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同時期出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競賽違規(guī)處理辦法(試行)》《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標準(試行)》等配套文件,形成新時代校園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思路。這是圍繞正本清源、守正創(chuàng)新、改進提高的工作目標,著力解決校園足球改革發(fā)展中存在的系列問題,合理規(guī)劃新時期校園足球事業(yè)。教學是教育的生命線,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與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開設高質量的足球課程是推廣普及校園足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推動校園足球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路徑?!兑庖姟穼ι罨闱蚪虒W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足球特色的改革舉措,其內容簡明扼要、指向清晰、要求具體。
一、緊貼實踐一線,壓實責任主體
《意見》的研制是在大規(guī)模深入調研一線體育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校園足球教研工作,鼓勵地方建立校園足球名師工作室,將足球教研納入各級體育教研員的重要工作內容”。這是自2015年以來由教育部主導校園足球改革后首次將體育教研員納入改革舉措,充分發(fā)揮了體育教研員在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領頭羊”作用,并從原有政策只是提到“組織開展足球教研活動”,到壓實體育教研員的足球教研工作職責,豐富了體育教研員的工作內容,通過體育教研員的引領作用,有力推動了一線體育教師對足球教學的重視與業(yè)務能力的提升。
二、根據教學目標,強化教學邏輯
《意見》在足球教學改革部分開篇即提出“以培養(yǎng)興趣愛好、掌握專項技能、形成競技能力為導向,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校園足球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原則。這是根據教學目標的邏輯結構進行層層遞進,在運動技能目標上先從學生興趣愛好著手,然后掌握足球專項技能,最終形成競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把習得運動技能作為體育課的關鍵載體,并基于學生在不同學段心理、生理與身體機能發(fā)展需求,以“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個性化”為遵循,從而指導強化與完善校園足球一體化課程體系。以學生學情現狀為基礎提出的因材施教,并在教學評價上提出了“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將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多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保證教學質量”具體要求,促使教學與評價緊密聯系。
三、基于課程標準,調整足球課時安排
作為《意見》的重要配套文件——《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標準(試行)》(教體藝廳函〔2023〕23號),簡明扼要直指“提升教學質量”,要求“特色學校足球課時不低于體育課總課時數的1/3”。這一提法是《意見》的又一重大創(chuàng)新與重要舉措。原有對特色學校的足球課程的要求是“每周一節(jié)足球課”,這是一種混合與穿插式的體育課程排列方式,在教學實踐中違背了學生足球技能習得規(guī)律。因為體育課一直要求“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其背后邏輯是學生對技術動作練習反復性與時間周期上的連續(xù)性而實現的。且目前體育課教學要遵循《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因此“每周一節(jié)足球課”與《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相違背。而部分地方為了完成這一考核要求,把上下午大課間合在一起,整合成一節(jié)“足球課”,開展全校集體的足球教學,以此完成考核要求。但是在《體育法》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了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與校內外體育競賽的定位,確定了這是3個不同類型的教育內容,承載了不同的教育功能,因此把實質為大課間的活動混談為體育課教學不符合法理要求。因此,此次足球教學改革在頂層設計上,改變原有的政策提法,既顧及了原有“每周一節(jié)足球課”的課時要求,又遵循了《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運行規(guī)律,在總體數據上,足球課時數比原有政策相對提升了,且在實踐上更利于學校操作了。
作為統(tǒng)管全局的足球教學政策,不宜過細,筆者建議根據《意見》提出“足球課時不低于體育課總課時數的1/3”的整體要求以及《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不同學段可以以“基礎教育階段1—2年級廣泛開展以足球游戲為主的基本運動技能,3—9年級足球課時數不低于體育與健康總課時數的1/3,引導10—12年級學生選學不少于7個足球模塊;高等教育階段強化公共體育課程足球項目教學,鼓勵開設足球選修課”為目標開展足球教學設計。在教學建議上,筆者認為應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足球游戲活動,培養(yǎng)足球興趣;在義務教育階段幫助學生掌握足球知識、運動技能,培養(yǎng)競技能力;在高中教育階段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足球專項能力,提升足球競技水平;在大學教育階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足球活動,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