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是湖南省第二屆新高考,身為歷史類選手的我有著大部分文科生的通病,那就是數學不好。“極度偏科”這個詞用在我的成績上恰到好處,數學長期不及格,而語文、英語卻在班里名列前茅。高中班主任是數學老師,內向的我每次大考過后都必定是辦公室的常客,面對老師的疑問和著急,我支支吾吾吐不出幾個字,而內心卻充斥著焦慮不安。
在班里的排名只退不進,數學大題仍做oG5P94hqBU0Ke70+ta+tAeTLGSf/XI8fgRLz2GAU/xk=不對幾道,錯題本上寫滿紅黑分明的計算過程,下晚自習后開著臺燈繼續在寢室學習,那時的我迷茫得像只無頭蒼蠅,只有不停撲扇的翅膀,卻飛不到進步的空間。
當焦慮與失落占據大腦,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時,翻開《意林》就好似進入了一個樹洞,打開了一個將考試壓力隔開的奇異空間,我在目錄里尋找那些感興趣的篇目,讓繁忙運轉的大腦暫時休憩。在小小的臺燈照亮下,《意林》就像是家中的哥哥姐姐,默默陪伴著我度過心理上的陰雨季,見證著我日復一日且平凡的努力,不似父母的苦心規勸,也不像老師的快速解答,它明白我的難處,也悄悄鼓勵著我向前。
高三的苦是不可名狀的,每天頭也不抬地扎進題海,那個夏天蟬鳴不止,我終于走過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此長舒一口氣,高考出分后,我的分數超乎了預料,比平時考試都要高。而回頭看自己走過的泥濘小道,我有種釋然的輕松感,唯獨那幾本碧綠的《意林》,在青春里有著不可小覷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