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全會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景象,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必須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這就要求我們弘揚歷史主動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做改革開放的堅定擁護者、積極參與者。歷史主動精神彰顯著清醒的歷史自覺、堅定的歷史自信、強烈的歷史擔當,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我們以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向更深層次挺進、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恢弘歷史。
弘揚歷史主動精神,就要以激流勇進的進取意識看待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世界大勢,浩浩蕩蕩;百舸爭流,不進則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不會風平浪靜、順風順水,必然會出現許多矛盾和問題,遇到各種風險和挑戰。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經過40多年改革,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留下的基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其中包括沉重的歷史積弊、復雜的利益糾葛、固有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障礙,等等。面對這些硬骨頭,我們沒有退路可走,唯有具備闖的精神、沖的勇氣,迎難而上、鍥而不舍,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毫不動搖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問題在哪里、改革就進行到哪里。只有不斷破解新的問題、化解新的矛盾、取得新的成果,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才能使改革開放這艘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弘揚歷史主動精神,就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參與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路雖然還很長,但時間不等人,容不得半點懈怠。”改革早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不斷全面深化的問題;不是可以慢慢來的問題,而是必須抓緊推進的問題。“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的歷史充分證明,千難萬難,真抓實干就不難;持久戰、攻堅戰、遭遇戰,英勇善戰就能勝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依靠14億多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改革這條大船上,誰都不是乘游者、旁觀者,人人應當做稱職的水手,同心同德、和衷共濟,主動參與改革、勇敢踐行改革、努力奉獻改革。要切實強化主人翁意識,積極為改革出謀劃策,善于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和崗位實際,提出有關深化改革的合理意見和建議,兢兢業業地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從而營造“萬馬奔騰戰猶酣”的濃厚氛圍,描繪“無邊光景一時新”的壯麗圖景。
弘揚歷史主動精神,就要以甘愿奉獻的大局意識支持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都要服從改革大局、服務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問題,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改革是一場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必然會牽涉到許多單位、個人的切身利益。能不能以改革大局為重,以個人利益服從改革利益,以個人需要服從改革需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嚴肅考題。要回答好這道考題,必須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正確看待利益關系調整,把改革的整體利益高高舉過頭頂,不為私心所擾,不為私利所困。譬如,在機構改革中,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經得起“動自己奶酪”的考驗,彰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黨性品格;在進退去留上,要強化政治擔當,服從組織安排,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在事業崗位上,要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勇于創新創造,敢于爭先爭優,在履職盡責中體現人生價值,為改革奉獻聰明才智。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千山萬水、蹚過激流險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我們繼續跋山涉水、直面驚濤駭浪。我們堅信,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只要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勇于進取、甘于奉獻,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夠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如期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