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不冷門,百年傳承,唱響大江南北。近日,由山東廣播電視臺、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出品的傳統文化節目《戲宇宙》第三季“文旅季”回歸。本季節目提出“跟著戲曲去旅行”新口號,表演舞臺從演播室外延至文旅一線,以沉浸式行旅方式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地方戲曲。
每期一座新城市、一個新曲種。本季《戲宇宙》延續前兩季“戲曲+”創作模式,通過模式、嘉賓、主題、創演提質升級,激活戲曲文化“兩創”節目新質生產力。節目總制片人張立表示,節目組希望通過戲曲與文旅融合嘗試,探究地方曲種產生環境和歷史價值,助力更多優秀內容傳播。
豐富節目視角 梳理傳承脈絡
這一季,《戲宇宙》走出演播室,走進各地戲曲團,前往地方戲曲發源地或傳承地,了解地方戲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探尋其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蘊。節目帶觀眾了解貴州安順地戲、江西贛劇、汕頭潮劇和英歌舞、福建漳州薌劇、淄博五音戲、山西晉劇以及浙江金華婺劇的魅力,觀看精彩的潮汕英歌舞表演,瀏覽具有“中國古戲臺博物館”之稱的樂平市風貌,感受貴州安順的多彩少數民族文化。
戲曲與文旅融合,豐富了節目敘事視角。張立介紹,一方面,隨著政策推動與各地對文旅融合的重視,節目組響應號召,把眾多非遺項目曲種帶給觀眾,使得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傳承脈絡更為具象化;另一方面,經歷兩季棚內創作,主創團隊主動求新求變,希望通過走出去的方式,激發更多創作能量。近年來掀起的文旅熱,讓節目組看到新方向,“二者自然而然地契合。”
創作過程中,節目組每到一處拍攝地,都會先挑選3—4個典型場景,再根據內容抉擇最終拍攝地點。很多地方的文旅資源與當地戲曲有嫁接嘗試,一些文旅場景已有戲曲元素,這為節目組提供了很多便利。如漳州古城對布袋戲、木偶劇的發掘,以及江西樂平的“中國古戲臺之鄉”等。
“地方曲種的發展與當地風土人情甚至地方方言、美食、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張立介紹,節目在展現曲種魅力的同時,也注重推介地域文化。比如,向觀眾介紹廣東英歌舞與當地潮劇的關系,展現地域文化的聯系與傳承。
走出演播室 尋找內容升級方向
與前兩季節目重點挖掘單個戲曲人物故事不同,本季在內容架構上將重點集中于地方曲種,在聚焦曲種誕生、發展、傳承歷程的同時,圍繞當地飲食、民俗和青年戲曲演員的故事展開。
此外,本季創演人由素人升級為明星嘉賓。除了京劇演員、余派老生名家王珮瑜再次擔當節目推薦,吳樾、楊鈺瑩、阿朵、于毅、張淇、斕曦、鄭業成、黃齡等演藝界人士陸續登場。張立介紹,這些受邀嘉賓或擁有戲曲從業經歷,或熱愛戲曲,希望為戲曲傳播做貢獻。
形式上,本季創演環節走出演播室,嘉賓們在曲種所在地相關場所表演。張立表示,“走出去”對于節目組來說是很大突破,挑戰也接踵而至,以天地為舞臺的創演難度比演播室更大。得益于當地文旅部門、表演藝術家的協助,以及節目組及時調整規劃,最終順利完成了此次節目的拍攝創作。
張立認為,戲曲創演部分是《戲宇宙》核心,怎樣將創演內容與當地有代表性的文旅場景相結合,是今年節目探索的重點。為此,節目組借用江西撫州大型實景演出《尋夢牡丹亭》表演場地,推出同名創演秀,展現當地贛劇文化;福建漳州站表演在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土樓進行,創演秀主題是“兩岸情深”。
“音樂選擇上,節目與包括B站在內的獨立創作者展開合作。”張立介紹,今年使用了一些已有一定流量基礎,同時與創作主題契合的音樂作品。節目組希望引入多元創作者共同創作,避免內容同質化。
精選地方曲種 展現獨特文化內涵
鑒于地方曲種和經典戲曲唱段繁多,主創團隊與中國戲劇家協會展開多輪研討,了解不同地方曲種特色,從中篩選拍攝目標,確定相關戲曲唱段和創演嘉賓。
“節目組重點遴選具有唯一性、獨特性的地方曲種。”張立介紹,浙江婺劇被稱為“中國地方曲種的領頭羊”,江西贛劇流傳的撫州地區是湯顯祖故里,福建漳州歌仔戲(薌劇)與臺灣歌仔戲有密切血緣關系……此外,節目也選取了并無專業院團背景,僅由當地農民自發維持傳承的安順地戲,以及雖非戲曲但深受戲曲影響的英歌舞等,作為拍攝對象。
拍攝期間,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上線激發山西文旅熱度,節目組及時調整創作方向,結合社會熱點,補充新內容、新曲種,對接當地晉劇表演藝術家展開拍攝,借勢擴大節目內容傳播力。
從棚內到外景,從戲曲創演到開掘地方曲種,走過三季的《戲宇宙》幕后主創不斷思考傳統文化類節目的未來發展趨勢。在張立看來,經過多年發展,大量精品傳統文化類節目播出,觀眾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創作者亟待尋找新突破點,在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傳遞傳統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他表示,大膽嘗試多樣化藝術表現形式,發掘與觀眾共情的情感化內容,將成為傳統文化內容創作者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