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沂蒙山革命老區,有一座沂蒙紅嫂紀念館。這個紀念館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座全面、系統介紹“紅嫂”專題的紀念館。其中“紅嫂原型明德英”展室,主要展現抗戰時期農家啞婦明德英,在八路軍戰士生命垂危的時刻,沖破了封建觀念的束縛,做出的以乳汁相救的大愛壯舉。本篇文章中要找的蘇中“紅嫂”也曾以乳汁救護傷員,譜寫了一曲大愛之歌。時光跨越了70年,95歲的姜堰人盧福祥將軍終于找到了當年的救命恩人“紅嫂”——萬八芳,了了遲暮之年的一樁心事。
一篇《親人》牽思緒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繆榮株先生主編《姜堰名人》說起。
繆榮株先生是《姜堰名人》的主編,泰州歷史學會顧問。2016年,經當時姜堰市委市政府同意,《姜堰名人》雜志決定向全國征集含在外姜堰籍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跡和真實史料,作為鄉土教材,傳之后代。該書由繆榮株先生領銜主編。征集函發出后,不久便收到來自福建省軍區干休所的時年80多歲的姜堰籍將軍盧福祥撰寫的回憶散文《親人》。
質樸的文字,深情的敘述,把人們帶進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繆榮株看到文章之后,激動,興奮,震撼,猶如潮水拍打堤岸,激起陣陣漣漪,他的心緒再也難以平靜。他一字一句地閱讀著、品味著,被這個突然發現的鮮活的蘇中軍民魚水情故事深深地打動了。
往事如煙,但并不遙遠!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歷史還原在繆榮株的腦海。1947年2月,蘇中7縱31旅向盤據在海安角斜場的國民黨軍發動了一次猛烈進攻。18歲的盧福祥時任92團9連的副排長,戰斗中不幸頭部中彈倒在了血泊里。
鄉親們從前線戰場上把眾戰友的遺體抬到后方掩埋的時候,擔架隊的馮嫂意外地發現,尸堆中有個人似乎尚有一絲絲氣息。馮嫂就把他背到家中。當時馮嫂40歲出頭,為給盧福祥增加營養,她讓21歲的媳婦王秀英用擠出的奶水喂養月余,直至盧福祥傷愈歸隊。
解放后,盧福祥任福建省軍區司令員。他不忘當初奶水救命之恩,請上級和海安縣人武部門幫助尋找婆媳倆。因解放后,海安、東臺一帶行政區劃變遷,部分人口遷移,海岸線延伸等原因,尋找恩人一直未果。
繆榮株認為,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極具歷史傳承的革命傳統教育好教材,是又一個“沂蒙紅嫂”在蘇中的再現,其現實意義之厚,教育意義之深,無法估量。
一個堅定的信念在繆榮株心中升騰:沂蒙紅嫂已經宣傳80多年了,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刻不容緩!東臺紅嫂和沂蒙紅嫂一樣永放光芒!宣傳好、弘揚好、傳承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這個典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將軍宿愿掛心中
70多年過去了,雖說事過境遷,早已物是人非,但將軍耄耋之年的宿愿從此被繆榮株記掛在心中。他深知:僅憑一已之力,無異于大海撈針,恐難實現。
為此,繆榮株果斷停下手中的一般文藝創作,集中精力投入他一生中認為最重要的事:尋救命恩人,幫將軍圓夢。2016年9月,繆榮株建起了“助盧將軍尋紅嫂”的40人微信群,每天將“將軍尋紅嫂”的故事發送微信朋友圈,很快,一傳十、十傳百,便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開了。一批知名人士深受感動陸續加入微信群,紛紛發揮各自資源幫將軍“尋親”。
得知將軍和姜堰區張甸鎮中心小學原校長、原文衛科長孫振業是“發小”,每次回鄉都住在他家,繆榮株和妻三次去孫老家采訪。孫老了解到盧將軍寫過《親人》,他在繆榮株和盧將軍之間扮起了中間聯系人的角色。有了孫老的穿針引線,熱心搭橋,繆榮株和盧將軍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雙方你來我往,關系密切,至今沒有中斷。
引發社會尋紅熱
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此衍生的一樁樁感人的尋紅故事,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灑,生根發芽。
為了幫將軍圓夢,在上海打工的湖北《今古傳奇》(《速讀》)雜志社射陽聯絡站站長花林春將《親人》推薦到《速讀》雜志發表在頭條,并在該期登了《尋人啟事》,又在《鹽城晚報》《東臺日報》登了《尋人啟事》。繆榮株也寫文章《紅嫂,您在哪里?》發表在《鐵軍》《泰州晚報》《東臺日報》。
為了擴大尋找的范圍,繆榮株又和花林春組建了一個40人的“助盧將軍尋紅嫂”微信群。花林春直接撥打鹽城市市長電話熱線反映這一情況。于是,后來便有了畢業于上海大學的如東栟茶鎮青年沈小洪,利用工余時間五次騎著電瓶車追尋線索,又有《中國青年年報》原記者戴袁支、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邵展圖積極聯系央視《尋親》欄目組等一系列尋紅嫂的感人故事。
姜堰區文廣新局在謝志宏副局長帶領下,根據《親人》創作的揚州評話《蘇中紅嫂》獲省級五個獎,中央級四個獎,并在江蘇省縣市巡回演出。花林春熱情向家鄉推薦,江蘇省射陽縣淮劇團根據《親人》創作的《娘的味道》,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推介深圳演出和深圳線上展。姜堰區老干部藝術團創作的音詩舞劇《蘇中紅嫂》在泰州大戲院上演。
線索意外被發現
2021年6月29日,受射陽縣委宣傳部、文化局領導之邀,繆榮株跟花林春、泰州作家張寶余一同前往射陽,參加淮劇《娘的味道》首演式。
在觀戲、評戲與參演人員合影后,剛回到賓館,繆榮株就接到東臺市文史學者《董永和七仙女》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程可石打來的電話,對方激動地說:在東臺市新街鎮東海村,發現了73年前用乳汁救活盧福祥將軍——“蘇中紅嫂”的重要線索。
時值盛夏,炎熱難耐。第二天,繆榮株等人到達東臺已近正午時分。程可石就在他的工作室——著名音樂家周巍峙的故居接待了他們。午餐后,可石勸讓繆榮株過午后高熱再去,可是繆榮株一想到高齡將軍尋親73年未果的迫切心情,恨不能插上雙翅一下子飛去,見到那個用乳汁救活盧福祥的“親人”。
于是,繆榮株他們馬不停蹄地冒著正午的驕陽疾馳到東海村。在程可石和東臺市公安局老局長錢峰(新街鎮人)的陪同下,由東海村黨支部書記郭興林通知疑似紅嫂的孫子馮群華(網名山人)和當年送盧福祥傷愈歸隊的老村長兒子等到村部座談。利用等人的空隙,郭支書又見縫插針帶著大家,先去東海村的“烈士坑”和“前沿包扎所”舊址實地考察。
實地踏勘動真情
小車在當年張謇建造的大道上奔馳,車的右側是一望無垠的玉米地,綠油油的秸稈上已經綴滿了掛著彩色須髯的棒頭,煞是喜人。
小車拐了兩三個彎便在一片玉米地旁停下了。郭支書帶著繆榮株他們步行了兩個田埂,穿過玉米地就來到了當年的烈士坑。從烈士坑向南再步行一公里左右就到了前沿包扎所舊址。雖說是舊址,可是,周邊除了一個挨一個長著西瓜的塑料大棚外,當年包扎所的任何痕跡也未見到。就在繆榮株感到極為失望的時候,老局長錢峰領他們到了西邊附近的一塊高地上,告訴他們,這塊高地就是當年包扎所的舊址。聽罷此言,繆榮株眼睛突然一亮,就在這塊高地上若有所思地來回踱起步來。他不停地用腳撥開雜草,試圖從中發現點什么線索。
尋訪一時陷僵局
正值大家站在包扎所的舊基上紛紛猜想,七言八語地談自己感想的時候,郭支書的手機突然響了,村部來電告知繆榮株,他們要尋找的將軍親人已經在村部等候了。
在會議室里,繆榮株反復掃描了在座的各位,然而,他期盼見到的將軍文章中親人馮嫂,兒媳王秀英、喜子、那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馮秀英以及喝奶的娃,似乎都沒有出現在現場。是的,馮嫂婆媳在世的話,也該是117歲,96歲左右了。
座談會上,老村長韓中富的兒子韓文龍說,是他父親送盧福祥歸隊的。當郭支書把他們要找的盧將軍親人的“后人”馮群華介紹給繆榮株他們的時候,繆榮株便跟眼前這位55歲的漢子促膝長談起來。到他家調查時,調查者共同的愿望要在馮群華家祖宗牌位里找到奶奶馮嫂的牌位。他們打開神桌三個祖宗牌位,沒有找到萬八芳(馮嫂)。
經過一番仔細的查詢核實,再綜合在場諸多人士多方面,多條線索的分析考證,繆榮株懷疑:眼前這位盧將軍親人的后人,是他們要尋找的人嗎?
繆榮株回姜堰后,多方打聽,又了解到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原黨委書記鮑奎那時就是“前沿包扎所”所長。鮑奎和盧福祥同是張甸人,但同樣沒有獲得更多的馮嫂信息。
尋訪馮嫂陷入了僵局。
想方設法覓蹤跡
2022年,繆榮株分別寫信給東臺市新街鎮黨委,東臺市委書記求助均未回音。他第三次將信內容告知盧福祥,并征得同意以他的名義由繆榮株代寫,掛號寄出。
敬愛的商建明書記:
我叫盧福祥(福建省軍區原司令員),向您匯報一件事。姜堰區人民銀行退休干部繆榮株以及眾多志愿者做了一件幫助我尋找73年前救命恩人“馮嫂”后人的事,努力圓我尋親夢。
7年來,為了實現我的夙愿,繆榮株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現代一些有利條件,把尋“馮嫂”后人當成一件大事來抓。
……我已經93歲,去年,正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許多單位的慶祝活動都邀請我參加,報紙雜志記者也不斷來訪。6月16、17日,央視7臺還專門介紹了我的革命經歷。醫生告訴我:烏龜為啥長壽?就是趴著不動。現在根據烈士坑和包扎所等遺址,這里是馮嫂故事的發生地。
目前這一工作已經難以繼續進行。我虔誠希望東臺市委由宣傳部牽頭,協調公安、民政、退役軍人辦公室等部門進行調查,找到“馮嫂”,在您的關注下有個歷史結論,感謝不盡。
此致
敬禮!
盧福祥(繆榮株代筆)
2022年11月1日
此信當日發出三日后,東臺商建明書記一接到就批示:請志虎同志牽頭,盡最大可能幫助尋找,并及時向盧老反饋。
商建明書記批示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馬志虎,馬志虎落實到市退伍軍人辦公室優撫科杭舉科長負責。
商建明書記批示在網上發表后,江蘇及全國30多個網友又興起了一個用詩詞尋找馮嫂的高潮。泰州著名詩人王慶農,楊紅珍、張彥、毛國權、秦玉峰、王慕農、好人技工、南京井永明、連云港盧忠霞、北京祁柏、湖北南春蓮、河北劉福同、上海徐慧敏等都發出了真情的呼喚。半年過去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馮嫂,您在哪里?
繆榮株在焦急、期盼和等待中掰著指頭,撕落一張張日歷。他內心無比煎熬,因為明天和意外那個先來,誰也無法預料!時間不等人,他多么希望奇跡發生!
2023年正月初三上午8點,盧將軍主動和繆榮株視頻,通話14分37秒。繆榮株匯報了大家尋覓馮嫂的感人事跡。盧將軍十分感謝。
“紅嫂”身份終確認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
經過75年(其中繆榮株等尋紅7年),終于找到《親人》中馮嫂和她的后人:兒子喜子和兒媳王秀英,當時十三四歲女兒馮秀英,那個喝奶的孫子。2023年7月5日—7日,繆榮株和馮嫂(萬八芳,1899—1968年3月)、小孫子馮群華(網名山人,1967年生,農民)在長期個人微信交流的基礎上,最后又集中提出幾個確定其身份的關鍵問題進行對話。馮群華的父親馮俊山臥病在床八年,1988年才去世。馮群華聽父親敘說了許多久遠的事。
根據對話多方證實,確定東海村12組馮嫂(萬八芳)是個革命家庭。馮群華說,爺爺馮開明為新四軍從上海到根據地搞貨物運輸,被日軍炮艇開炮擊中犧牲。父親馮俊山(喜子,1926年二月初六到1988年十月初六)子承父業上運輸船,后參加解放戰爭抬擔架、推小車。小叔馮留保(韓文才)1929年生,1944年16歲參加新四軍,1946年在山東一次戰役中犧牲。
奶奶長得漂亮,有四個姓,先后嫁過三個男人,第一個徐西奎,第二個嫁爺爺馮開明,最后嫁韓忠元未生育,帶年幼小兒子馮留保(韓文才)及孫馮美銀過門改姓韓。奶奶是支前模范,把木板送給部隊鋪路,一副門板捐獻部隊。在生產隊,奶奶因是烈屬,吃的平均糧。
找到了!是她,救了這位姜堰籍將軍!
多么可親可敬、令人稱頌的“蘇中紅嫂!”
無限感慨涌上心頭。繆榮株動情地說,歷時七年,經多方努力,找到馮嫂和她的后人,終圓將軍75年“尋親夢”。盡管耗時耗費耗精力,但這個功夫沒有白費,值!
尋紅意義深且廣
信息互通,來往密切。將軍盧福祥心里何嘗不是一番激動、欣喜。他對以作家繆榮株為首的一群幫助尋紅尋親志愿者的無限感激。
2023年7月25日,盧將軍親筆回信:我已經把你《同圓將軍夢》這篇文章轉發給中共泰州市委辦公室和張甸鎮黨委存檔,作為軍史參考。
致敬用乳汁救活當年死里逃生而后成將軍的巾幗英豪!
致敬鹽城市東臺市等地方政府和熱心為盧將軍尋親的幾十位干群!
致敬全國廣大尋紅者及熱心宣傳的朋友!
尋紅之事似乎到此劃上了句話,但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現實意義已超越時空,既深且廣,無論歲月怎樣流轉,總在散發出人性的光輝,譜寫著魚水深情。
作為尋紅發起人,繆榮株建議下一步要放大紅嫂效應,進一步弘揚紅嫂精神:東臺市委組織紅嫂后代及有關人員看望94歲將軍,再續軍民魚水情;召開“放大紅嫂效應,弘揚紅嫂精神”研討會;在東臺市新街鎮東海村建立紅嫂公園及紀念館;出版《紅嫂紀念文集》。
繆榮株動情地說:“這是具有家國情懷、熱心志愿者、老百姓的建議。我們將一如繼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對于繆老的大愛義舉,社會各界紛紛予以高度評價:
有志者,事竟成。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紅嫂用乳汁救活子弟兵,可歌可泣;榮株兄千方百計,上天入地尋找紅嫂,同樣可歌可泣!最終,老將軍晚年得以夢圓,這是怎樣感人肺腑的喜劇呵,它撼動了千萬人的心弦!作為這一喜劇的導演,繆榮株情深似海,義重如山,可謂功德無量!
——新華社江蘇分社原記者袁養和
向老繆致敬!不畏艱難,不放過任何一點兒蛛絲馬跡,這么多年找英雄,寫英雄,終于如愿以償。不僅圓了將軍夢,也彰顯了你作為一個作家的高尚情懷,當入地方史志。
——《人民日報》北京記者站原站長顏世貴
繆老退休后的這20年終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了!都是極有意義的好事大事難事,勞苦功高,于己系修身,于世則澤被久遠。
——泰州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泰州日報社原總編輯陳社
…………
濃濃尋親意,眷眷愛國情,年過八旬的繆榮株胸中依然跳蕩著一顆火熱的心……
作者簡介:
繆錦國,筆名金帛,資深媒體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著有《逐夢》《做中國最好》《升華在那一瞬間》等多部報告文學集。2005年8月獲江蘇省新聞副高職稱。2023年10月獲全國第五屆“石膏山”文學獎·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