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候風險情景設計是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的首要工作,其合理性決定了壓力測試結果的可參考性。氣候風險情景的設定需要考慮覆蓋范圍、時間跨度、情景的創設方式與構成、變量的選擇與設定等要素。通過對比國內監管機構、商業銀行的實踐情況,筆者認為我國監管機構可逐步拓寬測試對象,將中小銀行以及保險、證券等非銀金融機構納入測評,同時進一步納入更廣泛的行業以及多類別主體,以更全面地分析氣候相關金融風險;雖然當前采用公開氣候情景框架已成為主流,但因公開情景具有“普適性”的特點,如何將其本土化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國目前氣候壓力測試實踐聚焦于碳排放成本升高因素,日后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利用多維度的變量刻畫不同類型的轉型風險,強化氣候情景設計的合理性。
關鍵詞: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情景設計 金融監管
引言
在“氣候相關風險是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成為金融體系共識的背景下,管理與防范氣候風險逐漸變成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中的必要環節。目前,各國央行及金融監管機構計劃或已把氣候風險納入監管框架,氣候風險壓力測試也因此成為識別和評估氣候相關金融風險的必備工具之一。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是度量潛在氣候風險對金融系統的影響的有效工具,是傳統壓力測試的延伸,本質與傳統壓力測試相同(徐金等,2024)。通常情況下,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由氣候風險情景設定、氣候風險量化評估、結果分析與緩釋措施等模塊構成。其中,氣候風險情景提供未來可能出現的氣候變化、轉型路徑“假想”框架,通過定性定量地分析其潛在影響,來幫助金融機構理解、化解氣候相關金融風險。
氣候風險情景的設計
(一)設計氣候風險情景需考量的因素
氣候風險情景的設計是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的首要環節,設計情景時需要考慮到覆蓋范圍、時間跨度、情景創設方式與來源、變量的選擇與設定等因素(見圖1)。
覆蓋范圍方面,金融機構氣候風險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的目的在于了解氣候風險如何影響自身業務運營,以便在日后戰略決策中納入對氣候相關風險因素的考量。因此,情景設定應首先考慮納入何種氣候風險,確定覆蓋的業務模塊和涉及的行業企業范圍甚至其所在的地理區位。
時間跨度方面,氣候風險情景描述的是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應權衡利弊選擇合適的時間范圍。若時間跨度太短,可能無法充分識別事件發展的態勢;若時間跨度太長,則短期影響會在長時間跨度內淹沒。時間跨度的確定應基于測試的目標、覆蓋的業務或資產情況、面臨的氣候風險類型等因素。通常情況下,較長時間跨度適用于測度引發經濟和金融體系結構性變化的氣候風險,也適合考察企業的戰略決策在應對氣候風險時發揮的作用;較短時間跨度適用于分析在業務規劃期限內可能出現的氣候風險(NGFS,2020)。
情景的創設方式方面,氣候風險情景的創設方式通常包括直接采用公開情景、在公開情景的基礎上優化以及自行擬定3種方式。其中,選擇前兩種方式設計氣候情景的機構較多。主流的公開情景框架來源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際能源署(IEA)、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等機構,這些氣候風險情景具有“普適性”的特點,往往需要調整優化,以更符合特定國家/地區、行業的需求。
氣候情景的構成方面,氣候風險情景的構成包括基準情景和模擬情景兩類。基準情景描繪未來經濟發展的自然狀態,通常不考慮額外因素的干擾,如不考慮任何氣候風險發生。基準情景作為氣候風險模擬情景的對照,反映風險發生與基準情況下的差異,突出風險影響的規模與程度。模擬情景刻畫潛在的物理風險或轉型風險的發生軌跡,在理想情況下,一個全面的模擬情景能夠同時反映物理和轉型兩種風險。
變量的選擇與設定方面,氣候風險情景設計的關鍵是選擇特定變量來表征氣候風險。反映轉型風險的變量一般包括:政策變量(氣候政策、能源政策等)、技術變量(清潔能源技術、去碳技術等)、價格變量(化石能源價格、碳價等)、消費變量(如能源消費的變化)。刻畫物理風險的變量通常有溫升幅度、降水量等。
(二)公開的氣候風險情景框架
主流的氣候情景框架來源于IPCC、IEA和NGFS等機構,這些情景多以溫升幅度或排放路徑為核心假設,其他假設包括能源消費與需求、技術發展水平、政策響應等(見表1)。
1. IPCC情景
IPCC情景采用了矩陣式框架,矩陣的一軸描述氣候變化,另一軸則代表社會經濟發展,分別對應代表性濃度路徑(RCPs)與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s)兩類情景。RCPs通過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動軌跡描述氣候變化結果(Van Vuuren等,2011)。按照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路徑,分別設置了嚴格的減緩情景RCP2.6情景、兩個中間情景RCP4.5和RCP6.0情景,以及極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RCP8.5情景。其中,RCP2.6 是最理想的情景,其目標是將全球溫升保持在比工業化前高2℃以內。SSPs刻畫社會經濟的不同發展路徑,涵蓋人口和人力資源、經濟增長、生活方式、人類發展、環境和自然資源、政策和體制、技術發展等定量和定性因素(姜彤等,2022)。SSPs情景可劃分為SSP1可持續發展情景、SSP2中間路徑情景、SSP3區域競爭路徑情景、SSP4不均衡發展路徑情景以及SSP5化石燃料密集型發展路徑情景5種。其中,SSP1面臨的適應和減緩挑戰均很低。
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的情景方案設計、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則將RCPs和SSPs情景進行組合以研究氣候和社會經濟演變路徑。核心組合情景包括但不限于:SSP1-1.9情景、SSP1-2.6情景、SSP2-4.5情景、SSP3-7.0情景和SSP5-8.5情景。
2. IEA情景
IEA制定并持續更新的風險情景在其每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公開。據《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介紹,IEA開發全球能源和氣候(GEC)模型來探討2050凈零排放情景(NZE)、已宣布的承諾情景(APS)以及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下能源系統的演變路徑。其中,NZE情景是規范化情景,刻畫使全球能源部門到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路徑,與《巴黎協定》的全球溫升幅度限制在1.5℃以內的目標一致。APS情景和STEPS情景為探索性情景,引入了全球能源和氣候政策以及雄心目標,二者的差異在于政策實施差距。
IEA情景的關鍵假設由人口和宏觀經濟變量、價格變量、政策變量和技術變量來表征。人口和宏觀經濟變量作為兩個基本驅動因素,在所有情景中保持一致,并由此作為分析起點,便于解釋分析結果。存在差別的變量包括價格變量、政策變量、技術變量等。
3. NGFS情景
2023年11月,NGFS發布第四階段氣候情景。根據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的高低,第四階段情景被劃分為有序、無序、溫室世界、不協調且延遲四大類共計七個情景。
有序情景假設氣候政策盡早出臺并逐漸嚴格,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整體不高,是較為理想的情況,下設2050年凈零情景、低于2℃情景和低需求情景3個情景;無序情景假定國家或部門的氣候政策存在延遲或分歧,導致轉型風險高,包含一個延遲轉型情景;溫室世界情景假設全球的不努力作為導致氣候變暖無法控制,下設國家自主貢獻(NDCs)情景和現行政策情景兩個。不協調且延遲情景假設各國氣候雄心目標存在延遲與不一致,導致部分國家的轉型風險升高,并且由于轉型的總體無效性,所有國家的物理風險都很高,該分類僅包含一個分割的世界情景。這些情景均以溫升幅度、政策響應速度、技術變革速度、二氧化碳去除技術(CDR)應用以及地區政策差異化程度為主要假設。圖2展示了NGFS情景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路徑結果。
NGFS情景與IPCC、IEA情景存在明顯的異同點。差異之處主要在于以下幾點。一是范圍層面,NGFS情景對全球轉型和物理風險的后果進行了評估,IEA情景只側重于轉型風險,IPCC則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或社會經濟演變路徑,同時NGFS情景還涵蓋更多的宏觀經濟變量。二是時間跨度層面,NGFS情景著眼于21世紀末,IEA情景僅到2050年。三是應用層面,NGFS 情景主要用于中央銀行、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評估金融業綠色轉型的成本和收益,IEA情景則適用于分析綠色政策的影響(NGFS,2023)。共同之處在于這些氣候風險情景并非對未來氣候相關風險的預測或預言,也不提供對未來的完整化描述,而是探索未來的氣候路徑或轉型政策變化而引發的一系列影響。
氣候風險情景設計實踐情況分析
(一)金融監管機構的氣候情景制定
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2021年,APRA針對5家大型銀行開展首輪氣候脆弱性評估,以了解物理和轉型氣候風險對銀行和金融系統的潛在金融風險、評估銀行如何針對不同風險場景調整業務模式和實施管理措施。此次測試氣候壓力情景直接采用了NGFS第二階段的延遲轉型情景和現行政策情景,包含的風險變量包括溫升目標、政策響應速度、地區政策差異化程度、CDR技術的應用。
歐洲央行(ECB):ECB在2022年開展的氣候壓力測試中建立了短期轉型風險情景、長期轉型風險情景和急性物理風險情景三類情景:長期轉型風險情景分為溫室世界、無序轉型和有序轉型3個情景,分別采用NGFS第二階段的現行政策、延遲轉型和2050年凈零情景,碳價水平是3個情景的關鍵區別;短期轉型情景參考NGFS的延遲轉型情景;急性物理風險情景由ECB自行設計,包括干旱熱浪情景和洪水情景。在2023年開展的第二次全經濟層面(economy-wide)氣候壓力測試中,ECB借鑒NGFS的第三階段情景,首次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氣候風險情景,分別為加速轉型情景、后期推動轉型情景以及延遲轉型情景。這些情景在NGFS情景基礎上納入對COVID-19和地緣政治風險所引發的能源市場異常動蕩的考量。
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23家大型銀行評估“雙碳”轉型對銀行體系的潛在影響。氣候風險情景設置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參考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NGFS情景的碳價設置,共制定輕、中、重3種情景。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開展新一輪氣候風險敏感性壓力測試。與2021年的壓力測試類似,設置了輕、中、重度3種碳價情景(見表2)。
(二)商業銀行的氣候情景設計
匯豐銀行:其《2023年氣候報告》介紹,匯豐銀行重點針對關鍵部門和地區進行了氣候情景分析。此次實踐以NGFS、IPCC和IEA情景為模板,根據不同業務部門和地區的客戶所面臨的特有的氣候風險和脆弱性,自行設計了凈零情景、現行承諾情景、延遲轉型風險情景、物理風險下行情景和近期情景5個反映物理和轉型風險的情景。情景假設方面,以溫升幅度為核心假設,其他假設還包括時間跨度、全球氣候政策差異程度、技術變革和應用速度、經濟變化幅度、碳價、能源消費變動百分比和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百分比等。
摩根大通:據其《2023年氣候報告》,摩根大通應用情景分析評估潛在的氣候風險變化路徑及影響范圍。對于物理風險情景分析,摩根大通借助IPCC情景的物理風險變量評估惡劣天氣事件對業務運營、信貸風險和抵押品地點的潛在影響。應用IPCC的RCP4.5情景作為基準情景,應用RCP 8.5 情景作為壓力情景。對于轉型風險情景分析,摩根大通將NGFS的現行政策情景作為基準情景,以反映全球氣候政策的現狀;將分歧凈零情景作為壓力情景。
中國工商銀行: 2020年的氣候壓力測試中,工商銀行結合行業和客戶的現狀,設定輕、中、重度3個壓力情景:初期火電行業全面參與碳交易的預期價格水平(50元/噸)、中期火電行業碳定價達到國際水平(160元/噸)、遠期火電行業強化減排情景較具雄心的碳價水平(200元/噸),同時設置行業基準線、有償配額比例、技術成本和溫室氣體排放等變量。《中國工商銀行2023半年度社會責任(ESG與可持續金融)專題報告》顯示,工商銀行正參考NGFS情景確立本土化壓力情景,包括有序轉型、無序轉型、溫室世界三大類。
總體而言,監管機構基本都參考或直接采用了NGFS提供的情景框架,這也符合巴塞爾委員會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有效管理和監管原則》的第69條“在適當情況下使用共同情景”的原則。由于轉型措施的實施可能會引致更嚴重的風險隱患,因此國內外監管機構更傾向于轉型風險評估,僅少數國外監管機構考察了物理風險的影響。此外,銀行是國內外監管機構氣候壓力測試的著力點,特別是大中型商業銀行。而在商業銀行層面,商業銀行所采用或參考的公開情景來源更廣,除NGFS情景框架外,還包括IEA和IPCC的情景框架。同時,商業銀行氣候壓力測試覆蓋行業客戶范圍主要聚焦于碳密集行業,國外納入行業范圍更寬泛,已有少數機構覆蓋非碳密集行業甚至全行業。
總結與建議
(一)總結
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對象及覆蓋范圍方面,當前國內外監管機構重點圍繞銀行業展開。碳密集行業企業是商業銀行的主要監測對象,國外機構已擴大至更廣泛的行業企業,甚至全行業;氣候風險方面,國內外機構均重點對轉型風險加以監控與評估,國外小部分機構已率先圍繞干旱熱浪、洪水等急性物理風險或溫升幅度等慢性物理風險因素展開評估,我國尚無機構公布此類測試結果。情景創設方式方面,大部分機構采取直接應用公開情景框架或在其基礎上優化的方式設定氣候情景,僅極少數機構完全自行構建。監管機構的情景框架主要源于NGFS,符合巴塞爾委員會《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有效管理和監管原則》的“在適當情況下使用共同情景”原則。商業銀行選擇面較寬泛,還囊括IPCC和IEA的情景框架。變量選擇方面,國外實踐的變量選擇更多元、設定更細致,我國實踐則以碳價變量為核心。
(二)建議
第一,我國監管機構可逐步拓寬測試對象,將中小銀行或保險、證券等非銀機構納入其中,同時涵蓋更多的高碳排行業,以更為全面地分析氣候相關金融風險。相應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逐步擴大測試的覆蓋行業面。
第二,我國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應逐步拓展氣候風險類型的研究類型。按照《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金融機構應積極開展各類轉型風險的研究,其中保險機構可率先推動氣候災害風險分析。
第三,雖然應用公開氣候情景框架已成為主流,但因公開框架的“普適性”特點,如何將其本土化是日后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僅利用單一的“碳價”變量表征氣候風險是遠遠不夠的,我國監管與金融機構可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利用多維度的變量刻畫不同類型的氣候風險,提升氣候情景設計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姜彤,蘇布達,王艷君等.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s)人口和經濟格點化數據集[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22,18(3):381-383.
[2]徐金,方琦,錢立華,等.氣候風險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概述:基礎概念與監管框架[J].西南金融,2024(5):3-13.
[3] NGFS. Guide to climate scenario analysis for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R]. 2020.
[4] NGFS. NGFS Climate Scenarios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V4.2[R]. 2023.
[5] Van Vuuren D P, Edmonds J, Kainuma M, et al.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an overview[J]. Climatic change, 2011, (109):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