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9月底一攬子增量政策陸續推出,樂觀情緒彌漫于資本市場。
市場普遍認為,決策層推出增量政策,特別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正視困難、堅定信心,意味著各方達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即目前經濟是存在問題的,而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其實,人們還有另一個共識,那就是本輪刺激政策首先需要扭轉預期,否則貨幣和財政政策對于提升經濟基本面的有效性是存疑的。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中國經濟與個人收入的一些預期沖擊著每個人的生活,它無所謂正確與否,但這種心理一定是真實的,因為預期是每個人心底的想法。預期有時很頑固,但似乎又能被輕易改變,一如9月24日新聞發布會公布的金融政策尚未落地,股市便已應聲上漲。
當下,人們無疑期待更多增量政策,關于如何設計增量政策也有諸多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扭轉預期不應只靠增量政策。
10月1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公布,這是一部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此時出臺無疑希望緩解民企焦慮。民企在焦慮什么?恐怕是一些機構的不當作為。可以說,這也是制約包括民企在內的眾多市場主體預期的根源。
10月8日,國務院第十次專題學習指出,要大力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壓縮自由裁量空間。在同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也明確指出,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單位涉企行政執法行為,更多采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不能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不能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
如此密集表態,意在向市場主體特別是民企傳遞約束執法單位不當作為的決心。有經濟學者曾向我感慨,談營商環境的改善、表達呵護企業家精神的同時,更希望在行動上不要傷害企業家精神。他建議,梳理相關問題后集中解決,比如拖欠企業款項、倒查企業稅務等問題。
希望《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及決策層的密集表態是一個好的開始,由此不斷向法治化市場經濟目標前進。這才是中國經濟當下最好的強心針,其扭轉預期的效果可能勝過無數增量政策。

@Mehmet:張軍院長說到了經濟問題的關鍵。雖然國民購買力提高了,但住房、醫療、教育這三大塊消費支出的壓力太大,導致實際可支配收入大打折扣。這需要政府下決心,切實給國民在這些重大公共服務上減負。
這類項目可能確實不該建,但已經建起來了就應具體分析。用現代的玻璃幕墻代替原有的地方特色,究竟是否更好?但愿不是矯枉過正。(@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