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末三國時期的將軍們,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他們一騎當千、萬夫難敵的戰績,還有他們能將沉重的兵器舞動得虎虎生風的威風。
正史中對武器重量的記載,莫過于曹操麾下的猛將兼護衛典韋的雙鐵戟了。
《三國志》就記載了當時曹操軍中將士們傳唱的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雖然根據史書記載,典韋很可能是一位“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猛將,用過匕首、長矛、撩戟、長戟、長刀以及大斧等武器,然而民間對他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他那對重達80斤重的雙鐵戟。因此在后續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這對鐵戟成了典韋代表性的武器,典韋最后也是因為酒醉被敵將胡車兒盜走了雙戟而戰死的。
從歷史到演義,雙鐵戟似乎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成為其主人典韋人物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國演義》中,比典韋的雙鐵戟更重、名氣更大的武器非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莫屬,“關羽造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雖然真實歷史中關羽用的是什么兵器尚有爭議,但是演義中的青龍偃月刀無疑已經和關羽紅面美髯騎赤兔馬的jgtDrauuw5jt3eWx+WQoZcnIfT+sQzaB6R9lbs3nTII=形象一同成為民間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了。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關羽的大刀重量也略有區別。在《水滸傳》中,花和尚魯智深表示想要打造一把100斤的水磨禪杖時,鐵匠推辭說:“重了,師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師父如何使得動。便是關王刀,也則只有八十一斤重。”元代戲劇作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對關羽的描述則是“髯長一尺八,面如掙棗紅。青龍偃月刀,九九八十斤” 。
除了關羽和典韋之外,《三國演義》中并沒有提及其他名將的武器的重量,而幾個有明確描寫的也幾乎都是故事中轉瞬即逝的配角,如北海太守孔融手下的猛將武安國“使鐵錘,重五十斤”,袁術手下第一大將紀靈“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曹魏后期的名將王雙“使六十斤大刀,騎千里征宛馬,開兩石鐵胎弓”,還有如今廣為人知的零陵上將軍邢道榮“有萬夫不當之勇,使開山大斧,重六十斤”等。
這些將軍雖然都有不錯的戰績,如武安國曾經和呂布大戰十余回合、紀靈曾與關羽交手三十回合不分勝負等,但他們遠遠沒有關羽和典韋出名。或許這種武器重量的描寫,也是為了從側面襯托出他們的勇猛不凡。
有趣的是,《三國演義》里武器重量的“王中王”并不是來自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將軍手中的神兵利器,而是來自西羌國猛將越吉元帥的大鐵錘:“武乃越吉元帥,青眼黃髯,身長一丈,使一柄長鐵錘,重100斤,有萬夫不當之勇。”繼承了關羽武器和遺志的關興曾經和越吉兩次交手。巧合的是,二人用的武器正是《三國演義》中重量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兩把重兵器,可謂巔峰對決、相映成趣。
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之外,其他文學作品中也提及過一些漢末三國時期將軍的武器重量。
比如民國文學家周大荒在作品《反三國演義》中提到和關羽同屬“五虎大將”的老將黃忠,“身長八尺,猿臂熊腰,善使一副弓箭,有連珠貫虱百步穿楊之能;慣用一把八十斤長柄大砍刀,刀法神奇,舞來風雨不透”。
明代酉陽野史的《續三國演義》中,馬超的哥哥馬鐵(歷史和《三國演義》中為弟弟)的孫子馬蘭說過:“我營中到有一口(寶刀),只有六十余斤,原是我祖所用的,今亦無人會使。”
元代雜劇《關云長千里獨行》里面,在描繪曹魏的“猿臂將軍”蔡陽時,說他是“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其身披二鎧,刀重百斤,馬行千里,但寸鐵在手,有萬夫不當之勇”。
清代作家俞萬春創作的《水滸傳》續書《蕩寇志》中,提到漢末三國時期最勇猛的飛將軍溫侯呂布,“他那枝方天戟只得二十四斤,關王八十二斤的大刀他也敵得過,何在輕重”。
歷朝歷代均有相關的描寫,可見這些沉重的神兵利器作為側面的烘托,為漢末三國時期英豪們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時至今日,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已經和歷史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共同構成了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
正如《三國演義》序幕的贊詩《臨江仙》中描寫的那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摘自《百家講壇·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