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望未來,我認為中國的下一個創業熱潮將聚焦于硬科技領域。當前,中國硬科技正處于一個百年難遇的黃金發展機遇期,重大技術突破和不同科技領域的交叉融合,為科技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政策的扶持和創新創業環境的持續優化,為硬科技創業者提供了有利條件。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相比,硬科技創業時代展現出一個顯著特點:在模式創新不斷推進的同時,底層創新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AI(人工智能)、自動化等平臺技術已成為“數字基建”,與其他科技領域進行深度交叉融合,推動硬科技創業邁入新的創新增長范式,進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認為,硬科技投資中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優質方向:
首先是“AI+場景”。將顛覆性AI新技術應用于實際場景,能創造巨大價值。CNN(卷積神經網絡)和NLP(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自監督學習技術均已有成功應用案例。10年前,創新工場便通過研究論文預見到CNN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巨大潛力。尋找深刻理解CNN并能有效落地該技術的創業項目時,我們發現了曠視科技,并決定投資。如今,曠視科技憑借其出色的技術落地能力,已成為該領域的頭部公司。
如果說CNN推動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突破與廣泛應用,那么自監督技術的進步也將促進NLP領域的繁榮發展,推動各類業務的數據智能升級。在自監督學習領域,創新工場投資了NLP領域杰出科學家周明博士創立的瀾舟科技。這一決策基于我們對自監督學習與遷移學習結合潛力的認識,以及對瀾舟科技團隊卓越技術和良好落地能力的認可。
這兩個案例體現了創新工場在發掘前沿顛覆性技術方面的主動性。我們協助項目在應用場景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實現落地,打造技術平臺,從而幫助它們成長壯大,引領行業發展。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是“產業+AI”。當技術趨于成熟時,深諳技術的VC(風險投資)會尋找優質領域,進行應用型硬科技創業。以我們投資的第四范式和創新奇智為例,這兩個項目分別洞察到了企業智能轉型和制造領域的機會。
10多年前,戴文淵成功實踐了推薦引擎和機器學習在搜索廣告中的應用,并預見到金融數據密集型傳統領域在向智能化轉型的潛力。基于此,他創立了第四范式,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銀行業,取得了商業化成功。隨后,第四范式逐步拓展至零售、制造、能源、電信及醫療等更多個傳統領域。如今,第四范式已在國內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決策型AI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另一典型案例為創新工場投資的“AI+制造業”領域第一股創新奇智。4年前,創新工場洞察到AI正如同電力一般,逐漸滲透至各行各業,其中,“AI+制造業”融合蘊含著巨大機遇。鑒于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加快自動化進程對于緩解勞動力短缺、降本提效及維持競爭優勢很重要。制造業涉及眾多垂直領域,各領域的工藝流程千差萬別。盡管初期“AI+制造業”的開發成本可能較高,可一旦AI的解決方案成功應用于某一領域,其價值將顯著體現,能夠解決該領域內所有工廠的共通問題,從而帶來豐厚回報。此外,當AI在某領域成功解決重大問題時,將構建起相應的“護城河”,使得后來者難以進入。
專注于“AI+制造業”的硬科技企業創新奇智,從創立到上市不足4年。這一速度不僅證明了公司強大的技術落地能力,也驗證了“產業+AI”模式的可行性,即將成熟的AI技術應用于適合產業發展的路徑之中。
第三波AI創業浪潮聚焦于“AI+科學交叉”,這也是我們認為未來5到10年內爆發的新機遇。幾年前,我在美國加州一場頂尖科學家聚會上分享了AI領域的發展。盡管多數參會者非AI專家,但他們對AI表現出濃厚興趣,并提出了諸多深刻的問題。隨后,我反問在座的科學家,日常科研中有多少人已應用AI?令人驚訝的是,竟無一人舉手。
時至今日,“AI+科學交叉”的條件已日趨成熟。近年來,中國科研實力顯著提升,無論是在醫療還是其他科學領域,相關行業正經歷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海量結構化、精確標注的數據推動下,這些科學交叉領域將不斷探索符合行業規律且具有商業價值的落地場景,通過碰撞與創新,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在工作初期,我有幸獲得快速晉升,并獲得了豐富的學習機會。起初,我的工作重心在于個人能力的提升及團隊融入。隨后,在管理團隊時,我意識到凝聚團隊力量、促進成員間互補與互信的重要性。進入下一個階段,負責小公司管理時,我需要平衡產品、技術發展、用戶需求、商業化市場及團隊滿意度這五大方面,要求我在各領域均具備一定知識,并懂得如何選拔最適合各領域的人才。
在創立深科技風險投資的創新工場后,我的首要任務是學會如何成為一位不添亂的投資人,幫助年輕硬科技創業者成長。這與以往工作經歷大相徑庭,現在更需要側重于幕后支持,確保創業者能夠獲得用戶與市場的認可。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的關系,有別于傳統的老板與員工。鑒于優秀創業者通常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優秀的投資人應致力于深度賦能,為創業者提供必需的資源,并通過強大且專業的投后服務來彌補其不足,從而協助創業者作出正確決策,而非直接且粗暴地干預其發展方向。
從融資視角看,風險投資主要基于對人和技術的預期,且對人的考量往往重于技術。前沿技術性非永恒,而創始人對企業影響長遠。因此,為獲取融資及投資人支持,創業者在非技術層面,如企業管理上的時間投入同樣關鍵。創業者需深刻理解自身核心競爭力,盡管投資人可能不熟知技術細節,但他們高度關注技術在市場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建議創業者在與投資人交流時,能夠有力證明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并清晰闡述與競爭對手的區別。此外,創業者應保持對數字的敏感度,利用多維度來證實企業的發展狀況,這是評估創業成功與否的有效方式。
最后,創業者應增強對市場、融資等不確定性因素的理解與掌控。具體來說,在市場前景向好、資本環境有利時,雖搶占市場成為首要任務,但創業者也需確保企業財務健康。一旦市場下行,企業能迅速調整,維持健康的現金流,方能確保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