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我是在一所鄉村小學度過的。那時,我們學校的課桌是這樣的:桌面由兩三塊長木板拼接而成,相鄰桌腿之間用方木棍連接。一張長課桌,由兩個學生共用。我們就自帶繩子,在方木棍上織網,用來放書包。
每升一個年級,我們就換一間教室,換一次課桌。三年級時,我桌面上有一條和食指差不多寬的縫隙,但我并不嫌棄,反而為此感到很是得意。春夏兩季氣溫較高時,老師就讓我們趴在課桌上午睡。我便常把課外書放在課桌下面,然后趴在桌上,透過縫隙偷偷看書。有一次看《西游記》,讀到“豬八戒背媳婦”這一情節,我腦海中浮現出了豬八戒被孫悟空耍得團團轉的畫面,不禁“撲哧”笑出了聲,嚇得自己渾身一激靈,趕緊閉上嘴巴把笑聲咽進肚子里,差一點兒沒被老師發現。
那時,我買的書多數來自集市上的小書攤,書的數量有限,種類不多,有些書已經反反復復讀了好多遍。越是缺書,對書的著迷越是無法自拔;越是缺書,對書的期待越是如饑似渴。于是,我開始思考怎樣不花錢就能讀到更多好書。
一天,受集市書攤兒的啟發,我在課桌側邊拉了兩根尼龍繩,一上一下,然后把從家里帶來的幾本好書封面朝外掛在兩根繩上。如果有同學看中了我的書,就可以拿書來做交換。這一招果然有用!我曾用一本《封神榜》換得三本書,因為當時電視上正播放著同名電視劇,先看看書就可以預知后面的劇情了。和同學們交換圖書,幫我大大地節約了閱讀成本。這樣一來,我有機會讀到了《岳家將》《鐵道游擊隊》等連環畫,還讀了《稻草人》《魯濱遜漂流記》等文學經典。我就這樣樂此不疲地在一本本書中“串門”。
五年級開學后,班級成立了閱讀興趣小組。課間,我課桌邊常圍著一圈小腦袋,我們興致勃勃地聊讀過的書,聊書中的人和事。有時我給小伙伴正講著故事,聽到上課鈴一響,便學著收音機里說書人的腔調來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過去,我們的教室都是低矮的平房。一個陰雨天,教室里光線很暗,又停電了,老師沒法上課,就問:“哪位同學給大家講個故事?”好幾個同學喊我的名字。有了課間講故事的經歷,我沒有怯場,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走上講臺,講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見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股自豪感從我心底往上涌。
一次次講故事,鍛煉了我的心理素質,使我敢于當眾發言,也讓我體驗到了分享故事帶來的快樂。
升入鄉中心初中讀書以后,我的課桌有了專門的桌肚收納書包,桌面也沒有了縫隙,還刷上了鮮亮的油漆。然而,我的心里卻空落落的,總感覺缺少了點兒什么。
多年以后,兒時的那張老課桌仍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中,伴著我們清亮的歡聲笑語,伴著那縈繞心間的縷縷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