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吹咔樂俗稱“咔戲”。“咔戲”產(chǎn)生的歷史久遠,歷史上許多廟宇碑碣上就寫有“奏樂酬神”的記錄。據(jù)《復州史話》記載,明清時期涌現(xiàn)出很多民間鼓樂藝人,“咔戲”在那時就已在民間流傳。
大連吹咔樂的關鍵在于“咔”,就是通過樂器達到仿聲擬音的效果,使人感受到歌唱與器樂音響的雙重美感。“串三件”堪稱咔戲中的絕活,即嗩吶(或雙管)、咔碗、口吣子三樣樂器穿插演奏,以達到變換音色的效果。它對演奏者的要求比較高,要有一副好嗓子,還要有嫻熟的嗩吶、雙管基本功。
咔戲的演奏不受場合限制,有鼓樂配合即可“咔”一段,可以調(diào)節(jié)氣氛、舒緩情緒,是鼓樂演奏中的亮點,靈活的技巧與善變的音色,會使現(xiàn)場聽眾活躍而興奮。
咔戲以仿唱、仿音為演奏內(nèi)容,因而任何曲目均可以“咔”。最早“咔”京劇的皮黃戲,即“西皮”“二黃”。在民間a04e26a17389256b975f41130b0fd5d8流傳較廣、膾炙人口的曲目有《武家坡》《鍘美案》等;評戲(稱落子)有《花為媒》等;山東呂劇有《李二嫂改嫁》;現(xiàn)代戲有《智斗》《打棗》《牛郎歌》等,其中傳統(tǒng)唱段《打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咔戲曲目。
大連吹咔樂的主要價值體現(xiàn)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大連吹咔樂流傳于遼寧省大連市區(qū)、縣區(qū)和周邊地區(qū)。目前,大連地區(qū)較有影響的咔戲班子有以秦永亮為代表的秦家班子、以于彥盛為代表的于家班子和以劉家森為代表的劉家班子。第三代傳人劉逝春90歲高齡仍能吹咔,而第五代傳人劉家森能豎吹哨片。
(來源:大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