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科學謀劃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決定》明確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思想既是對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對于提高堅持黨的領導的自覺性,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的勝利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特別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程度影響和決定著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改革開放必須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指導,否則就會偏離正確方向。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才能創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一個艱難的探索、奮斗和創新過程。
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總結改革開放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時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30年后的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其理論成果表現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團結帶領人民接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堅持不懈地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的重大成果。
Mk3Mb5iLqcIH+1lLQkbgU3wmygCGMz7iLfa3OR4zRXU=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全面系統的理論指導,而且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內容體現在他的重要講話、報告、批示和指示之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2月2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把黨領導人民推進改革開放40年創造的寶貴經驗概括為“九個必須堅持”,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集中概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六條原則”,并寫進了《決定》,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六條原則”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是黨領導人民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的理論創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全面深化改革規律的深刻揭示,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特別關注改革的方向問題。2013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時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不論怎么改革、怎么開放,我們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2018年12月18日,他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他滿懷信心地表示,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重要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藍圖,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對破解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難點和重點重大舉措的集中反映,闡明了當代中國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道理,指明了一個時期中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目標、內容重點、方針原則、依靠和領導力量、方法步驟等重大問題,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智慧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據,鮮明的時代性、嚴格的求實性、準確的針對性、高度的可行性是藍圖的主要特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樣,都是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堅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針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這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黨的制度改革等作出全面部署和科學安排,推出15個領域336項改革舉措,這是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的改革藍圖,實現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積極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去,取得了顯著成績。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刻闡明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原則,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重點部署了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堅持破立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僅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直屬單位就調整80多個單位,核減21個部級機構,涉及180多萬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充分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確指出:十年來,“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已經并將繼續為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強大的力量,發揮強大的制度體制機制保證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深刻闡明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七個聚焦點,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國家安全、外交、黨的建設制度等各方面各領域的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出了全面系統部署,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300多項改革舉措和基本要求。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決定》精神的貫徹落實,必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艱難的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偉大事業,只有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形成強大力量,才能推動這項偉大事業深入發展。
一是黨始終堅持把人民至上理念貫徹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和方方面面。始終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的理念,始終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群眾路線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工作路線,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根本標準,始終把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到改革發展成果作為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高要求。正是在上述重要理念和思想指導下,黨領導人民經過十多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團結奮斗,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文化生活,從自然環境到社會安全環境,從人的全面發展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我們完全相信,黨始終堅持的人民至上理念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會發揮出更為顯著的作用。
二是黨始終堅持把宣傳思想教育工作貫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全面深化改革既涉及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影響經濟基礎鞏固與發展的上層建筑的某些體制機制和環節的改革,又涉及干部群眾長期形成的思想觀念的解放和某些不合時宜的工作方式與行為方式的改變,還觸及到一些單位和人員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調整等。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宣傳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從黨的干部抓起,然后普及到廣大人民群眾,使廣大干部群眾都能及時明白為什么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怎樣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對國家和個人會帶來什么好處等重大問題,引導干部群眾正確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不斷激發起廣大干部群眾擁護、支持和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三是黨始終堅持把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積極性與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人民群眾長期工作生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對本單位現行的體制機制運行情況相當熟悉,對改什么,不改什么,往哪里改等問題比較清楚。各級黨委、政府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這方面的智慧和能量,大力發揚民主,不斷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法制保障,積極促成人民群眾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建議及時反應上來。同時,廣大干部自覺深入群眾之中,認真聽取群眾的真實心聲,了解現行體制機制運行的真實情況,及時向黨委、政府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意見,積極組織相關力量打通改革堵點,解決改革中的難點,攻克改革中的重點,發現人民群眾創造的、推進改革的新鮮經驗并及時進行總結,報經上級批準后,逐步在面上推廣。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黨創立運用了一系列科學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強調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實事求是、群眾路線、調查研究、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等。關于堅持實事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關于堅持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真正讓人民群眾來評判我們的工作。關于堅持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基層真實情況,必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他還多次提出,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一些重大改革必須試點先行,取得經驗后才能全面推行,確保改革的成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六條重大原則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科學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出現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特點,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要求全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要增強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加強宏觀思考,聚焦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加強黨的領導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銜接,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行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來支撐這場革命深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干部要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推動黨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用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用社會革命促進黨的自我革命;要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精神,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斷提高斗爭本領,使黨始終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前沿團結帶領人民一道前進;要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敢闖敢試,勇于突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習慣舊框框,積極推動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要發揚敢于擔當精神,始終做到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把黨中央精神與本單位實際相結合,在結合中創新和發展,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一項一項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