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這個銅壺,它可是當年紅軍留下的!”隨著年輕的女村干部小鄭的指引,我們一行人走進了古樸厚重的三元村村史館。
“紅軍長征經過會理時曾有幾個紅軍在我們村的陳明會家住,她的父親熱情接待了他們,紅軍臨走時留下了這個銅壺表示感謝。他們一家人都珍惜得很哦,當成了傳家寶保存到現在。去年得知我們籌建村史館,陳明會老人馬上找到我們把它捐了出來。我們村史館里的‘文物’基本都是這樣由村民一件一件無償捐獻而來的。”說起銅壺的故事,見證村史館建立全程的小鄭如數家珍。
記住鄉愁不忘來時的路
三元村地處會理市城北街道,與城區相連,是一個典型的“城邊村”。村史館就建在村口一棟磚木結構的知青樓二樓上,面積僅有240m2,別看它地盤小,里面內容可是十分豐富。
沿著厚厚的木板樓梯拾級而上,推開館門,一股厚重的歲月感撲面而來。修葺一新的房間里,靜靜沉睡著無數上了年紀的老物件。有破損的土瓷泡菜壇、老舊的竹篾針線筐這類過去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有手表、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這些風靡一時的“老三件”,還有老舊的木風柜、銹跡斑斑的鐵犁頭、別具一格的馬鞍韉……溫馨的燈光下,一件件老物品仿佛從時光深處中走來,讓人倍感親切;徜徉其中,從土地改革到上山下鄉,從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從脫貧攻堅到致富奔康……三元人負芒披葦、埋頭苦干的奮斗史逐漸清晰起來。
“現在好多老東西都在慢慢消失了,我們建這個村史館就是想把這些記錄了老輩人奮斗史的物件保存下來,致敬他們的付出,也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該向何處去。”對于建村史館的初衷,一直陪同我們的村主任郭文貴如是說。
賡續傳承凝聚團結的心
參觀過程中,我們巧遇了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村民劉紅林,母子倆正在名為“有德必彰”“心盟白水”“永垂萬古”等幾塊石碑拓片前駐足觀看。拓片上的字跡已不甚清晰,但一些人名、款項數目仍隱約可見,原來,這是三元人捐資修建三元橋的功德碑。
三元橋是橫亙在村莊北邊城河上的一座平板石橋,已略顯破敗。據說當年楊慎貶謫云南途經會理時就是從這座橋進入當時的“老街子”的,加之當時當地恰好也出了一個會元和解元,加上楊慎的狀元,大家就將此橋取名為“三元橋”,久而久之,“三元村”也因此得名。會理古八景里的“北橋觀柳”也是指的這座橋,這里不作贅述。
仔細辨讀拓片上的文字,可知從前三元橋多次被大水沖毀。那時候日子遠沒有現在富足,但每次集資修橋,村民都非常慷慨踴躍,這些古老的石碑拓片記錄下了三元人優良的團結傳統。據說三元村共有8塊這樣的石碑,現在已找到6塊,剩下2塊正在積極尋訪中。
“我們村的人向來就非常淳樸團結,從小大家就是你幫我、我幫你的。今天帶娃兒來這里參觀,就是想讓他感悟繼承老一輩人的團結傳統,熱愛家鄉。”看到我們前來,劉紅林也打開了話匣。
像劉紅林一樣,在許多三元人心里,村史館不僅是村史的見證,更是村民們凝心聚力、團結互助的催化劑。從一窮二白發展到今天的美麗富裕,與三元人長久以來的團結是分不開的。建設村史館,不但有助于村民感受家鄉社會的進步,還可以激發大家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熱情,共同助力當下的鄉村振興。
化蛹成蝶走好前行的路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展望未來。
如今的三元村充分利用毗鄰城區這一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鮮明的果蔬等村集體經濟。站在村史館的走廊上向村中望去,綠樹成蔭的櫻桃產業園、大棚林立的草莓種植園、魚蔬結合的智慧農業園……一個個集聚著全村人民智慧的村集體經濟星羅棋布,三元村在鄉村振興這條路上已邁出了關鍵一步。
聽小鄭說,截至目前三元村集體經濟已產生收益300余萬元,使全村2100余戶6700余人受益。下一步,三元村還將緊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追求,積極發展城郊游等新型農村產業,進一步擴寬收入渠道。
“我們當前的最大目標是希望通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盡快讓村民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生產中的種藥肥等剛需物資能夠通過村集體來集中免費提供,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全力建設新時代三元。”說起今后的打算,郭文貴信心十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三元村依托一個小小的村史館,讓村民的鄉愁有寄托之所,內心有歸依之處,致富有正確之路。新時代里,奔跑在共同富裕康莊大道上的三元人,正攜起手來赴一場盛大的鄉村振興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