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項,每年往往都會有不同的重點內容。緊緊扭住這些重點內容,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能讓人從中讀懂共產黨人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凡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養老、就業、教育等民生事項,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這些工作,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通常情況下不能平均用力、齊頭并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只有重點領域“一子落”,才能激活工作“全盤活”。所以,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聚焦群眾期望和要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公開向社會征集重點民生實事建議,并立足突出普惠性、體現實效性、注重可行性、目標可量化的原則進行甄別篩選,最終確定重點民生項目。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黨堅持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廖俊波堅持“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黃文秀以心換心,贏得真心;焦裕祿僅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遍蘭考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個。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是謀事之法,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必須按規律辦事、按規矩做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擼起袖子加油干,深入調查研究,加強科學論證,才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實證明,只有用黨員干部的負重前行換取人民群眾的歲月靜好,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政之本,在于為民。解決問題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的體現,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問題也時刻在變化。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時代的聲音。如何把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民生問題找得更準,原因分析得更透,措施定得更好?其實,答案非常明確: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群眾中獲取“金點子”和“良方子”,在推動工作中產生智慧火花。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從每年實施重點民生實事中,我們不難讀懂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只要我們堅持在戰略部署上“扣扣子”,在干事創業上“擔擔子”,在工作落實上“釘釘子”,就一定能夠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努力爭取新的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