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產品是微球,它是眾多產業里的“卡脖子”技術。如果沒有微球,生物醫藥產業的生產將受阻,手機、電腦的制造亦難以為繼,同時,眾多醫療診斷也將無法實施。歷經15年深耕,我們已將微球做到了極致,并于2021年在科創板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公司股票從8元飆升至120多元。因漲幅過大,交易一度暫停。納微科技之所以能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突破了微球材料精準制造的底層基礎。
缺乏管理經驗和能力,靠什么維持公司運轉?關鍵在于以身作則、敢于擔當。初創企業的管理,即便對于世界500強的總經理而言,也是全新挑戰。創業初期,公司更多地依賴于文化及創始人的示范作用,而非傳統管理。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硬科技領域,技術創新是核心驅動力。首先,跨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是實現顛覆性突破的關鍵所在。這類研究能打破單一領域的固有局限,促使不同領域專家的合作,從而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靈感。其次,堅持底層技術創新,尤其是那些正確且充滿挑戰的方向,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最后,要敢于創新,不走尋常路。中國人以聰明著稱,只要我們滿懷信心與耐心,就一定能在硬科技領域開拓前行,取得成就。
創業者非全能,應正視自身短板:資金短缺時,要精打細算、厲行節約;人才匱乏時,需耐心培育,此乃根本;管理欠缺時,應以身作則,激發員工自覺性;市場開拓能力不足時,應專注于提升技術,必要時采取“曲線救國”方式。
此外,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也很關鍵。直接銷售往往難以奏效,而當客戶面臨問題時,若能幫助其解決,便能贏得客戶信任與好評。
最后,若行業無人脈,不妨靜下來修煉內功,專注于自身發展;團隊能力不足時,更應勤勉努力,耐心培養。
科技創業始終面臨著多重挑戰。硬科技領域以其高研發壁壘、長周期、大資金投入及高市場導入門檻為顯著特征,使得創業過程不僅漫長且風險加劇。在中國,盡管科創環境的培育需要長期耐心,但當前社會氛圍卻顯得較為浮躁,這無疑加大了創業難度。更為關鍵的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突出。一些經歷十數年研發的成果,往往因保護不力而輕易被竊取,專利制度的保護力度顯得捉襟見肘。此外,在高端產品的研發過程中,配套設備及基礎材料的質量問題也成為制約因素,影響了產品的性能和競爭力。再者,中國的增值稅體系及政策對高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尚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高科技企業構成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硬科技創業者多為技術出身,難免存在短板,因此需要依賴合作伙伴來彌補。選擇不當的合作伙伴,其后續矛盾帶來的負面影響極大。創業初期,人們傾向于選擇熟人,如朋友、同學甚至親戚作為合作伙伴。在創業蜜月期,團隊充滿激情,對公司寄予厚望,類似新婚階段,雙方分歧不易顯現。蜜月期過后,矛盾就會逐漸浮現。
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創業之初,就要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很多失敗案例的根源在于現金流斷裂,這一現象在硬科技企業尤甚。硬科技企業需要具備自我維持的能力,才能堅守其初衷。我們能夠幸運地走出困境,得益于在生物醫藥領域持續虧損后,轉戰液晶顯示屏市場。盡管這個產品的年銷售額僅有兩三千萬元,但它卻確保了公司的生存,實現了自給自足。這使我們能夠耐住寂寞,堅持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過十年的時間。當盈利機會來臨時,切勿忘記長遠目標和初心。尤其在獲得投資人青睞,資金充裕的“蜜月期”,更應積極融資、充分準備。
一家初創公司,在技術層面擊敗跨國巨頭,關鍵在于耐心和堅持。跨國公司的軟肋恰恰在于此——他們雖然在很多方面占據優勢,無論是資源、人才還是市場,幾乎無所不有,唯獨缺乏的是那份持之以恒的耐心。這是我們初創企業能夠取而代之的契機,以耐心為武器,攻克他們難以涉足的領域。
市場開拓,技術服務是核心,而當下正是科技創新的黃金時代。只要你能在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打造出優質產品,便無需過度擔憂市場反響。以往,即便你的技術水平超越了國外同行,國內大公司也未必會采用你的產品,因為你規模小,他們會顧慮產品質量及供應的穩定性。但時至今日,情況已大不同。就像我們,產品尚未面世,客戶就已迫不及待,這便是時代變遷的明證。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身份蛻變,促使我深入思考了以下幾點:
首先,實現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轉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調整心態。為何眾多聲名顯赫的清華、北大教授創業很難成功?根源在于心態未能及時轉變。創業意味著你的產品必須服務于客戶,客戶即上帝,這樣的轉變對大多數教授而言難以接受。一旦遭遇困境,他們便可能重返科研院所,創業之路也隨之終結。
其次,在科研領域,正確與錯誤界限清晰,企業管理則不同,很多決策并無絕對的對錯,而是需要尋求相對較優的解決方案。創業,如同踏入一個灰度空間,對于從黑白世界走來的科研人員,這一轉變往往頗為艱難。
再者,硬科技的崛起,不僅是中國真正崛起的標志,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科技創業,象征著中國企業從粗放擴張轉向創新和精細化運營,企業家的關注點也從投機套利轉向價值創造。科技創新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其成功不僅關乎企業本身,更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科創企業家的成功,有助于塑造中國企業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