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銘銘不小心劃破了手指,看著血液從傷口流出,他突然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劃破手指血會流出來?血液是如何在身體里流動的呢?銘銘包扎好傷口后,就跟爸爸探討起來。
爸爸: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大城市,而血液就像是城市里的交通系統,負責把營養物質和氧氣運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血液在身體里的流動情況,稱為“血液循環”。這是英國科學家威廉·哈維根據大量的實驗、觀察和邏輯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學概念。
哈維:我系統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況——公元2世紀,古羅馬醫學家蓋侖提出了“血液潮汐運動”理論,認為血液在人體內像潮水一樣流動,之后便消失在人體四周。15世紀,著名畫家、醫生達·芬奇,通過解剖發現并提出了心臟有四個腔的理論。前人的這些研究成果,開拓了我的視野。但我又有了新的疑問:“血液真的流到人體四周就消失了嗎?怎么消失的呢?”這些問題驅使我做進一步的研究。
爸爸:可見您是一個善于思索的人,更難能可貴的是您敢于質疑權威。
哈維:我認為動物的血液與人類有相似之處,因此先拿動物進行解剖研究。我先找出還在跳動的動脈血管,用鑷子夾住,發現血管通往心臟的一頭很快膨脹起來,而在鑷子另一端的血管就馬上癟下去了,這說明血是從心臟向外流出來的。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用鑷子夾住大的靜脈血管,其結果正好與動脈血管相反,靠近心臟的那一端血管癟了下去,遠離心臟的另一端血管膨脹起來,說明靜脈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臟的。我在幾十種不同的動物解剖中發現了上述同樣的結果,于是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心臟就像一個水泵,把血液壓出來,血液從動脈血管流出,流向身體各處,然后再從靜脈血管流回到心臟,這樣完成了血液循環。心臟規律性的搏動推動了血液在體內循環往復地流動。通過大量實驗,我正式提出了“血液循環”的理論。
爸爸:您的學說為科學的生理學奠定了基礎。
哈維:為了證明人的血液循環也與動物一樣,我在人身上也反復進行了實驗。我請了一些比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血管),把手臂上的大靜脈血管用繃帶扎緊,發現靠近心臟的一端血管癟下去,另一端血管鼓起來。我又扎住動脈血管,發現遠離心臟的那一端血管動脈不再跳動,而另一端血管很快鼓了起來。這證明人與動物的血液循環是一樣的。1628年,我發表了論著《心血運動論》。
爸爸:您的這本書是第一本基于實驗的生理學著作,標志著近代生理學的誕生。您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哈維:總結起來,就是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出發點和歸宿,心臟的跳動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動脈把血液從心臟輸出,而同時靜脈把血液輸入心臟。問題是動脈中的血是如何流到靜脈中去的?我推測它們之間肯定有某種連接,只是我們沒辦法用肉眼觀察到。
爸爸:在您離世后的第四年,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意大利生物學家馬爾比基教授將之改造為顯微鏡用于醫學,發現了動脈、靜脈之間毛細血管——將血液從最小的動脈輸入靜脈的微小血管,這一發現為您的血液循環理論提供了進一步的實驗證據。后來的科學家經過不斷研究,發現人體的血液循環由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構成。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經主動脈及其各級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細血管,在此進行物質交換,供給組織細胞氧和營養物質,運走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動脈血變為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匯合成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這一循環為體循環;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經肺動脈流到肺毛細血管,在此與肺泡氣進行氣體交換,吸收氧氣并排出二氧化碳,靜脈血變為動脈血,然后經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為肺循環。
銘銘:看來我要想完全搞清楚血液循環的奧秘,還要繼續努力學習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