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系統觀念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六項重要原則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統觀念強調以系統理論的科學思維認識、分析、解決問題,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系統觀念的內涵與方法,對于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改革創新有重要意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沒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條件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間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了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系統。對系統的整體認識和基本觀點就是系統觀念。系統觀念實質上是一種整體觀念、全局觀念。堅持系統觀念就是將事物、構成事物的要素放在相互聯系的整體中來認識和看待,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處理問題。人們依據系統觀念認識事物、分析矛盾、解決問題就是系統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在事物與事物、要素與要素、事物與要素的關系中揭示其中的規律,并解決制約發展的矛盾。
系統觀念要求用系統的方法來認識和處理問題,首要的是處理好幾對關系。一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是由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協調和關聯。同時,整體和部分又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差異,這種差異性決定了整體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整體的發展需要依靠各個部分的協同作用,而各個部分的發展也需要依賴整體的支持和調節。整體的存在和運行是為了實現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協調和共同目標的實現。而部分的存在和作用也是為了整體的發展和完善。二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事物的產生、發展、壯大和消亡都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內部原因所引起,又同一定的外部條件密切聯系。但是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只起輔助作用,內因則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又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本質,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三是過去與未來的關系。過去、現在與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的發展也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的過程。過去為現實的認識積累了基礎,現實為未來的成長提供了土壤。不經過積累,從某一個階段直接跨越到更高的超級階段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在更大的系統中定位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很清晰地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放在一個特定的方位來表述,即“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其中“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門就思政教育一體化作了論述,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為主線和主要目標,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五個方面展開具體的論述。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意識形態工作——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鏈條之中,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嵌套在更大的系統中的要素,這也決定了在推進其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堅持意識形態性、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上位系統的原則。
在認知的發展規律中把握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方式。人生成長分不同階段,相鄰的兩個階段之間是遞進的,后一階段需要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向前推進,前一階段的培養走向應當以后一階段的發展作為新的價值點,貫穿其中的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狀況和人的認知發展狀況,即前一階段的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狀況的輸出應當成為后一階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輸入。在實踐中,雖然知識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能夠以具象化的方式進行評估,但知識的獲得并不等同于情感認同及價值觀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復雜性、滯后性以及非外顯性,使如何準確抓住縱向階段之間相互的輸入與輸出、真正把握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困難。對于思政工作者而言,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遵循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不僅應當關注人的當前狀態,還需關注對人的過去的了解和對未來的把握。首先,對于人的了解需要從同一階段的普遍性中進行把握。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世代差異的區間范圍不斷縮小,這在客觀上要求在了解思政教育對象時,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文本的概括,更不能將某一時段的固化的了解機械地遷移到工作對象上,而是要與時俱進地根據時代和形勢的變化來了解人。其次,不同階段的思政工作者不能夠只以所處階段的視野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而是要關照此階段的之前階段和之后階段,也就是要用系統思維的方法,將教育對象放在全過程、全鏈條的視野中來認識和把握。
在多場域的互動中形成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是一項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合、知識傳授與價值培養融通、課堂思政與日常思政融匯、教育性與實踐性融聚的系統工作,需要將學校、家庭、社會等資源有機地貫通起來,形成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強大合力。一是要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學校是理性與感性、知識與情感的結合體,在人的習慣養成、心性修養、能力提升等方面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學生們在學校不僅接受了知識,而且還接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中,獲得探索和發展的機會,進而逐漸開始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二要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搖籃。如果沒有家庭教育所傳授的基本知識、本領作基礎,孩子是很難順利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走向成功最可依賴的助手,家長們不僅關心孩子的身體成長,也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三要發揮社會教育的重要作用。社會教育是指社會生活中對人的身心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各種教育性因素的總和。自古以來,中國就高度重視社會教育。古代,社會教育通過民間組織、廟會等活動進行,在生產生活技能的傳承、社會倫理的培育和社會風尚的形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代以來,出現了一批教育家,如陶行知等都很重視社會教育,并積極踐行社會教育。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教育在促進社會文明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一是通過社會教育,提高了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二是通過社會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三是通過社會教育,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優化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四是通過社會教育,改變了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思政教育一體化是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對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意義,需要進一步從多個角度和維度深入研究、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