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是三元村集體經濟園區的名號。看到這個名字,我第一瞬想到的其實是鴉片戰爭中的那個歷史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那是中國近代史上自發的大規模的第一次民眾保衛家園、抵抗外來侵略的戰斗。走完園區,我就把“三元里”解讀為“三元里頭”了,感覺挺好的。三元里頭,有名堂,名堂還多。
村史館
三元村史館是會理第一個村級史館。村史館就是原來的“知青點”,一幢一樓一底的青磚青瓦房。甚至對房子也沒做改動,只是內裝修了一下。知青點是目前會理所剩唯一。這個知青點修建于 1975年,是當時會理規格最高也最漂亮的知青房,沒有之一。把“知青點”變作“村史館”,本身就是對歷史的尊重和記憶,其意義不言而喻。
村史館的史料以文字、圖片、實物三種形式呈現,分“源起”“復蘇”“煥然”“蓬勃”四個版塊,按時序排列。“追溯歷史,讓我們回到夢里的故鄉。時光的車輪碾過,留下一代又一代的痕跡……”第一幅文字圖片就介紹了三元村名字的起源及演變。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元鼎時期,漢武帝在會理置縣,曰會無。三元就是離縣城不遠的一個小村邑。清乾隆版的《會理州志》中記載的“邑尾村”就是三元村。正式叫“三元村”是根據其境內的“三元橋”而得來。而三元橋據說又是因“三元”而得,他們是會理舉人撒解元、胡經元,以及左遷往返于川滇、數次經過會理的明狀元楊升庵。這三個人踏橋留墨,讓這座橋濡染墨韻騷風,故被后人叫做“三元橋”。早先的三元橋是風雨廊橋,橋的西面還有一個挺好看的八角亭,《會理州志》中記載的“會理八景”之“北橋觀柳”就是此處。橋上曾有一聯:
及第仰三元駟馬高車到此間留些勝跡臨城剛四里行人客子由斯處趕赴前程
三元橋昔日的容顏已不復在,只有村史館里橫陳著的兩截古橋梁以其滄桑的面容淡定而深沉地講述著悠遠的歷史。
村史館里成列的器物有好幾百件,差不多都是村民自愿捐獻。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農具、家什為主,大多為建國后的“農三代”都不認識的物件。村委會的解說員小鄭告訴我們,村史館建設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支持。建村史館主要是想留下村里的發展痕跡,留住鄉愁,不忘來時路,讓優秀的本土文化得以賡續。她還說村史館不僅印證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更是讓村民情感產生集體共鳴的載體,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部分。館中有一張銅鼓的圖片,其物歷史最為久遠,是漢代遺物。1975年在三元村倮倮沖出土,是典型的有云南特色的“石寨山型”3號鼓,原物被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對研究滇文化北傳以及西南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發源有很高的價值。
館中反映知青的文字圖片特別多,還專門援引了《人民日報》1968年12月22日發表的《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這篇文章里的話。當時住在這個知青點的知青有50多人,成都知青就有30多個,他們的名字都歷歷在冊。村史館建成以后,有幾個成都知青回來,看到他們勞動的照片,看到他們留下的物件,讀到關于他們的文字,他們百感交集,相擁而泣。
櫻桃溝
有小調唱曰:“櫻桃好吃樹難栽……”在三元,這話不當真,在三元村,我感覺櫻桃好吃樹也好栽,不然咋有那么多的櫻桃樹,有幾個生產隊,幾乎家家都有。以瑪瑙紅櫻桃為主,還有少量黑櫻桃,加上核桃,三元有集體經濟果園近400畝。每年谷雨前后,會理大街小巷水靈靈的櫻桃大多來自三元。這個果園的櫻桃還遠銷成都。三元的櫻桃,粒大,色亮,酸中帶甜,以甜為主,總比別處的櫻桃好賣。
三元村毛家灣還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房外住有兵,聽說是紅軍,紅軍不擾民,一看是好人,摘篼櫻桃去,送給好人——紅軍。”據1942年出生的陳明會老人說,這是小時候她父親交教她唱的。她從父親那里知道,1935年5月初,村里來了一小對人馬,他們自己說是紅軍,是窮人的隊伍,部隊要從會理過,他們來買糧食。當時村子窮,也沒啥余量可賣,也不敢留宿紅軍。買糧食的紅軍就在村里的老核桃樹下困了一宿,半點沒有擾民,甚至連路邊熟透的櫻桃也沒摘吃一顆。村民感覺這些兵與他們之前見到的兵確實不一樣,有人就摘了自己的櫻桃,給紅軍送去……后來,村中就有了這首歌謠,三元人就一直種櫻桃。
五月,本就充滿青春激情。五月,去櫻桃溝摘櫻桃,那就不只是青春,激情,更充滿浪漫了。一句“走,櫻桃溝”,不僅讓人一下子想到流水、小橋、風車、秋千,還會有邂逅一位長發、甜蜜、火辣女孩的遐想。櫻桃溝的每一棵櫻桃樹,傾盡花期的春潮,成就著每一粒甜蜜,等著你的到來。
在會理,有一個激情燃燒的詞語,會理人一喊出它就充滿力量,從而感恩奮進。這個詞就是——“紅五月”。是啊,五月,石榴花開了;五月,櫻桃熟了。那年五月,紅軍過會理。
草莓園
合作社的草莓有20多畝,全用大棚種植,春冬兩季皆可采摘。那天,我們走進大棚,沖擊感官的暖,亮眼的綠,以及眼睛捕捉到的紅,讓人立馬感覺大冬天走進草莓大棚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在長長的一廂廂翠綠中,有白花,有青果,更有綠蔭點猩紅。走進草莓大棚的人,沒有不是奔著閃閃爍爍的紅草莓去的。美女小鄭讓我們隨意摘隨意吃,可我們無功受祿,哪敢隨意。小鄭以為我們是講究,嫌不衛生,又進一步誘惑:大家盡管放心吃,我們這個沒有使用農藥,是有機的,生態的,環保的,沒有污染。大家不見我們在草莓中套種了蒜苗么,我們就是用它來殺菌。
草莓的誘惑本身就極大,再加上她這一番推銷,我才小心奕奕地挑選了一顆紅透了的草莓,輕輕地摘起來,放在手掌里欣賞。小鄭告訴我,成熟的草莓呈圓錐形,最好的則呈立體的心型,極象一顆跳動的心,所以草莓是愛情中可以出場的道具。經她這樣一說,倒讓我想起一首詩,雷抒雁的: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手掌上
就像紅紅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綠葉上
那么你就會一目了然
你就會說
哦,多么可愛的紅潤
……
這樣看來,采摘草莓應該帶著心愛的女孩,把酸中帶甜的草莓放到女孩手心里,一定是一份坦坦蕩蕩的陰謀,赤裸裸的浪漫,含蓄的表白。
魚菜基地
“三元里”科技含量最高的要數“魚菜直供基地”。僅從基地門口的對聯就可以看出。“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這對聯一看就高級,本來地里種菜、塘中養魚,二者似乎毫不搭界,但三元村把二者科學地鏈接在一起。
走進基地,正中一長綹是水產養殖區,兩邊是蔬菜種植區,各有十余條種植槽,整齊排列。放眼望去,綠油油的生菜、薄荷、芹菜、萵筍、芫荽正清清純純、干干凈凈地成長。村黨委副書記黃勇告訴我們,養殖池每年可產魚10多萬斤。種植區的菜使用的是漂浮板種植,下面是水槽,菜實際上是長在水里的。我們可以看到菜的根系非常發達,因為水里面主要是水生根為主,根系看起來比傳統土壤里種的更加茂密纖細。掀起一塊浮板,槽中的水暗暗流動。蔬菜就種在漂浮板的這些小洞中,根系正吸收著水里的養分。
起初我以為“魚菜共生”是上面種菜下面養魚,其實是魚池里養魚,然后設計了一個獨特的系統,把魚糞都收集起來,排到硝化池,利用微生物把魚糞分解成帶營養的水,然后流到種植區的菜池里種菜,菜把水凈化之后,再回流到魚池養魚,這樣就可以做到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
據了解,這套“魚菜共生”系統,主要由養殖池、硝化池、種植槽三個硬件設施構成。整個大棚里,水體不斷循環使用,只需注入損耗部分,而耗損又非常小,所以這種“魚菜共生”模式用水量只有傳統農業的5%左右。眼前這個基地,以水為媒,串成了一個閉環生態系統,魚和菜各取所需,養殖和種植齊頭并進。
談到菜的味道,黃書記說它比傳統的蔬菜鮮嫩,味道也更好,產量也更高。以生菜為例,外面的土壤種植一年最多三四茬,基地里的生菜一年差不多可以種八九季。
三元紅
園區的康養綜合樓、餐飲中心有一處景觀叫“天壺”,一個超大的傾斜著的壺破天而來,下面一根鋼管堅頂著壺嘴,打開閘閥,壺嘴瀉出的水如從天而落的瓊漿,煞是好看。壺身上的字“三元紅”格外奪目。“三元紅”是合作社的名字,全稱叫“三元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是采取“村黨支部+特色產業+鄉村旅游+互聯網+康養”模式組成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社旗下有分公司11家,涵蓋種養業循環園區、高山生態蔬菜種植基地、魚菜共生無土栽培科普示范園,涉及餐飲服務、建筑工程隊、房屋中介、財稅服務等多個行業,是個包涵了一二三產業的經濟體。村里將村級經營性資產、上級政府的投入作為A股,分給全體村民;村民自愿入股部分作為B股,讓“村民變股民”。每年,按股分紅。村民,年年分紅。
村民得實惠,村里得榮譽。榮譽又鼓舞著三元人的干勁。“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四川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改革創新名村”“省級(5A)先進村黨組織”……我沒想到,小小一個村竟能得到這么多省級榮譽。黃副書記自豪地告訴我們,剛剛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他們村也榜上有名。他還說他們村黨委的郭文貴書記也有兩個省級榮譽呢——“省優秀共產黨員”、省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黃副書記得意介紹這些榮譽的時候,我忽然想起村史館里收集的民間諺語童謠中有一條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走出三元里,我也得兩句順口溜:三元里,三元紅,三元里頭科技興農;三元紅,三元里,三元人年年分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