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帶來了特色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泉州成為“多元文化寶庫”的先決條件,不僅為泉州帶來了商貿上的繁榮,還極大影響了泉州古城的整體環境,如街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立面、窗臺紋飾等。泉州中山路自古以來都是泉州古城中最繁華的商業街道,本研究將以海洋文化為視角,以泉州古城中山路為調研對象,探討中山路街道人居環境特色,宣揚泉州優秀而悠久的傳統文化,在泉州申遺成功和國家強調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海洋文化對泉州人居環境的意義,讓大眾重新關注泉州的海洋文化。
關鍵詞:泉州古城;中山路;人居環境;海洋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座城市,其建成環境、居民活動與文化相互間不斷影響、拉扯,形成了該地獨有的人居環境特色。自古以來,閩南地區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點成為“兵家不爭之地”,但這樣惡劣的環境條件反而造就了閩南人敢打敢拼敢闖的精神,繁榮的海上貿易傳統使其成為農耕文化中的一個異類,泉州最具代表性。繁榮的海上貿易帶來的多元的海洋文化,與傳統文化兼容并蓄,讓泉州成為一座擁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歷史名城,泉州擁有“多元文化寶庫”之稱。源遠流長的海上貿易傳統為泉州不斷注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它們在歷史中不斷碰撞與交融,形成了泉州獨有的文化基因。2021年7月,泉州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來。
2024年春節期間,根據相關數據,泉州共接待游客818.1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18億元,均居全省第一,同時攜程發布的《2024龍年春節旅行報告》顯示,泉州為十大旅游訂單增長較高的文化底蘊深厚、年味濃郁的城市之一。[1]在此背景下,泉州古城人居環境的改造更需要被重新考量,以此適應更加多元的服務對象,更好地展現泉州古城人居環境的海洋文化特點。
二、文獻回顧
海洋文化由與海洋密切相關、受海洋啟發而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組成,它涵蓋了從物質到精神信仰、從行為習慣到社會組織等各個方面,反映了人類與海洋之間深厚的聯系和交流。海洋文化是人類對海洋的認知和利用的表現,也是海洋與人類文明之間互相影響、交融的體現。
泉州古城申遺成功后,關于泉州古城的研究逐年增加。其中大多數研究都是圍繞古城中的建筑形式[2]、街巷空間[3]、鋪境文化[4]等。目前也有部分學者針對泉州古城與海洋文化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如林翔、關瑞明將海洋文化對泉州古城人居環境的影響及主要的建筑特色進行了系統介紹:泉州的人居環境因海洋文化的影響具有“儒商并重的價值觀”“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對外來文化包容的文化觀”。在此基礎上,學者林乙著重研究了海洋文化對騎樓、番仔樓、紅磚厝等泉州傳統建筑裝飾的影響。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目前,關于泉州古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形式與都市紋理上,而關于海洋文化對泉州古城人居環境影響的研究并不多。
三、泉州中山路人居環境的海洋文化元素特征體現
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影響著泉州古城人居環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物質層面的飲食、建筑、裝飾等,還是非物質層面的宗教、節日、習俗等,都可以明顯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存在。泉州中山路是古城區內商業最繁華、人流量最大的街道,其人居環境中展現出的海洋文化特征最豐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騎樓、紅磚厝與洋樓——繁榮的海上貿易
海洋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社會活動,閩南地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使古代泉州人民向海洋前行,造就了泉州繁榮的海上貿易。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至今泉州的民營企業仍是全國翹楚。
繁榮的海上貿易在人居環境上體現出了海洋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泉州中山路自古以來便是泉州最繁華的商業街,街道兩側的騎樓建筑便是海洋文化的產物。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這種臨街底層的連排柱廊,內部為店鋪或作坊,樓與樓相連成的商住混合的長街,非常適合泉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為街道上的行人與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遮蔽空間,滿足了人們經商、購物、步行的需求。
相較于騎樓這種商住混合的功能性建筑,泉州的紅磚厝和洋樓則是泉州私人住宅的代表。清朝末年至今,泉州人大量前往東南亞等地經商,其中不乏衣錦還鄉的華僑,他們回到家鄉建起了夢寐以求的宅邸。相較于傳統中式建筑典雅樸素的風格,泉州的紅磚厝在平面布局上繼承了中式宅院的風格與理念,同時也深受海外文化的影響,以鮮艷張揚的紅色為主色調,并搭配華麗個性的建筑裝飾,而紅色大多數是古時候的貴族人家才會選用,所以紅磚厝又稱為“皇宮起”。
洋樓又稱為“番仔樓”,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許多海外華僑衣錦還鄉,在家鄉蓋起了屬于自己的別墅,甚至連建筑材料與建筑裝飾都來自海外。位于中山路的陳光純故居就是泉州諸多洋樓之一,從中可以看到具有濃厚南洋建筑風格的裝飾,弧形的屋頂、高大的燕尾脊、斑斕的墻面,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的碰撞與融合。
(二)宗教建筑與鋪境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與虔誠的信仰
中山路全長僅2.5公里,其區域周圍卻有代表著傳統儒家文化的文廟、道家文化的關帝廟及各種祠堂、基督教堂、清真寺、寺廟等。它們在泉州這座城市中相安無事并且互相影響,體現了泉州海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開放融合。
宗教信仰帶來了種類繁多的建筑樣式,也進一步影響著泉州城市街巷空間的格局。在明清時期,出于對軍事的管理,維系地方治安,以城下城墻為范圍,在城下設“隅”,“隅”下設“鋪”,“鋪”下設“境”,所謂“鋪境”是官方文書傳遞或物資儲存的場所,但更重要的意義是加強對鋪境內居民的管理,鋪境中也會設立祠堂與廟宇,宣揚正統的意識形態,團結并約束居民。[5]
泉州鋪境的形成深受民間信仰的影響,通過“鋪主”或“境主”周期性地舉辦儀式[6],鋪境成為維系泉州人民鄰里、宗族關系的重要紐帶與場所,也象征泉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建筑裝飾——戰火與和平并存
海洋文化作為泉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地人居環境的建筑裝飾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歷史上曾與泉州進行交流的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的建筑裝飾元素在這里可以找到,這些都是中西方交流的產物。弧形脊線、花崗巖與紅磚砌成的墻面、精美的建筑細部裝飾、厚重而精美的羅馬柱體,這些都讓人感受到歐洲建筑中典雅的洛可可藝術風格。除了整體建筑風格,在一些窗花裝飾上,則采用了極具伊斯蘭風格的尖頂裝飾,搭配獨特的山花花紋和伊斯蘭藤蔓紋飾,展現了多元的人居環境。
海洋為泉州帶來了文化融合,也帶來了戰火與紛爭。明朝中后期,海上倭寇肆虐,對沿海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壞。人們在戰火過后的殘垣斷壁中重建家園,將破磚爛瓦再次利用,石塊立好后先砌入比較大的紅磚,完成后再用小塊的碎磚進行填補,同時用砌磚砂漿黏合并配上紅糖水和糯米漿,形成了閩南當地有名的“出磚入石”墻體工藝。[7]磚石混砌后所呈現的紅白相間的墻體裝飾具有韻律感,體現了一定的藝術價值。“蚵殼厝”運用了同樣的理念,以沿海地區遍地的蚵殼作為原材料,砌在外墻上作為裝飾。無論是“出磚入石”還是“蚵殼厝”,都體現了古代人民面對天災人禍時就地取材、艱苦奮斗的民族智慧。
四、泉州中山路人居環境改善策略研究
泉州中山路人居環境形態相對比較緊湊,所以人居環境的藝術性及舒適性是環境品質提升的主要方向,不僅要考慮整體的藝術景觀氛圍,還要考慮街巷人們工作與生活的協調問題。古城人居環境的改造,在物質形態上要保護原有的空間結構、街道路網、建筑風貌等,在精神層面上要保護古城居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海洋文化是維系泉州古城環境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紐帶,海洋文化不僅為古城人居環境中建筑樣式、立面裝飾等方面帶來了提升,更給予了古城居民和睦的鄰里關系、穩定的社會結構,使泉州古城豐富的多元文化與深厚的歷史積淀從未間斷。因此,人居環境的改善策略,需要立足于海洋文化,致力于提升居S+xRaLKAZuxTks6JqaADvGbFTHyKGEwyiJ7w+KQYTn0=民滿意度,吸引更多的游客體驗泉州古城的文化氛圍。
(一)特色海洋文化節點的觸媒輻射
從文化、產業、社區等多視角多方面入手,對泉州古城人居環境進行通盤檢查與資源整合,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元素,選擇海洋文化價值潛力大的人居環境點,針對其現存的環境問題進行改善,延續并活化原有的海洋文化特色與環境景觀特色。同時賦予其新的文化價值和功能,聯動和引領周邊環境,帶動周邊產業業態更新與發展,由點到面,提升歷史文化輻射和供給能力。
(二)提升宗教建筑的周邊環境品質
研究發現,宗教文化對泉州古城的街道活力具有深刻的影響。[8]從宗教建筑與人居環境的空間關系來看,一些設有廣場或寬敞人行道的宗教建筑,如中山路周邊的府文廟、泉南基督教堂、清凈寺等,因其自身體量本就可以吸引較多人氣,所以需要在這些宗教建筑周邊建立與之形成呼應互補的公共設施,開發推出文創產品,同時注意宗教建筑入口廣場與街道之間的關系,組織好周邊環境交通線。
此外,泉州鋪境文化與宗教祭典儀式是互相影響的,這些宗祠廟宇對促進本地社區的凝聚力和維系宗族關系有著重大意義。所以一方面應尊重當地民間習俗與宗教儀式,結合地域特色文化、歷史文化,營造良好的街道環境;另一方面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添加具有海洋文化元素的公共設施。立足于海洋文化,塑造具有凝聚力與歸屬感的生活社區。
(三)加強群眾參與
目前,在全國的歷史街區人居環境更新改造過程中,一直存在群眾參與熱情不足、群眾參與途徑單一等問題,泉州亦如此。在2018年至今的泉州古城街巷改造項目中,環境層面得到了巨大提升,但是在對中山路兩側綠化清理的舉措上,群眾反饋并不良好。
居民對生活的街區具有較深的感情,人居環境的改造應爭取讓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對不同人群的改造意見要進行全面了解,也可以通過網絡投票或實地訪問的方式,運用一定的獎勵措施調動居民的積極性,為更新改造建言獻策,使本土特色文化更好地展現出獨特魅力。
五、結 語
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蘊含著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海洋文化是構成這一切的核心文化。筆者對泉州市最核心的商業街道中山路及周邊人居環境的景觀的空間發展和海洋文化特征進行歸納分析,認為泉州中山路人居環境的保護與改善首先要從人的角度出發,以海洋文化為主要切入點,將人的行為活動與海洋文化內涵相結合,這不僅有利于推動閩南歷史城區的旅游和經濟上的可持續性發展,更有利于鞏固和宣揚閩南地區的華僑情、閩臺情,增強民族自信。
(閩南理工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基金項目:2023年泉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2023D29。
參考文獻
[1] 陳智勇,洪其錚,曾世彬.泉州春節假期文旅市場火爆[N].泉州晚報,2024-02-20(1).
[2] 林乙.閩南傳統民居的海洋文化因子探析[J].建筑,2017(10):46-48.
[3] 蔡舒翔.泉州古城街巷空間形態演變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1):52-59.
[4] 王逸凡,張杰,李瀅君,等.泉州鋪境及其“場所精神”:一種建筑民族志的視角[J].建筑學報,2022(3):97-103.
[5] 蔡舒翔.泉州古城形態變遷中的日常生活街區[C]//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華僑大學建筑學院.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22論文集:發展中的建筑史研究與遺產保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661-667.
[6] 同[5].
[7] 楊楷楓,胡金.“出磚入石”工藝在街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泉州市舊館驛巷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1(6):82-83.
[8] 陳曉婧,高悅爾,李思儀,等.宗教文化對泉州古城街道活力的影響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2):196-205.
[9] 林翔,關瑞明.海洋文化影響下的泉州人居環境地域性特征[J].華中建筑,2002(5):39-41.
[10] 劉錫濤.試述泉州海洋文化的歷史特色[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3):52-59.
[11] 王珊,關瑞明.泉州近代騎樓與當代騎樓比較[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3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