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鄙喜呤谴鞌κ值膽鹇?,其次是挫敗對手的外交,再次是打敗對手的軍隊,最下策是進攻對手設防堅固的城池。攻城是迫不得已才會做的選擇。
真正的高手,要在高的層面去競爭,而避免進入低的層面去競爭。
“伐謀”“伐交”“伐兵”“攻城”,這就是競爭的四個層面。
競爭的第一個層面是“上兵伐謀”。含義就是: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在戰略思考和戰略布局的層面去戰勝對手的。
要學會戰略性的思考,就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學會從眼前事務性的工作中擺脫出來。要超越戰場,要擺脫日常競爭中束縛自己的反應式思維模式,要有一種取勢和提前布局的意識和能力。
特點是: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戰略,你就會成為對方戰略的一部分;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計劃,你就會成為對方計劃的一部分。
競爭就像下棋一樣。一個棋子,如果沒有整體的戰略,很可能就是一個廢子。
為什么有些人棋力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是沒法成為一流的高手?因為他大局觀薄弱,因而特別容易陷入局部的爭奪,無法掌控整個棋局。
你可能也會取得局部的勝利,但是你并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勝利。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還不是背景、天賦、機遇,而在于有沒有清晰的目標,以及圍繞這個目標而展開的戰略性思考。
人很容易在復雜的環境中迷失方向,組織也是如此。
長遠的戰略,才會讓你的一個個行動具有深遠的意義,使你的努力有了一致性和連續性。長遠的戰略,才讓你懂得自己每一步都在做什么,懂得每一個具體目標的實現是如何促進總體目標的達成,才能幫你把戰術性的機會發展成為戰略性的勝利。
長遠的戰略,才能讓你跳出一時一地的競爭得失,使你一步步發展出你自己的獨特能力與優勢,從而從更長的維度來把握好你和組織的方向與命運。
孫子說:“其次伐交?!薄敖弧本褪峭饨?,“伐交”就是戰略聯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整合資源。
你有很好的戰略遠見,甚至你可能已經有了Vv01uzlk1XvV4DrzN9mOcA==清晰的戰略,但你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想實現你的戰略,僅靠一己之力往往是遠遠不夠的。你就必須學會整合資源,通過資源的組合,彌補自身資源的不足,改變力量的平衡,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力量格局和競爭環境。
這就是高手競爭所展開的第二個層面:“伐交”。伐交就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就是整合資源的能力。
湘軍的二號人物胡林翼說過一句話:“為大將之道,以肯救人、固大局為主,不宜炫耀己之長處,尤不宜指責人之短處。”肯救人,就是合作意識;固大局,就是大局觀念。
大將就是高管。作為普通員工和基層管理者,你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要做出自己的業績,要有競爭意識。但是對于高管來說,合作意識、大局觀念,才是你最關鍵的素質。如果沒有合作意識、大局觀念,個人能力再強、業績再好,你也只能是一個普通的管理者,不配做高管。
對于高管來說,單打獨斗的能力必須讓位于團隊協作、利益分享、資源整合的能力。用別人能力的能力才是更高的能力,用別人智慧的智慧才是更高的智慧。讓比你還優秀的人都愿意為你所用,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第三個層面是“伐兵”。
“伐兵”不是簡單地硬碰硬,不是簡單的實力對抗和資源消耗。它強調的是要打就要巧妙地去打,要用智慧去打,要動腦子去打,要發揮自身優勢去打,要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收益。
毛澤東是非常會打仗的一個人,他說過八個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在你具有優勢的戰場跟我打,在對你有利的時間跟我打,按你具有優勢的打法跟我打,我偏偏不這樣做。我一定要把你拉到我具有優勢的戰場,在對我有利的時間,采取對我有利的打法跟你打。
毛澤東還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敝淮蚰切┠隳艽蜈A的仗,拒絕打那些打不贏的仗。只在對自己有利的領域跟對方打,拒絕在不利于自己的領域跟對方打。只在對自己有利的時間打,拒絕在對自己不利的時間打。只采取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打法,拒絕采取不利于自己的打法。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薄按虻泌A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兩句話,把自古以來用兵之法的核心講得淋漓盡致。幾乎所有漂亮的仗,都是這樣打出來的。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的整編74師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三大主力之一。這是一支機械化部隊,全部配備美式裝備,坦克、重炮、汽車。軍官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并受過美國軍事顧問團的訓練。74師又久經沙場,具有很強的戰斗力。
這樣的部隊,在平原地區可以橫沖直撞。所以孟良崮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跟74師幾次交手,占上風的時候并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戰場在蘇北和魯南這樣的平原地區。
粟裕把仗選在了孟良崮打。孟良崮地處沂蒙山區,機械化部隊寸步難行,整編74師重裝備的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而華東野戰軍以步兵為主,把打山地戰、運動戰的優勢完全發揮了出來。最后三天三夜,打掉了74師。
當我不具備優勢的時候,我絕對不跟你硬打。我要采取手段,讓你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讓我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只有我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的時候,我才跟你打。
如果說“伐謀”“伐交”強調的是最好不用打就能贏,那么“伐兵”強調的就是要打的話,就要巧妙地打,用智慧去打。
從管理者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就是你得找到自己清晰的人生定位。你究竟擅長什么,你究竟喜歡什么,哪些領域最能發揮你的優勢與特長。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場戰爭,那就打你擅長的仗,打你喜歡的仗,找到能發揮你優勢的地方來打,用能發揮你優勢的打法來打。
第四個層面是“攻城”,就是硬攻對方設防堅固的城堡。孫子說:“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p>
孫子那個時代,攻城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硬攻,用攻城車、攻城錘、云梯,人不斷地往上爬,城上的人不斷地射箭、扔石頭。攻城的人不斷地往下掉,護城河都堆滿了。用孫子的話,叫“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士兵傷亡達到了1/3,城還是打不下來,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還有一個就是長圍久困。我把你圍起來,把你耗死。你糧食吃完了,水喝完了,箭放完了,就不得不投降。
但我們都知道,戰爭的特點是什么?一旦打起來,沒有哪一方會輕易服輸。所以春秋時期有個典故,叫作“易子而食”。被圍城,糧食都吃完了,人們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互相換孩子吃。就這樣也不投降。
孫子說:“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攻城是兩敗俱傷式的打法,是沒有智慧的打法,是死打硬拼式的打法,是匹夫之勇式的打法。攻城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采取的打法。明智的將軍一定要盡量避免陷入攻城的境地。當你在職場上不斷地陷入“攻城”的困境時,你的人生一定是在戰略層面出現了問題。
(摘自《鐵馬秋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