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剖析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及其冗余,對于矯正要素配置偏差、擴大有效供給具有重要意義。引入非經濟性和非期望產出修正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省級面板數據,采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探究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及其冗余的時空特征。研究發現:2013—2021年,有五年全國過半的省份服務效率值大于等于1,其中四川、廣東、黑龍江、北京和上海5個省份的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最高。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存在“中部凹陷”和東西部階段性交替主導的區域不平衡性。由于技術進步水平和技術效率均偏低,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提升緩慢。絕大多數省份存在期望產出不足、非期望產出冗余,三分之二的省份存在投入冗余。因此,應從優化要素配置結構、促進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提高技術進步水平和技術效率3個方面推進養老機構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養老機構;供給側改革;服務效率;數據包絡分析
[中圖分類號]D6696;F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11-0050-12
一、引言
作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機構養老的定位從最初的“補充”“支撐”再到與居家社區養老“相協調”,這一轉變伴隨著養老機構從快速擴張到平穩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以專業化和規范化為優勢的養老機構逐漸受到重視。200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6號),提出“大力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此后,養老機構在土地、財稅、建設、運營等方面獲得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機構數量和床位規模迅速擴張。然而,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養老機構尤其是民辦養老機構普遍面臨人才短缺[1]、盈利困難[2]、管理體制不順暢[3]、增速快但床位空置率高[4]、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5]等問題。以養老機構入住率為例,如圖1,2008—2021年,我國養老機構年末在院人數呈現先增后減再增長的“N”字形趨勢,但以年末在院人數計算的入住率卻持續下降,至2021年,入住率已連續三年低于50%。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人們對傳統經濟學理論框架和宏觀調控以“需求管理”為主的實踐經驗進行了深刻反思[6]。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推進供給側改革,也成為指導養老機構擺脫現實困境的可行性思路。基于此,從供給側改革視角剖析床位空置率表征下的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問題,合理評估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及其冗余的時空特征,并探索其改進空間,成為有待進一步深入的重要課題。
二、文獻回顧與學理分析
(一)文獻回顧
已有文獻對我國養老機構服務供給側問題進行了豐富研究,主要分為供給總量不足和供給結構失衡兩大問題[7],其中結構性矛盾是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痛點和難點[8]。其一,就供給主體性質來看,存在公辦機構是長板、民辦機構是短板的問題[9]。對養老機構屬性分類不明確和供給主體的責任定位混亂,導致了供給效率低下[10]。以長期照護服務為例,服務供給不夠充分有效體現在市場化、社會化服務供給渠道不暢,缺乏充分有效的市場競爭,特別是行政性壟斷、公立機構壟斷的存在,影響了行業準入和公平競爭環境的營造[11]。推進供給側改革,應該加快營利性、非營利性和兜底保障性三類老齡服務業分類協同發展[12]。其二,養老機構空間布局不平衡[13],養老服務供給在區mn59g923MNLACTZKdVqw9t5tT+skrGPAzAT4XfCTtTQ=域和城鄉之間存在失衡[14]。農村老年人需求表達和資源供給存在“雙重弱勢”,使養老服務供給呈城鄉二元結構[15]。加之農村社會變遷使傳統養老模式發生改變,而市場經濟、收入結構及個人經歷等推動了農民養老訴求的分化,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沒有及時跟進進而導致了有效供給不足[16]。政府間的“標尺競爭”與“參照學習”引發了機構養老床位供給在地區間的不均衡[17]。其三,從養老服務的內容和質量來看,醫療服務及醫療服務前端的健康促進和后端的康復護理服務欠缺[18],高端與低端兩頭供給過多[19],呈“啞鈴型”特征[20]。此外,還有少量學者關注到養老機構效率問題,指出2009—2014年,我國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效率提升速度緩慢,服務效率偏低[21]。或者基于微觀數據對廈門[22]、天津[23]等地的養老機構服務效率進行了測度。也有學者利用跨學科知識,從空間地理視角對全國[24]或某一地區[25]的養老服務機構空間配置效率進行評估,指出其中的區域差異和不均衡性。
上述文獻從供給側的主體性質、區域分布、服務質量和內容等方面對養老機構及其服務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針對性建議。然而,這些探討通常從供需匹配、以需定供的角度展開,因而關注的是結果屬性的供給總量和分量是否與需求端相匹配,少有研究關注過程屬性的投入與產出效率。而少量關注養老機構效率的研究中,也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對養老機構效率的評估忽視了養老服務的非經濟性價值,體現為評價指標缺少非經濟性效益和產出,而且所使用的方法對所評估的決策單元均位于生產前沿面時,無法進行比較排序。二是通常以農村養老機構和城市養老機構加總來評估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存在統計口徑不完整的缺陷。由于《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8)》及以前的年鑒對農村和城市養老機構的表述可能具有誤導性(此后進行了修改),因而既往研究中沒有將政府兜底性質的社會福利院包含在內,對養老機構效率的評估不夠精確。鑒于此,本文選取2013—2021年省級面板數據,建立包含非經濟性產出和非期望產出在內的效率評價體系,結合非徑向非導向超效率SBM(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及其變動,剖析區域養老機構的投入和產出冗余,以期為養老機構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方向和路徑,為供給側改革下的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實證支持。
(二)學理分析
通過優化要素配置結構、提升投入產出效率來推動效率變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26]。基于投入產出視角,勞動、資本、資源等效率的提高是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而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養老服務產出和效益也應當考慮需求側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不僅需要足量的養老服務,還需要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價格可負擔的養老服務。因此,養老服務的效率評價不應僅注重以收入為核心的經濟性產出和服務容量,還需要關注非經濟性產出,主要包括服務質量、服務安全性和普惠性三個方面。
在倡導健康老齡化理念的背景下,提高以醫療護理質量為核心的養老服務質量已成為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任務。然而,我國養老服務領域長期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27],老年人對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的期望與實際感知之間存在一定差距[28]。作為包含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體娛樂等一系列內容的綜合服務,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離不開醫療護理質量改進。這也在國家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五年規劃中提出的約束性目標變化中得到體現:“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新增各類養老床位342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則均將指標改為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30%和達到55%,將供給側改革重點從數量轉換到質量尤其是關注專業護理服務上。在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養老服務質量成為有效供給的重要產出和效益。
2022年《中國居家養老發展趨勢白皮書》對25個省份66個城市的調研發現:6062%的受訪者表示最看重的是養老服務的安全,保障安全是選擇養老服務的首要考慮因素。養老機構作為同質化弱勢群體老年人的集中居住場所,具有火災、疫病流行、侵犯人身權益等多類風險敞口[29]。此外,養老服務安全與質量相互聯系但又有所區別。如果將安全視作養老服務質量的結果因素,那么養老服務安全則是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要體現之一。但是安全性的內涵既體現在服務和產品本身天然固有的特性,也包含在生產、運輸、經營等過程中產生的、對人體健康生命安全構成的風險因素[30]。因此,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風險管理,安全與質量有所區別。由于風險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養老服務安全性本身很難進行衡量。然而,風險隱患造成的事故是直觀可評估的,通過負面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可以反向論證養老服務的安全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老服務經歷了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的演變[31]。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適度普惠型福利理論指導下,將養老服務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和提供基本養老服務,是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普惠成為發展的重要方向。實踐中,政府從最初建設運營補貼的“補供方”轉變為更加注重“補需方”,將養老服務適度普惠的著力點從減輕供給者負擔轉變到也要增強需求方購買力。我國目前對老年人的補貼主要包括高齡補貼、護理補貼和養老服務補貼[20],前者基于年齡發放,后兩者綜合考察經濟條件和對養老服務(包括長期照護服務)的使用,高齡補貼與后兩者的人群存在重疊。也有少數省份將護理補貼和養老服務補貼合并為綜合補貼進行發放。可見,護理補貼和養老服務補貼(或綜合補貼)以增強經濟弱勢群體的養老服務購買力為基本目標,其領取人數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能從結果維度有效反映養老服務的普惠性。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計
數據包絡分析(DEA)以相對效率為基礎,是測度多投入多產出決策單元(DMU)效率的有效方法[32]。由于該方法不需要預先估計參數,也不要求投入與產出指標的非共線性,在測度決策單元效率方面具有避免主觀因素、簡化運算、減少誤差等優越性。為了解決傳統DEA模型沒有考慮到投入或產出的松弛問題,也不適用于存在非期望產出的情況,TONE[33]將松弛變量加入目標函數,提出了一種非徑向非角度的SBM(SlacksBasedMeasure)模型。但是這一模型下其測度的效率值仍處于0與1區間,無法解決多個決策單元同時有效的比較問題,因而TONE[34]進一步提出了全局非導向超效率SBM(SuperSBM)模型。因而選取超效率SBM模型測算養老機構效率既能考慮產出、投入松弛,測算的效率值也能大于1,也能解決效率值均為1的比較問題。此外,考慮到新冠疫情對養老機構運營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選取當期前沿參比計算每年各省份的效率值。
超效率SBM模型測算出的效率值是某一時間點的靜態效率值,各年份之間無法比較,而Malmquist模型能反映兩個時期生產效率的變動情況進而彌補了這一缺陷。用Malmquist模型計算的全要素生產率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Change,EC)和技術進步(TechnologicalChange,TC),前者表示每個DMU與生產前沿面對位置變動,后者表示生產前沿面變動的情況[35]。由此,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即MI=EC×TC。
(二)指標設計
1投入指標的選取
養老機構投入指標一般分為人、財、物三方面。人力資本用養老機構職工人數衡量。由于我國養老機構存在市場監管部門、編制部門和民政部門三種登記類型,其財務制度存在差異,因而養老機構支出選取企業會計制度財務指標中的費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務指標中的本年支出、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財務指標中的本年費用三者加總進行計算。物的方面主要用年末床位數和養老機構建筑面積作為衡量指標。
2產出指標的選取
基于前述學理分析,產出指標包含經濟性產出、服務容量和非經濟性產出。經濟性產出首先體現為養老機構收入,包含企業會計制度財務指標中的營業收入、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務指標中的本年收入、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財務指標中的本年收入三種類型。養老服務容量以年末在院人數衡量。非經濟性產出包含養老服務質量、安全性和普惠性。其中,普惠性以享受護理補貼與養老補貼之和(或綜合補貼)的人數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進行衡量。養老服務質量以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數作為衡量指標之一。由于安全和質量難以直接衡量,但可以以相關案件數作為非期望指標進行衡量。此外,案件數量與地區法律水平和環境有關,因而將案件數與執業律師數之比作為衡量指標。投入產出的指標體系及說明如表1。
(三)數據來源及說明
為確保數據完整性,本文剔除多處數據缺失的西藏及港澳臺地區,將全國30個省份作為決策單元。①養老機構的數據選取自《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4—2022)》《中國統計年鑒(2014—2022)》。由于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此前被納入養老機構統計的光榮院、榮譽軍人康復醫院、復員軍人療養院、軍休所等不再歸屬民政部門管理,本節中的養老機構數據均以學術理解和現行統計制度中的養老機構范圍為準,即包含社會福利院、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其他各類養老機構三種類型。為保持數據統計口徑一致,2018年及之前的數據為城市養老服務機構、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與社會福利院之和。②60歲及以上人口數據來源于各省份統計年鑒,以政府官網發布的統計公報等作為補充。③養老服務相關案件數來自Alpha專業法律檢索系統。經過與兩位法律從業人員溝通,結合汪敏[36]、任俊琳等[37]學者的研究,在全文中搜索養老服務或養老機構,并將案由選取為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糾紛、人身自由權糾紛、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糾紛、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合同糾紛,再經過人工檢索剔除與養老機構安全、質量無關的案件進行統計。由于數據包絡分析通常要求投入產出為正數,若某年某省份養老機構相關案件數為0則取值001。④執業律師數來自各省份統計年鑒。此外,養老機構支出和收入指標均以2013年為基準進行價格平減,有極少量缺失值采取插值法進行補充。
四、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測度
在分析養老機構投入與產出變動的基礎上,使用數據包絡分析軟件MAXdea70對我國養老機構效率進行分析,包括各省份歷年效率、效率區域差異和效率變動及其分解三個方面。
(一)養老機構投入與產出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以2013年為基期(即2013年數值為1)計算2013—2021年的全國養老機構投入和產出變化趨勢,如圖2、圖3,其中非期望產出指標因變化幅度較大未納入。從養老機構投入來看,以2015年為界呈現明顯階段性特征:2013—2015年,所有投入指標逐漸下降并在2015年出現最低值;2015年后,除了養老機構支出為波動增長之外,其余指標均逐年增長。這可能與2012年底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及2013年制定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對養老機構設立條件進行嚴格規定相關。從養老機構產出來看,2013—2021年,享受護理、養老服務補貼老年人數占比逐年穩步增長;養老機構收入與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數波動增長;年末在院人數大致呈現先減少后增長的趨勢,但每年均低于2013年水平。2013—2021年,與養老機構相關的案件發生水平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2019年達到最高值3236,考察期末2021年為1860。
2養老機構服務效率空間區域特征分析
參照張成等[38]學者的方法,將中國30個省份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區域①。如圖4,全國及三大區域養老機構效率變動趨勢大體一致,呈現先降低后波動增長的趨勢。2013—2021年,全國養老機構效率均值在048~087之間,其中東中西三大區域效率均值分別在043~089、044~073、054~096之間。其中,東西部地區則呈現有重疊的階段性特征:2017年及之前,西部地區的養老機構效率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及之后則是東部地區養老機構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結合以往僅從經濟產出考察養老機構效率的相關研究成果[24],這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雖然早期重視養老服務的經濟性產出而忽視了非經濟性價值,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理念的轉變,社會性價值受到重視因而效率值相對提高。此外,2013—2021年,中部地區養老機構效率始
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國養老機構效率值呈現“中部凹陷”的區域特征。這可能是因為中部地區省份相對忽視養老服務普惠、可及、安全等社會性價值,雖然服務容量和經營收入等經濟性產出較高而社會性產出較低。而東部地區省份則因為較好的經濟發展、政府財政基礎,以及社會價值觀念對養老服務的經濟性和社會性價值均較為重視,屬于高投入-高產出類型;西部地區則因為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屬于低投入-低產出類型。
3養老機構服務效率變動與分解分析
基于Malmquist指數分解方法對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的變化進行測度并分解(見表3)。從整體來看效率變動情況,考察期中,2019年我國養老機構整體效率及其分解的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均下降,而2021年三項指標均有所增長。由于Malmquist指數均為相比前一年的效率變動,這可能與新冠疫情導致的效率變動相關。
(二)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測度
1各省份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測度與分析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計算我國各省份歷年養老機構效率,結果如表2,受篇幅限制,僅展示奇數年份的計算結果。從各省份養老機構效率平均值來看,決策單元有效的省份包括北京、黑龍江、上海、江西、廣東和四川。效率值排在前5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廣東、黑龍江、北京、上海,且這5個省份達到有效的年份次數最多(除北京為8次之外,其他4個省份均為9次),即考察期內養老機構效率位于或超過生產前沿;效率排在倒數后5的省份依次是吉林、山西、河北、山東、廣西。這一結果也與馬躍如等[21]學者的測算較為一致。2013—2021年考察期9年內,全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達到有效的省份數量有所波動,9年間有5年過半的省份服務效率值大于等于1。
五、養老機構投入與產出松弛分析
通過松弛分析探究我國養老機構效率不佳的投入與產出冗余,并進一步計算各省份年均冗余比例,并以0為臨界點用二維矩陣分析法區分出不同冗余比例組合。
(一)養老機構產出不足
1產出不足的整體評價
從整體來看,如表4,除了年末在院人數,其余產出均存在不足②。其中,養老機構收入、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數、享受補貼老年人數占比的冗余比例分別為2787%、38627%、302755%,即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這三類產出不足導致效率不高,養老機構收入、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普惠性均存在提高的潛力。盡管年末在院人數從投入產出效率的角度并不存在產出不足,但如前文所述,年末在院人數先減少后增長,但均低于2013年水平,因而從床位使用率的角度來說依然存在資源閑置和浪費。年末在院人數整體冗余比例為-379%,盡管為負值,但仍有一半的省份存在產出不足。相關案件占比存在-1246%的冗余,作為非期望產出,代表機構養老服務安全性這一非經濟性產出仍有待提高。
從時間的變化來看,2013—2021年,養老機構收入冗余在2019年從負轉正,養老機構收入能力下降,這可能與新冠疫情影響了養老機構的正常運營秩序和減少了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相關。同一年,養老機構相關案件占比冗余從負轉正,養老機構服務安全性產出有所提升。
2產出不足的省域差異分析
進一步計算各省份年均產出冗余比例,用二維矩陣分析法將不同指標冗余呈現在一個坐標系中。
前沿,但在院人數仍有改進空間,北京、浙江、云南3個省份養老機構收入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但養老機構在院人數仍可以在不提高投入的前提下有所改善。其三,位于第四象限的遼寧、江蘇、江西、湖北、湖南、海南、貴州、陜西、寧夏、新疆等10個省份的養老機構收入存在提高空間,在院人數已達到較高水平。其四,位于第一象限的天津、河北、山西等10個省份,收入和在院人數均存在冗余,養老機構運營既有增加收入也有提高入住老年人數的空間。
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與享受補貼老年人數占比反映機構養老服務的非經濟性屬性(見圖6)④。可以發現,大部分省份均位于兩項冗余都為正值的第一象限,體現機構養老服務質量的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和代表價格普惠性的享受補貼老年人數占比均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這與趙一紅等[39]等研究者的實證調研也相吻合。尤其是未在圖中標注的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廣西、海南、云南、新疆8個省份,養老機構所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普惠性有較大提升空間。僅有北京、四川的兩項冗余均為負值,兩地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普惠性在全國范圍內水平較高。
(二)養老機構投入冗余
1投入冗余的整體評價
從整體來看,如表5,我國30個省份養老機構各項投入冗余比例分別為-917%、-280%、-959%、-756%,均為負值,即從提高效率的角度來說應當提高資源利用水平,減少各項投入。結合前述養老機構投入絕對值指標先下降后增長的變動趨勢,各項增加的投入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投入冗余的省域差異分析
進一步計算各省份年均投入比例,用二維矩陣分析法將不同指標冗余呈現在一個坐標系中。四類投入均不存在投入過多的省份包括黑龍江、上海、廣東、四川,有20個省份的養老機構各項投入均存在冗余。
養老機構職工人數和床位反映了養老機構的核心投入,各省份冗余比例如圖7。大部分省份都落在第三象限,即職工人數和床位冗余比例均為負值,表明大部分省份職工人數和床位都存在投入冗余。在養老機構職工人數方面,僅有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黑龍江5個省份職工人數冗余比例為0或接近0,不存在冗余;而吉林、廣西、河北3個省份冗余比例在-25%~-35%,存在較高冗余。在養老機構床位方面,黑龍江、江西、重慶、四川4個省份不存在冗余;僅北京、上海、廣東3個省份冗余比例為正值,需要進一步增加床位投入;其余省份床位均存在降低以提高效率的空間。
綜合考察各省份養老機構建筑面積和支出冗余比例(見圖8)。大部分省份依然落在第三象限,即建筑面積和支出冗余比例均為負值。尤其是山東、山西2個省份的建筑面積存在較多冗余投入應當適當減少;而海南、遼寧、廣西、新疆、天津、陜西等6個省份養老機構支出未被充分有效利用。
六、結論與討論
優化要素配置結構,提升投入產出效率,是推進養老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文章基于質量、安全和普惠等非經濟性產出優化效率評估體系,利用2013—2021年省級面板數據,結合非徑向非導向超效率SBM和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效率的時空特征,剖析區域養老機構的投入和產出冗余以尋求效率改進空間。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2013—2021年,我國30個省份(西藏、港澳臺除外)中,四川、廣東、黑龍江、北京、上海5個省份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最高,而且效率達到有效的次數最多。考察期9年中有5年全國過半的省份服務效率值大于等于1。
第二,我國30個省份養老機構服務效率存在地域差異和不平衡性。中部地區養老機構服務效率考察期內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呈現“中部凹陷”的特征。東西部地區則呈現有重疊的階段性交替主導特征:2017年及之前,西部地區的養老機構服務效率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及之后,東部地區養老機構服務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三,從養老機構服務效率的變動情況來看,考察期內僅2015年和2021年相比前一年實現增長,養老機構投入產出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其中,技術進步指數的變動是養老機構服務效率變動的主要驅動因素。
第四,從產出來看,養老機構收入、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數、享受補貼老年人數占比三類期望產出年均冗余比例為正值,作為非期望產出的相關案件占比年均冗余比例為負值,各項產出不足表明養老機構收入、服務質量、服務安全性以及服務普惠性等產出均存在提高的潛力。分省份來看,
不存在產出不足的省份為四川、黑龍江和上海,僅存在一種產出不足的省份為北京和廣東,其余省份均存在兩種及以上產出不足,在全國占比達六分之五。
從投入來看,養老機構各項投入的年均冗余比例均為負值,即各項投入均存在冗余。分省份來看,均不存在投入過多的省份有黑龍江、上海、廣東、四川,全國(西藏、港澳臺除外)三分之二省份的養老機構各項投入均存在冗余。
基于上述實證分析,對養老機構服務效率提升和推進供給側改革具有以下政策啟示:
首先,應優化要素配置結構,提高養老機構服務效率。一方面,需要提高產出以減少效率損失。在機構收入的經濟性產出和入住人數的服務容量方面,除了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河南、廣東、重慶、四川7個省份外,其他各省份養老機構均存在較大提升潛力。在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與享受補貼老年人數占比所反映的非經濟性產出方面,大部分省份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價格普惠性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要減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資源的利用率。對于人員、床位、建筑面積和支出存在投入冗余的省份,應從實際發展需要的角度控制養老機構服務發展規模,提高人員素質水平和床位利用率。
其次,促進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養老機構均衡協調發展。中部地區應積極轉變養老服務發展理念,在強調養老服務經濟性產出的同時增加對非經濟性和社會性產出的重視,補齊養老服務質量、安全性和普惠性的發展短板。東部地區應繼續發揚自身發展條件優勢,發展連鎖化、標準化和品牌型養老機構并布局中西部以帶動其發展。西部各地區應充分發揮在生態、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優勢,保障本地養老服務需求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候鳥式”“旅居式”等養老模式,以提高產出提升效率,實現差別競爭。
最后,減少政策、體制機制障礙,以提高技術進步水平和技術效率。養老機構服務效率下降主要受技術進步指數影響,技術效率也未充分發揮帶動作用。減少養老機構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減少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借助數字經濟、“互聯網+”的治理優勢,鼓勵養老服務新技術、新技能的使用,提升養老機構技術進步水平。提高養老機構運營管理水平和護理員勞動力素質,注重知識經驗的生產和積累,提高技術效率。
①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②這與各省份普遍存在的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現實并不矛盾。因為數據包絡模型基于相對效率構建,而所有決策單元DMU(即各年各省份)均存在床位空置,因而生產前沿便不包含床位空置率很低的情況。
③四川(養老機構收入、年末在院人數冗余比例分別為-2898%、-5015%)和安徽(養老機構收入、年末在院人數冗余比例分別為21786%、062%)屬于極值因而未在圖5中標注。
④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廣西、海南、云南、新疆8個省份康復和醫療門診人次與享受補貼人數占比的冗余比例分別超過1000%和3000%,屬于極值因而未在圖6中標注。[BFQ][ZK)]
[參jQwAOZu8Jj4N5UH5gOp+dymQwoWF5RCK3qNawqAWhCc=考文獻]
[1]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2):31-38.
[2]趙楊.北京市機構養老供給現狀及環京布局[J].北京社會科學,2022(9):46-54.
[3]尚振坤.中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與管理[J].人口與經濟,2008(2):50-54.
[4]崔樹義,田楊.養老機構發展“瓶頸”及其破解——基于山東省45家養老機構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7(2):115-125.
[5]韓燁,冀然,付佳平.民辦養老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人口學刊,2021,43(4):89-97.
[6]賈康,蘇京春.論供給側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7]林寶.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重點任務與改革思路[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6):11-16.
[8]黃石松,紀競垚.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前線,2019(7):44-47.
[9]楊宜勇,邢偉.公共服務體系的供給側改革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5):70-83.
[10]江燕娟,李放.我國養老機構服務的有效供給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11):136-140.
[11]高傳勝.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老年長期照護發展路徑再審視[J].云南社會科學,2016(5):152-157.
[12]高傳勝.老齡服務業促進政策及現實問題再審視[J].社會科學輯刊,2016(4):61-66.
[13]周云,陳明灼.我國養老機構的現狀研究[J].人口學刊,2007(4):19-24.
[14]廖建江,胡振華.財政視角下養老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考——以湖南為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4):90-94.
[15]陳欣欣,陳燕鳳,龔金泉,等.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挑戰和養老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4):64-77.
[16]于書偉.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求實,2018(4):98-108,112.
[17]楊紅燕,陳鑫,聶夢琦,等.地方政府間“標尺競爭”“參照學習”與機構養老床位供給的空間分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0(2):106-116.
[18]李璐.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發展老年健康醫療服務產業[J].宏觀經濟管理,2016(7):49-51.
[19]劉昌平,汪連杰.老年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研究緣起、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河北學刊,2016,36(5):120-124.
[20]楊團.中國長期照護的政策選擇[J].中國社會科學,2016(11):87-110.
[21]馬躍如,易丹,黃堯.我國各地區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效率及時空演變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7(12):1-10.
[22]任潔.機構養老服務效率研究——以廈門市為例[J].人口與經濟,2016(2):58-68.
[23]原新,金牛,石航.醫養結合機構效率評價與提升研究——基于天津調查數據的三階段DEA模型分析[J].西北人口,2021,42(1):1-9.
[24]張園.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養老服務機構效率測度、空間網絡結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社會保障評論,2024,8(1):107-125.
[25]程敏,崔曉.兼顧公平和效率的養老機構空間配置優化研究——以上海市閔行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41(3):43-48.
[26]吳薩.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N].人民日報,2023-05-18(09).
[27]吳玉韶.養老服務熱中的冷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14(1):40-45.
[28]趙娜,方衛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城市機構養老服務評價及優化——基于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視角[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kP5nHMBZTCi6GvbhQDm4MT0TxHPSZ1FCtFQ3FepUlYw=會科學版),2017,44(6):37-42.
[29]朱敏麗.養老機構安全事故演化機理和風險管控法治化路徑[J].社會保障研究,2020(3):67-74.
[30]冀瑋.市場監管中的“安全”監管與“秩序”監管——以食品安全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20(10):14-20.
[31]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為了夕陽紅滿天——老年人福利與養老服務40年發展歷程與成就[J].中國民政,2018(24):30-33.
[32]CHARNESA,COOPERWW,RHODESE.Measuring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2(6):429-444.
[33]TONEK.Aslacksbasedmeasureof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130(3):498-509.
[34]TONEK.Aslacksbasedmeasureofsuper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2,143(1):32-41.
[35]FRER,GROSSKOPFS,NORRISM,etal.Productivitygrowth,techn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changeinindustrializedcountrie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1):66-83.
[36]汪敏.中國機構養老服務的民事法律風險研究——基于567份裁判文書的整理與分析[J].社會保障評論,2018,2(1):103-122.
[37]任俊琳,陳佳琪.機構養老民事糾紛案件的實證分析——以裁判文書為樣本[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6):36-43.
[38]張成,陸旸,郭路,等.環境規制強度和生產技術進步[J].經濟研究,2011,46(2):113-124.
[39]趙一紅,聶倩.供需與結構: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構的邏輯——基于六城市養老機構的實證調查[J].社會學研究,2022,37(6):164-179.
EvaluationofServiceEfficiencyandRedundancy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
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SupplySideReform
—BasedonProvincialPanelDatafrom2013to2021
MaJialei1,GaoChuansheng1,2
(
1SchoolofGovernment,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ElderlyCivilizationThinkTank,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supplysidereform,analyzingtheserviceefficiencyandredundancy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China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orrectingdeviationinfactorallocationandexpandingeffectivesupply.Introducinganoneconomicandnonexpectedoutputcorrectionefficiencyevaluationindexsystem,thisarticleutilizesprovincialpaneldata,andthesuperefficiencySBMMalmquistmodeltoexplorethe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efficiencyandredundancyinChina’selderlycareinstitutions.Researchhasfoundthatfrom2013to2021,morethanhalfoftheprovincesinChinahasachievedeffectiveefficiency,withthehighestserviceefficiencyin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Sichuan,Guangdong,Heilongjiang,Beijing,andShanghai.Thereisaregionalimbalanceintheserviceefficiency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China,characterizedbyacentraldepressionandaphasedalternationbetweentheeasternandwesternregions.Duetothelowleveloftechnolog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theimprovementofserviceefficiencyin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Chinaisslow.Mostprovinceshaveinsufficientexpectedoutputandredundantunexpectedoutput,whiletwothirdsofprovinceshaveinputredundancy.Therefore,weshouldpromotethesupplysidereform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fromthreeaspects:optimizingthestructureoffactorallocation,coordinatingdevelopmentinthe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andimprovingtheleveloftechnolog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
Keywords:elderlycareinstitutions;supplysidereform;serviceefficiency;dataenvelopmentanalysis
(責任編輯:蔡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