踐中,作畫者對對象的觀看受到人眼生理特征的影響,人得到的視覺感受是光進入人眼后經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過程的結果,而冷冰冰的機器不是人,它只是客觀地記錄物理光色,所以照片與寫生的畫面結果并不相同。
二、寫oBvNvLxxPwYXZ+gLibS48Q==生的觀察方式
寫生要求作畫者親眼觀看對象,并且需要依靠特定的觀察方式。寫生的觀察方式要求藝術家將視覺從符號和語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習慣性地賦予眼前看到的一切以任何名字、意義和概念。平常人已習慣用符號和概念去命名和定義看到的一切,而藝術家用長期接受寫生訓練的眼睛觀察對象時,看到的首先不是一個概念,而是色和形。例如,畫家在寫生一個橘子時,看到的首先是平面的色域關系,而不是去描繪一個“橘子”的概念。寫生描繪的是作畫者由肉眼看到的當時現場對象的色彩和形的關系。
寫生是將視覺感受轉換落實到畫作上的過程,是將視覺里的色域關系落實在物質畫面上的過程,而要想得到寫生對象的色彩關系,就需要通過整體觀察—即無差別的、平面的、同時性的觀察。顏色具有明度、純度、色相三種屬性,色彩關系通常指顏色與顏色間在三個屬性上的關系。視覺里的色彩關系都是在顏色間的比較中確定的,例如:灰色與白色相比明度是低的,但與黑色相比明度又是高的;與紅色相比紫色是偏冷的,但與藍色相比紫色又是偏暖的。為了能將視覺上的色彩關系轉換落實在畫面上,需要理清楚視覺里色彩關系的具體秩序。同時觀看所有的顏色,并同時比較它們的明度、純度、色相屬性,按照從純到灰、從亮到暗、從冷到暖排好次序,就得到了顏色間純度、明度、色相關系的秩序,依照該秩序將色彩關系有條理地落實在畫面上,這時畫面就復現了接近視覺感受的色彩關系。將視覺里的色彩關系落實在畫面上,需要用繪畫材料(比如顏料)在畫面上表現出肉眼看到的顏色,這時可以先用顏料在畫面上畫出一個視覺里最易被用顏料接近和模仿的顏色,這個顏色落實到畫面上確定下來后,其他顏色按照確定的色彩關系秩序也都能在畫面上相對應地確定下來,此時畫面上就可以用顏料呈現出接近視覺感受的色彩關系。
視覺形象產生于顏色,顏色與顏色的邊界成為界定形狀的輪廓線,因此顏色一定會有邊界。如果我們將視覺簡單理解為是由無數彩色的點鋪成的,把每個彩色的點看作最小單位,那么基于這些彩色點的顏色和位置的分布,在視覺上會產生色彩、線條、形狀、色域、構成等幾類視覺特點。把顏色相近且集中在一起的點概括成一個具有一定面積、形狀和顏色的面,這個面即為“色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色塊”。色域不僅有它本身的顏色屬性,還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一個視覺畫面是由無數色域組成的,這些色域的顏色、位置、面積、形狀等屬性綜合構成了色域與色域間的關系。如果將視覺畫面看作由一個個平面的色塊鋪成,進而在實踐中就可以依照色塊關系簡化和方便藝術家繪畫時的用筆和鋪色。形是區分顏色的邊界,相鄰的兩個色域間的顏色反差越大、邊界越明顯,形就越明顯,反之則越弱;當色域與色域之間的邊界越清晰,形就越清晰,反之則越模糊,這就產生了繪畫中的“虛實”。其實輪廓線本身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我們在視覺上把色域與色域間交界的有突然反差的地方概括成了一條線,因而視覺里的色域都有了形狀和輪廓,在繪畫實踐中則可以更為直接地用線把色域的形勾勒出來。形的關系也需要整體觀察和整體比較,例如,一個尖角與一個圓弧相比感覺是尖銳的,但如果有一個更尖銳鋒利的夾角度數更小的尖角,原來的尖角跟它相比則變鈍了。通過比較,形狀才各自成為形狀自身特別的樣子。
寫生運用的方法通常是整體比較地觀看,進行顏色間的對比和形狀間的對比,從而得到形的關系和色的關系。作畫者觀察寫生對象,并將視覺的色域關系復現在畫面上,但這種復現不是指畫的要和看到的視覺感受完全一樣,而是指盡量尊重和接近視覺感受,并不可避免地帶有作畫者的主觀選擇和提煉,受作畫者個人審美喜好和主觀心理的影響。
三、寫生的魅力與價值
(一)肉眼觀察與現場感
由肉眼觀察得到的畫面受人眼生理特征的影響,具有十分獨特的地方。在許多情況下,客觀存在的物理光色與人眼感受到的色彩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人眼的生理特征會引起一些特別的色彩視覺現象,例如視覺的連續對比現象和同時對比現象。“我們視覺器官的和諧意味著一種精神生理學的平衡狀態。”[1]人眼建立互補關系時才會處于平衡。人眼的補色效應是人類的生理調節功能在視覺上的反應,其使人看到的顏色冷暖更加分明。比如一個灰色方塊放在橙色背景里肉眼看起來是偏藍色的,而放在藍色背景里看起來又偏橙色了。在物理上客觀固定的某個顏色,在人的眼中則是不固定的,可能會產生多種色感,因為顏色總是和周圍的其他顏色并存并處于同時對比的色彩效果中。陽光下的灰色地面亮部看上去是偏向于橙黃色的,地面上的影子看上去則會偏向于藍紫色。印象派畫家在外光寫生描繪自然時畫出的冷暖色調強烈的繪畫作品也是例證。與人眼觀察相比,照相機拍攝的照片顏色就沒有如此強烈的冷暖感受。
寫生作品的畫面通常能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就是說,畫面能帶給觀眾仿佛就在現場親眼看到寫生對象的感受,尤其強調仿佛親眼所見的感覺。這種現場感來源于畫作的畫面接近人眼觀看對象得到的視覺感受,這種接近是因為畫作的色域關系與人眼觀看對象得到的視覺里的色域關系相似。由于大多數人都有著近乎相同的視網膜和視覺神經系統,因此人們對自然界的視覺感受都近乎相同。大多數人的視覺感受都具有人類共有的視覺生理特征,就比如上述的補色效應,因此具有冷暖分明的色彩特點的畫面更符合人眼補色效應帶來的視覺感覺,所以更具有現場感,畫面仿佛直接連通了畫者的視覺,給人以寫生對象是真實存在過的且是由作畫者親眼所見所繪的強烈感覺。經常進行基礎寫生訓練的實踐者應當會發現,照著照片畫和寫生畫出的顏色感受是不同的,因為寫生觀看對象得到的視覺是人眼的結果,畫面呈現的顏色接近的是視覺里的色域關系,而畫照片的顏色則是模仿機器捕捉的客觀物理光色,所以現場寫生畫的顏色更加符合人視覺的生理特點,生動鮮活而冷暖分明,更具有現場感,觀眾看到作品時就能感受到作畫者在現場時的視覺感受。
(二)視覺的共享與交流
寫生是作畫者當時的視覺感覺的記錄與提煉,是將人的視覺感受呈現為物質存在的珍貴繪畫方式。寫生由于其最終結果呈現為物質畫面而可以被作畫者之外的其他人看到,因此提供了作畫者與觀眾分享視覺感受的渠道,在某種意義上做到了“觀眾也可以站在作畫者的視角看到寫生對象”,使視覺得以交流和共享。比如,通過一幅橘子的寫生畫,觀眾可以直接看到當時畫家寫生觀看到的具體是一個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在什么環境里的橘子。寫生繪畫記錄了作畫者的視覺感受,人們就可以通過畫作看到作畫者的視覺感受,這種分享區別于照片的傳播,照片傳播的只是照相機客觀記錄光線的產物。
(三)賦予“現在”以恒久性
雖然記憶使我們可以察覺時間的流逝,但人本身只能生活在瞬間,無法觸及上一瞬,亦無法觸及下一刻,只能回憶過去、想象未來,因而瞬間的感受只能存儲為記憶,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消散。瞬間的感受總是那么轉瞬即逝和難以挽留,但寫生可以讓某段時間的視覺感受存儲并保存下來,甚至可以保留作畫者當時的心情、狀態、想法,記錄作畫者的瞬間感受并將其定格。“我們對于從現在的表現中獲得的愉快不僅僅來源于它可能具有的美,而且來源于現在的本質屬性。”[2]寫生是對“ZwsS1JCzBbFek59ciR1AzA==現在”的記錄和捕捉,記錄下瞬間的體驗,將瞬間感受保存在恒久的畫作中,使易逝的瞬間具有了恒久性。然而,“瞬間”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瞬間”,“即便他在一刻鐘內畫了一幅畫,這幅畫也絕不可能與那轉瞬即逝的現實(the fugitive reality)全然等同”[3]。寫生不是一個瞬間就能全部完成的,而是一段時間內連續的繪畫過程,是對這段時間內的視覺感受的記錄。在連續、相近的一段時間內,如果寫生對象的客觀物理光色不發生明顯改變,作畫者在前一秒和后一秒對同一對象的視覺感受也并不會產生巨大變化,這使得作畫者在一段時間內去描繪同一對象的光色成為可能。通過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多年前在畫家眼中的那個清晨的朦朧景象至今還可以停留在我們的眼中,寫生在賦予“現在”以恒久性中獲得了魅力。
(四)主觀心理的表達
作畫者的視覺感受受其生理條件的限制,也受其心理因素的影響。畫面的表達受到作畫者當時主觀心理的影響,會沾染上個人氣質與審美偏好等主觀色彩。“如果說主觀色調象征著一個人的內在氣質,那么他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多半是能夠從他的色彩結合推想得出的。”[4]也就是說,作畫者的氣質、思想、感情和心理會通過他的色彩表達表現出來。不論何種繪畫,主動或被動上都無法脫離作畫者的主觀影響。在寫生中畫面的色彩表現不只是作畫者視覺感受的表達,也傳達著作畫者的主觀心理和情感。
四、結語
寫生是直接對著對象(實物或風景)繪畫,其過程是:作畫者親眼觀看寫生對象,再將得到的視覺感受的色域關系落實到畫面上,觀眾觀看物質畫面并產生視覺感受。寫生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由人眼觀察對象,其有著特定的觀察方法。藝術家經過訓練的眼睛,會脫離符號化、概念化的束縛去觀察,通過整體比較地觀看,將觀看寫生對象得到的視覺的色域關系落實在畫面上,使畫面接近作畫者觀看寫生對象得到的視覺感受。寫生作品的畫面是作畫者當時肉眼觀察的結果,具有現場感,給觀眾以身臨其境、親眼所見之感。寫生將人瞬間的視覺感受定格下來,在賦予“現在”以恒久性中獲得魅力。寫生緊密聯系著作畫者的視覺,畫面又可以被觀眾觀看,這使得作畫者的視覺感受可以與觀眾共享和交流。由于繪畫無法脫離作畫者的主觀影響,寫生表達著作畫者的思想感情與主觀心理。由此可見,寫生自身有著充分的存在意義和重要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繪畫的基礎訓練或創作的素材。由于寫生要求作畫者親眼觀看寫生對象,與作畫者當時的視覺感受緊密聯系,因此寫生有著無可取代的魅力。
參考文獻:
[1][4]伊頓.色彩藝術[M].杜定宇,譯.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5,14.
[2]波德萊爾.美學珍玩[M].郭宏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357.
[3]NOCHLIN L.Impressionism and Post-Impressionism,1874-1904[M].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78:16-18.
作者簡介:
劉冰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身份與當代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