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崇尚火,對火有著神圣的情感,彝族的先民認為火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結。
關于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追溯其根源,與彝族人對火的原始崇拜有著直接關系。彝族先民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火把節的具體時間因地而異,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前后舉行,分為引火、祭火和送火等階段。每當火把節來臨之際,畢節彝族聚居區都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之中。
彝族火把節一般都要歡度三天三夜,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和特色。

第一天:祭火。村村寨寨都會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鄰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后,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里接過用蒿草、干柏柴、干樹枝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
第二天:玩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賽馬、摔跤、唱歌、斗牛。姑娘們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等。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于彝家的選美了。按照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
第三天:送火。這是彝族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后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后就爭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歌,歌聲隨著火把的蔓延響徹山谷、響徹云霄。隨后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大家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游戲。

火把節也是少男少女點燃愛火、傳達情意的好時機,姑娘們穿著自己縫制的衣裳展示靈巧的手藝,小伙子在種種比賽和表演中博得姑娘們的芳心及微笑,也借著通宵歡歌狂舞,互相表達愛意。
火把節除了豐富的民俗活動,還能享受彝族特色美食,彝家雞八卦、彝家坨坨肉、燴羊雜碎、小籠蒸牛肉、油雞樅、彝族豆豉、彝家蕎食、彝家酸豆角炒肉、彝家酸湯魚、彝家美酒——“咂酒”……這都是火把節給大家帶來的味蕾享受。

火把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一個展示彝族人民精神風貌和文化魅力的平臺。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魅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歡樂。
彝族人的火文化標志著古老的文明。古時,彝族先祖高舉火把向洪荒告別;今天,彝族人高擎火把回歸自然的神圣,譜寫著一曲曲火文化的燦爛之歌!
火一樣熱情的民族,點燃火一樣的激情,用熾熱迎接新的時代,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作者蘇介華,現供職于威寧縣文聯。圖/李華 張暉 陳鶴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