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小獼猴皮皮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只鵪(ān)鶉(chún),立刻把它當寵物養,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它買了一個漂亮的籠子,還給它起名叫“寶貝”。
“皮皮,你家的寶貝怎么樣了?”笨笨熊和乖乖兔見了皮皮,問道。
皮皮正要回答時,山羊老師過來了,微笑著問:“皮皮,你家的寶貝最近可好?”
哇,自己的寶貝成大家的關注焦點了!皮皮自豪地說:“謝謝你們的關心,它好著呢。”接著,他又說:“就是今天它有點兒反常。它一見到我,不是沖我叫,就是用它尖尖的嘴去啄籠子。”
“它是餓了,還是渴了?”笨笨熊問。
“食物和水,我都放得足足的。”皮皮說。
“它在籠子里幾天了?”乖乖兔問。
“自從到我家,我就一直把它養在籠子里。”
乖乖兔馬上說:“那它一定是在用行動向你提出要出去活動!你整天關著它,還叫它‘寶貝’呢,你干脆叫它‘囚(qiú)犯(fàn)’得了。”
“用自己的思維來解釋它的行為,這樣的說法好有趣!”山羊老師點評道。
“也是,整天待在一個地方,它有點兒煩了吧?我把它放出來,你們猜它跑到哪兒去了?它喜滋滋地跑到沙發底下去了。”皮皮說。
“嗨,那打掃衛生都打掃不到的地方,它居然當寶地了!”笨笨熊笑了。
皮皮說:“我怕它把自己弄臟,就叫它出來。可我趴(pā)在地上不管怎么‘寶貝’‘寶貝’地叫,它也不出來。”
“為什么不出來呢?你們來說說吧。”山羊老師在關鍵時候提出了問題。
為什么呢?
(繪畫:崔"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