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故事歷久彌新。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不朽的精神價值,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當下的啟迪。這些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先輩們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奮斗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
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我們越發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和安寧是無數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讓我們以“閱讀”這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將紅色基因植入心田,汲取紅色精神的力量,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盧溝橋事變后,小女孩鈴鈴的父母忍痛將女兒寄養在陌生的老鄉家,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前線。臨走前,父親把女兒最喜歡的一支口琴塞到了她的口袋里。從此,父母與孩子各自開啟了一段戰火洗禮下的人生歷程。故事通過鈴鈴的視角,展現了戰爭背景下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和堅強意志。
這部作品雖然是虛構的兒童文學作品,但創作素材卻來自真實的故事。張若松的原型就是作者的祖父、著名詩人、《英雄贊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詞作者公木。當作者提筆書寫時,心中升騰起的是對此時此刻的無比珍惜:是無數仁人志士的浴血奮戰才迎來今天的盛世和平。愿英雄的故事能讓孩子們腳下有根、心中有夢、眼里有光。
這是一部紅色軍旅題材少年成長小說,講述了蘇南水鄉少年向軍和退役軍馬飛火的故事。這匹名為飛火的軍馬曾與向軍的父親向建雄一起保衛邊疆,它的名字充滿英雄之氣,象征著軍人的忠誠與勇敢。在和父親共同照顧飛火的過程中,向軍心里埋下了一粒理想的種子:長大后從軍報國、戍守邊疆。當飛火被迫轉手他人之后,突然失去了音訊。一年后,向軍和父親在內蒙古的哨所再次遇見了飛火,垂垂暮年的它居然奔馳千里來到了曾經的軍營。軍馬的忠誠勇敢、父輩的熱血奉獻、少年的壯志凌云,共同奏響了一曲矢志戍邊的頌歌。
這是一部以兒童視角表現紅軍長征歷史事件的作品。故事發生在幾十年前,大別山深處。紅軍小戰士十月因為受傷脫離了隊伍,在一個小鄉村里,十月遇到了女孩霜葉,一家人為了掩護十月付出了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作家以女孩霜葉的視角熱情謳歌長征精神,書寫戰爭年代兒童的生活與成長。在血與火的斗爭中,軍民攜手一心,用智慧與膽識渡過種種難關,最終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