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接續努力、久久為功,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作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已成為中國和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導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今天,乘著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東風,“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日益成為共識,長城保護日漸見成效。北京石峽村的鄉親們自發守護長城、傳承長城文化,并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正是加強長城保護利用的生動縮影。呵護一磚一石,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就一定能把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讓長城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跨越2000年,縱橫4萬里,長城廣泛分布于我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歷史文化遺產。數據顯示,我國各類長城遺存總數超過43000處(座/段),其中墻體10000余段,壕塹/界壕1700余段,單體建筑近30000座,關、堡2200余座。長城見證了歷史滄桑和時代巨變,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不可估量,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沿線各地要因地制宜,一體化統籌長城保護利用,突出不同點段的資源特色,保存原始風貌,發掘傳說故事,探索文旅融合,奏響縱貫廣袤大地的長城“協奏曲”。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北京石峽村,當地充分利用長城資源,發展起遠近聞名的民宿和豐富多彩的長城文化、非遺文化,人氣高漲、產業興旺;在甘肅永昌,當地不僅改造修建了長城文化展示中心等基礎設施,還將長城沿線的歷史文化遺產連點成線,打造當地特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正是長城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充分認識到做好長城保護工作對于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彰顯時代精神、匯聚中國力量的重要作用,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堅持最小干預原則,發揮好長城在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使長城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文化遺產是祖先創造的寶貴財富,穿過歷史的長河與我們相逢。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扎實推進,一批建設保護規劃相繼出臺,一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實施,一批重點建設區示范先行,歷史文化遺產不斷煥發勃勃生機,綻放時代新韻。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悉心呵護長城一磚一石,發掘闡釋好長城歷史文化,代代傳承好長城精神,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我們就能在守正創新中構筑中華文化新氣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