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校園足球工作的發展方向,圍繞校園足球改革發展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具有創新性的舉措,為推動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以體育人、重在普及,把準校園足球發展方向
《意見》在主要原則部分指出,堅持以體育人,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強體育心,以足球運動踐行五育并舉。校園足球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首要任務是以體育人,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講話精神。只有充分理解校園足球以體育人的價值追求,才能真正站在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開展教學、強化訓練、完善競賽,才能在發展實踐中避免泛競技化、泛娛樂化以及形式主義等問題,才能切實做到《意見》強調的“立足當下、面向未來,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推動校園足球事業不斷邁向新臺階”。
《意見》將“大力普及校園足球運動”放在11項重點任務的首位,突顯了對做好校園足球普及工作的重視。校園足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育人手段,是振興中國足球的根基所在,只有做好普及工作,讓更多學生踢足球、愛踢球、會踢球,才能充分發揮校園足球的育人功能,才能為中國足球源源不斷地輸送后備人才。做好普及工作的“先手棋”是落實《意見》強調的“轉變教學觀念,推動教學改革,優化足球課堂教學結構,探索符合足球運動項目規律的教學模式”。
具體而言,就是轉變“運動技術中心論”的傳統教學觀,摒棄割裂式、碎片化的單個動作技術教學模式,設計和實施足球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的結構化和完整性學練,創設復雜的活動或競賽情境,將“學、練、賽”有機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每節足球課中都能達到中高運動強度,進而強化學生對足球運動的整體體驗與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團隊精神與堅強意志,著重提高學生在實戰情境中運用足球運動技能的意識與能力,解決長期存在的“學生會單個動作技術卻不懂如何在實戰中進行運用”的實踐問題。
二、抓好訓練、優化競賽,夯實校園足球發展基礎
《意見》在主要原則部分指出,科學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縱觀世界足球強國的后備人才培養經驗,是在普及基礎上抓提高。在做好普及與提高的銜接上,關鍵是抓好訓練。對此,應按照《意見》要求,健全貫穿各學段的訓練體系,建立高水平教練員指導教學與課余訓練工作機制,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在課余繼續享受足球樂趣,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足球運動技能,接受更高水平的足球技戰術指導,進而全面提升足球運動水平。考慮到中小學缺乏優秀足球教練員的現實情況,《意見》從設立專兼職足球教練員崗位、開展教師與教練員等級培訓、加強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與足球青訓中心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對于地方政府和學校抓好課余足球訓練具有一定指導性。
開展足球競賽不僅是實現校園足球育人功能的主要抓手,也是檢驗教學與訓練成效、選拔足球后備人才的重要路徑。《意見》從規范校園足球賽事、加強四級聯賽組織、嚴格賽風賽紀三方面就優化校園足球競賽進行了部署。其中,規范校園足球賽事的重點是協調安排好不同類型青少年足球賽事,避免賽事時間沖突。加強四級聯賽組織的重點是明確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級校園足球聯賽的組織要求,加強與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的有序銜接。嚴格賽風賽紀的重點是加強賽事監督與巡察,健全賽事仲裁機制,嚴防弄虛作假、球場暴力、消極比賽等違紀行為,確保校園足球賽事環境陽光透明、風清氣正。
三、改革創新、強化考核,提高校園足球發展質量
改革創新是《意見》的鮮明特色。聚焦制約校園足球改革發展的政策瓶頸,《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如,為解決校園足球人才成長通道不暢的難題,《意見》指出,研究出臺青少年球員在升學錄取時跨學區合理流動政策,選取部分市縣試點,允許小學生、初中生升學時隨校隊分別在縣域內、市域內成建制流動;在部分地區中學試點組建足球特色班,允許試點學校在省域內招收具有足球特長的學生;加快推進高校足球學院建設,研究設置足球運動專業。這些舉措有助于建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相互銜接的“一條龍”升學體系,解除青少年球員及其家長的后顧之憂,有力轉變校園足球“小學熱熱鬧鬧、初中人漸稀少、高中冷冷清清”的現狀。
強化考核是《意見》提高校園足球發展質量的重要舉措。在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上,《意見》指出,認真落實《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標準》要求,從嚴審核申報資質,確保遴選工作規范有序,加快建立常態化考核與退出機制。在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建設上,《意見》強調要制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建設標準》,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建設水平高的改革試點區。在校園足球人才評價體系建設上,《意見》要求研制校園足球學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健全校園足球人才電子檔案及制度,形成校園足球人才成長跟蹤機制,為足球人才選拔培養提供支撐。通過強化考核,提高地方政府和學校推動校園足球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四、體教融合、分工協作,加強校園足球發展保障
堅持體教融合、分工協作是《意見》的主要原則。《意見》遵循教育規律和校園足球發展規律,在推進教育與體育資源共建共享方面進行了全局性部署。如,為提高課余訓練水平,《意見》要求推進“滿天星”訓練營與中國足協青訓中心合作共建,逐步建立由教練員、醫療、體能等構成的復合型青少年足球訓練保障團隊。該舉措不僅有助于解決“滿天星”訓練營缺乏高水平教練員和專業訓練設施的難題,也能拓寬青訓中心選拔與培養足球后備人才的覆蓋面。《意見》還提出“試點建設一批新型足球學校”的目標。建設新型足球學校是校園足球人才精英化培養的重要探索路徑,是銜接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與職業俱樂部梯隊建設的重要環節,需要地方政府給予高度重視,積極推進試點建設。在新型足球學校建設上應堅持三條原則:一是堅持文化教育與足球運動緊密結合;二是堅持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相互整合;三是堅持政府部門與社會力量共同合作。
《意見》強調要增強校園足球改革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校園足球改革發展涉及財政支持、師資培養、場地建設、教學改革、訓練指導、競賽組織、文化宣傳、國際交流等諸多環節,需要充分發揮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做好頂層設計,需要教育部門履行好主管責任,體育部門和足協加強行業支持與技術指導,發展改革部門和財政部門給予場地建設與財政經費等方面支持,宣傳部門和共青團系統加大宣傳力度與文化活動組織,進而形成多措并舉、齊抓共管、合力推進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的格局。
《意見》的印發為新時代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標,繪好了路線圖,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共同推動校園足球走好走實,讓更多學生在陽光下奔跑、在綠茵場上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