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重點項目之一:2024年全國春節“村晚”主會場活動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精彩上演。此前,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24年春節“村晚”示范展示名單,共有91個示范展示點入選,比去年增加17個。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宋代詩人雷震的《村晚》,其勾畫出一幅饒有趣味的鄉村晚景圖。這種閑情逸致、這種安詳溫和,讓許多人向往著鄉村生活。近年來,全國多地的“村晚”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日漸成為中國鄉村文化的熱門。數據顯示,2023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共舉辦2萬余場,累計參與人次約1.3億,登記在冊的群眾文藝團隊超過46萬個。“村晚”的關注度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村晚”的走紅出圈,離不開文化的點綴。放下鋤頭去排練,放下筷子當演員,從上世紀開始,“村晚”就在一些地方興起。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更加豐厚,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迫切,“村晚”更是在祖國大地上遍地開花,成為村民們甚至是游客們的最愛。此次率先出圈的廣西三江“村晚”,就充滿了鄉村文化的韻味,侗寨群眾舂糍粑、打油茶、炸油果,聚在風雨橋、鼓樓坪和戲臺,表演自編自導的文藝節目,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這既有傳統文化的熏陶,又有民族文化的風情,更有現代文化的加持,真正實現了傳統與現代、過去與當下的文化大融合。
文化搭戲是手段,經濟唱臺是目的。這方面,貴州的“村超”、“村BA”成功走紅之后,當地的做法值得借鑒,他們積極抓機會、搶機遇,談合作、商未來,助力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努力把比賽流量轉化為經濟留量。貴州省臺江縣投資促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臺江縣共接待省外客商考察調研126家,簽訂投資合同16個,簽約總投資21.6億元,在談意向合作項目17個,計劃投資總額27.63億元。當地正以“村超”、“村BA”的走紅為契機,努力探索“體育+”的經濟發展新路徑。體育可以成為推動文旅融合、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文化亦如此。
“村晚”背后的文化流量,應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密碼。貴州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各地不能只滿足于舉辦了一場“村晚”,帶來了多少關注度、吸引了多少人觀看,而應該積極向經濟唱臺努力。互聯網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借助“村晚”的走紅,各地應努力找到鄉村旅游的出路、打開農特產品的銷路、找到鄉村文化的賣點等,唯有及時捕捉熱點、敏銳洞察需求、借勢做好營銷,才能把“村晚”的流量轉變為村民致富的能量和經濟發展的增量。
各地辦“村晚”,不能止于一場熱鬧,而應努力挖掘其溢出效應,讓“村晚”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傳承鄉村文化、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