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政府擴寬致富路;下聯:鄉村盛開幸福花。橫批:九尺巷。
今年春節,家住鄉下的姑姑,在自家院門貼上了這副鮮紅的春聯。其中,橫批“九尺巷”三字激發起我濃厚的興趣,聽說過“六尺巷”的故事,怎么在姑姑家會出現“九尺巷”的稱謂呢?姑姑看出了我的疑惑,告訴我,門前這條路,村民們現在都叫它“九尺巷”。
姑姑所在的偏遠山村,交通閉塞,是早年典型的落后村。她家門前那條熟悉的小巷,原先只有一米多寬,相當于“三尺巷”,幾十戶人家進出極為不便。鄉村振興工作組來后,經過一番詳細考察,提出這條小巷必須拓寬,要求南北至少各讓出一米,新建寬度不少于三米的巷道。這需要將姑姑家院墻后移一米。
姑姑是頭犟驢,死活不同意拆遷院墻。
十多年前,姑父在后山上采中草藥時不幸摔成重傷,不久后離世。姑姑含辛茹苦將兒子大成拉扯大,現在都已大專畢業,在縣城打零工。大部分時間是姑姑一個人在家,有個封閉的院落,確實能增加不少安全感。
工作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給姑姑講述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姑姑終于松了口。但是她只同意將院墻后退約五十公分,并說,南北各退五十公分,加上原先三尺,也就是你們說的“六尺巷”了,要那么寬闊沒用。
不僅姑姑這么認為,村民們大都也這樣議論,兩米寬已足夠,何必一定要擴寬至三米多呢?我們鄉下路,不能以城里大馬路標準修建啊。
工作組聯系并約談了大成,希望他能協助做通母親的思想工作。
大成極力支持小巷擴建,并且艱難地說服了姑姑。“九尺巷”如期竣工。
路建好后,這幾十戶村民的出行得到徹底地改善。但姑姑仍然抱怨不斷,甚至辱罵工作組瞎折騰:要這么寬的路干嗎,浪費土地!
臨近春節的一天,姑姑正在院子里做家務,一輛嶄新的黑色轎車鳴著“嘀嘀”聲,開進了自家院子。正待她驚愕之余,車窗搖下:“媽,我們回來了。”
“啊?怎么、怎么是大成呀?這車是你的嗎?”姑姑見到兒子帶著個女孩坐在這輛車里。
“媽,這是我的女朋友阿梅。你現在終于知道這條小巷為什么要擴寬至三米了吧?”說著,大成和女友從車上走下來,拉起姑姑的手,繼續往下說,“你當時硬是不同意各退一米將巷子擴寬到三米,是沒有意識到鄉村振興工作組的高瞻遠矚。他們預料到,‘六尺巷’已嚴重不夠寬,新時代農村的巷道至少要三米才能通行啊。另外,他們了解到我學的是電子商務專業后,就通過有關商會組織,將我介紹到頗有實力的企業工作。”
“兒子,到那里工作好嗎?”
“在新公司,我充分發揮了電子商務專業特長,很快將公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實現了個人與企業的雙贏。這不,年底了,公司進行績效考核,由于我的出色表現,公司專門給我配置了這臺靚車作為獎勵。你看,我開著車帶上女友,回家陪您過年了。阿梅,快叫媽。”大成碰了一下女友。
“媽,你看,現在農村建設得越來越美麗了,我們城里人都羨慕著呢。”阿梅臉上泛過一陣紅暈。
姑姑已樂得說不出話來。
李大爺和鐘二嬸被汽車聲音吸引了過來,加入了閑聊之中。
“呀,大成媽,這路幸虧擴建至三米啊,小車能直接開進院子啦。唉,我家阿平啥時也開輛小車回家啊。”
“我家文浩說了,要買輛四驅越野車從深圳開回來,還擔心這九尺巷寬度不夠呢。”
“哎呀,新時代了,我們新農村女人要識大體,講大局,思想覺悟要像九尺巷一樣,擴得寬寬的。”大伙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后來,村子里游客漸多,姑姑逢人就講當地“九尺巷”的新故事,好像比歷史上桐城六尺巷的故事還要生動得多。
劉 強: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廣州市小小說學會副會長,廣州市花都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見于《作家文摘》《安徽日報》《故事會》《遼寧青年》等多家報紙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