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心懷祖國的煤
一滴水,充盈祖國的湖海江河
一粒土,守護祖國的數億餐桌
一棵樹,點綴祖國的山川溝壑
一塊煤,點亮祖國的萬家燈火
這塊煤,來自數百米井下遠古地吶喊
這塊煤,來自巷道中汗流浹背地勞作
這塊煤,來自智能化工作面的一個指令
這塊煤,來自清潔化利用的華麗轉舵
這塊煤來到電廠,褪去渾身卑微的黑色
奔跑在電網上的電荷,點亮千家萬戶的喜悅
這塊煤來到鋼廠,以熊熊燃燒的執著
讓鐵礦石在鋼爐里,冶煉出堅不可摧的氣魄
這塊煤來到化工廠,與新朋友握手示意
化學方程式架起的橋梁,孕育出更多新物質的組合
這塊煤來到水泥廠,在熱情地擁抱中
一罐罐水泥焊接出祖國高樓大廈的巍峨
一塊煤,歷盡滄桑,涅槃重生
它的心中,裝滿祖國大地的遼闊
它澎湃的熱血里
始終流淌著赤誠奉獻的生命底色
以煤的名義
此刻,我以煤的名義
向億萬年的滄海桑田致謝
時間的杠桿撬動歷史的閘門
在遠古的鳥鳴聲里,在數百米地下
黑色的外表,黑色的骨骼
造化成一簇簇黑色的火苗
以煤的名義
我要向飽經苦難的祖國致謝
洋槍洋炮打開了國門
也催生出民族的煤礦工業
不屈的頭顱,不屈的性格
讓世界上不同膚色的人瞪大眼睛
以煤的名義
我要向揮汗如雨的礦工致謝
匍匐攉炭的姿勢刻進記憶
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
如今,數百米井下,操控智能化設備的手
讓那些深埋地下的陽光輕輕松松重見天日
以煤的名義
我要向奔赴祖國四面八方的煤致謝
不問賦存條件,不問出自何處
兄弟們從四面八方來到爐膛
燃燒的渴望,燃燒的信念
把礦工頭頂的礦燈映照得更亮
減 法
讓減法走進煤礦、電廠、鋼廠
走進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成為一種習慣
成為一種經常面壁思過的信仰
減法是一把鋒利的剪刀
剪出更多陽光的味道、草木的味道
讓煤礦來一次脫胎換骨的嬗變:
是礦不像礦,產煤不見煤,挖煤不用煤!
讓燃煤電廠的煙囪
在循環利用中,與藍天白云更和諧
讓每一噸鋼鐵,在冶煉中
長出綠色的葉片
成為一種永恒的記憶
減碳,減去空氣里的塵埃與毒素
減去污水污泥里的抱怨與嘆息
讓綠水青山做加法
讓城市與鄉村的呼吸更清新
讓我們的夢在清澈的水邊
開出更艷的花朵
安國湖濕地
在安國湖濕地公園
時間已經倒流。站在觀景臺上
我仿佛聽見鳥鳴的聲音
從遠古森林的縫隙中傳來
聽見割煤機在地層深處的轟鳴
以及巖石斷裂垮落的聲響
這里曾是村莊
綠樹環抱,良田四合
雞犬追逐嬉戲,彩蝶花間飛舞
孩子們的讀書聲穿過
蜻蜓翕動的翅膀,成為一種愜意的棲居
田園的生活樸素而寧靜
那時,數百米深的礦井下
巷道像一條條血管向這里延伸
煤壁烏黑錚亮,聚集了億萬年的陽光
從皮帶運輸機上升井的每一粒煤炭
都興奮得四處張望
閃爍著綠色的光芒
不久,地面開始下沉,村莊搬遷
夏季,聚集的水淹沒了家園的記憶
冬季,泛著鹽堿的地面傷痕累累
荒蕪成路人的一聲聲嘆息
以至于,塵土飛揚的風中
鳥兒也不愿停下來覓食
如今,轉型后的涅槃重生
已經把傷疤撫平
湖水清清,垂柳依依,荷葉田田
步道蜿蜒,水鳥翔集,魚游淺底
游人的照相機不停地采擷
濕地里最動人的部分
采煤塌陷地的前世與今生
其實只隔著一張紙的距離
手握綠色的筆
蘸著藍天白云
用一顆真誠的心
可以畫出萬千美麗山河
賈興沛:徐礦集團職工。中國煤礦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徐州市作家協會理事,江蘇省作家協會首期詩歌讀書班學員。作品散見于《中國工人》《詩歌月刊》《星星》《揚子江詩刊》《陽光》《脊梁》《綠洲》《北方作家》《吐魯番》《遼河》等報刊,出版詩集《錯讀秋天》、散文小說集《虛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