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學術造假時,我們常談論偽造、剽竊以及論文工廠,但一般不會想到“審稿造假”。實際上,同行評審工作中也存在學術不端現象。
十多年前,曾發生多例震驚同行的“我審我自己稿”事件——投稿者利用系統漏洞,誘導編輯將自己待審閱的文章發送至由自己或自己同事實際操控的郵箱中。現在很難有類似空子可鉆了,但沒了這類空子,會出現其他新空子。同行評審的空子越大,撤稿論文的數量越多。
《科學》雜志團隊基于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數據庫的信息得出結論:由于同行評審信譽受損,學術界2021年的撤稿量飆升至2620份,是2020年(898份)的近3倍。
哪些問題損害了同行評審工作?根據《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雜志的最新文章,某些審稿人會在工作中弄虛作假甚至以權謀私,而且此風氣似有蔓延之勢,蠶食著科學文獻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文章作者瑪利亞 · 安赫萊斯 · 奧維耶多-加西亞(Maria ángeles Oviedo-García)是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研究員。她在觀察與論文一起見刊的同行評審意見時發現,很多意見的措辭顯得含糊、雷同。
最后,奧維耶多-加西亞確定了2021年以后,見于37家期刊、屬于多個學科領域的總計263份可疑評論,其中有一位審稿人竟在56份評審意見中使用了重復的表達。
奧維耶多-加西亞與多位研究學術誠信的專家都懷疑,這些可疑的審稿人使用模板快速撰寫評審意見,還有些審稿人更過分,竟要求作者引用他們的論文(部分作者照做了)。
奧維耶多-加西亞分析的多數評審意見都載于MDPI的期刊。MDPI是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期刊出版商。它向投稿者收取不菲的版面費并承諾迅速發文;此外,它也為審稿人提供未來版面費抵免的服務,這實際上鼓勵著審稿人快寫多評。另一方面,MDPI的期刊有個特色:很多論文旁附有審稿人的評論(如果審稿人同意,還會公開其姓名)。也正因如此,奧維耶多-加西亞才得以大量觀察同行評審意見。
面對觀察者們的質疑,MDPI表示,他們已開展相關調查。首要目標是奧維耶多-加西亞在一篇博文里首次提到的84篇論文。截至目前,他們發現32篇論文需要重新審查,37篇符合規范。MDPI還表示,他們聯系了評審這些論文的10位審稿人及其所在機構,以便“直接傳達我們的擔憂……未來與這些審稿人的任何合作都將受到密切監督”。
前文提到的那位在56份評審意見中使用重復表達的審稿人,是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機械工程師穆斯塔法 · 馬哈茂德 · 尤斯里 · 扎格魯爾(Moustafa Mahmoud Yousry Zaghloul)。他不認為自己的評論缺乏實質性內容。他指出,MDPI要求他遵循結構化的格式,從而讓評論更具條理性、一致性,因此“部分評論中可能會出現所謂標準化的表述”,但“這并不意味著審稿工作不投入、不細致”。目前MDPI尚未撤回扎格魯爾審閱的論文。
實際上,奧維耶多-加西亞并非第一個瞄準審稿人的學術“真”探。2022年,數據科學家亞當 · 戴(Adam Day)撰文指出,知名的獨立學術出版公司Sage Publishing出版的67 000篇論文中,約有1%的論文評審意見包含重復段落。戴是以Sage員工的身份開展此項研究的。他將重復文本視為可能存在虛假同行評審的信號,并表示可能有更多存在問題的評審意見未被發現。
開放檔案庫HAL在2023年收錄了一份關于MDPI論文的研究結果:論文評審意見出現重復段落的頻率為0.1%。該研究作者之一、法國圖盧茲第三大學信息科學家紀堯姆 · 卡巴納克(Guillaume Cabanac)表示:在科學領域,這種現象的發生率應該為0%,0.1%是令人不放心的數字,就像每天有一架飛機墜毀那樣讓人無法接受。
MDPI表示,他們自2022年以來就已加強了檢測虛假同行評審的措施,具體包括通過軟件標記審稿人寫評論所用的模板,以及他們建議作者引用自己論文的情況。MDPI聲稱,2023年,他們拒絕了3萬份評審意見,原因是“質量欠佳和/或不符合MDPI的審稿人指南”。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社會人類學家克爾斯滕 · 貝爾(Kirsten Bell)表示,應該認真對待對虛假同行評審的擔憂,但也要客觀看待。許多作者抱怨:不少所謂合格的意見是敷衍甚至是離題的;更離譜的是,有作者質疑審稿人是否真讀了文章……劣質的同行評審與虛假的同行評審有何不同呢?
貝爾和同事撰文指出:全面提升同行評審的質量,需要解決系統性問題,例如審稿人短缺的現狀,全行業對發論文這件事的狂熱,以及開放獲取期刊出版商“收錢多、審稿快”的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