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中國實踐與著力重點

2024-11-08 00:00:00林青寧李京棟毛世平

摘 要: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是以創新為先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除具有新質生產力的共性,還具備農業領域高度公共性、高度科技化、高度數字化和高度產業化的特性,其形成有特定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發展與底線、新舊動能轉換以及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這三對關系。在戰略層面,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好頂層設計,抓住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個主體,用好新型舉國體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系統化農業科技合作機制三個力量,守正創新,聚焦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綠色發展等關鍵領域。在實踐層面,要積極建立農業科技優先投入機制,強化農業基礎研究長效機制,明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使命定位,強化涉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農業產業鏈韌性。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科技;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4)06-0001-10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發展與改革的命題,更是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以生產資料的加速科學化、生產關系的深入調整優化,以改革創新不斷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動力。新質生產力絕非僅僅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層面的新術語,它代表了一種關鍵的轉變與“新”的迭代升級,是科技化、數字化、現代化嶄新時代來臨的標識[2]。新質生產力將引領一場生產力理論、實踐與發展的革命,一場注定改變中國未來發展的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推進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成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受市場、資源等因素制約,“三農”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薄弱一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迫在眉睫[3]。在2023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根本動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其關鍵就是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從而促進農業科學技術、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生產資料的迭代演進。因此,深入探討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怎樣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標志著生產力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躍升,為此本文首先對生產力理論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明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及其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在此基礎上梳理了農業新質生產力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進而探尋制約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堵點,提出加快形成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對策建議。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與內涵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

生產力理論經歷了從生產力1.0到生產力3.0的演變。

1.生產力1.0階段。法國古典經濟學家魁奈最早提出了“土地生產力”和“人口生產力”的概念,認為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人口的主觀能動性是剩余價值的決定性條件[4]。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魁奈的基礎上提出了“勞動生產力”的概念,認為剩余價值的獲取必須依靠勞動這一根本途徑,而分工與交易活動則是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源泉[5]。受亞當·斯密生產力理論的影響,大衛·李嘉圖提出了土地生產力理論[6],并將落腳點放到土地所生產的農產品的數量,即李嘉圖認為諸如農用肥料、農用機械等資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土地生產力與農產品的數量。繼亞當·斯密與大衛·李嘉圖之后,法國的y4BEUhJZEcn4M5fcOljBKA==薩伊從效用的角度出發豐富了生產力理論[7],認為無論是土地、風力還是水力,只要能帶來效用均可稱為生產力。上述學者對生產力的研究均落腳到國家財富的增加,并未形成相對系統的生產力理論,直到李斯特生產力理論的問世,生產力理論才逐漸完善[8]。李斯特將生產力劃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兩類,其中勞動生產力、土地生產力以及自然生產力屬于物質生產力的范疇,科學、藝術、文化以及制度設計等被李斯特歸到精神生產力的范疇。但李斯特過度重視精神生產力的作用,認為精神生產力是歐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亞洲國家的決定性因素,陷入了唯心主義的論調。總體來看,在生產力1.0階段,盡管相關學者的理論多是基于當時的社會情景提出的,并不夠完善,但已經具備了生產力“三要素”的雛形,因此,我們可以將生產力1.0階段的公式表示為:生產力=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2.生產力2.0階段。馬克思基于對李斯特等生產力理論的批判,提出了唯物主義生產力理論體系。馬克思從“本質的人”出發,認為生產力屬于物質力量,是一種生產的能力[9]。首先,馬克思揭示了生產力的概念內涵與現實特征,認為生產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并提出了生產力三要素。其次,馬克思明確了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明確了生產方式推動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第三,馬克思奠定了科技生產力理論的基礎,對科學和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前瞻的預見。盡管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蘊含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但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科學技術并不是第一位的。在自由資本主義之后,學者逐漸意識到了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決定性。1956年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提出了索洛模型[10],即國民經濟發展到穩態階段后,只有技術進步才能實現經濟的再增長。此后,哈貝馬斯在其著作《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中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位生產力”的論斷[11]。1986年羅默提出了內生增長模型[12],將技術進步內生于經濟增長過程中,系統闡述了技術的重要性。總體來看,在生產力2.0階段,生產力理論已十分系統、完善,不僅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位生產力”的論斷,還將技術進步內生于經濟增長過程中,因此我們可以將生產力2.0階段的公式表示為: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3.生產力3.0階段。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標志著生產力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躍升,新質生產力理論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的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是以創新為先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科技創新與質態質效是“新”與“質”的內在含義,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勞動者、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等要素的迭代升級與優化組合是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體現在技術應用新、產業業態新、發展模式新、價值創造新,從而催生顛覆性技術、發展新產業、豐富科技應用場景、延伸產業鏈、拓寬價值鏈的基礎。新質生產力的“質”強調質態質效,以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以綠色發展作為底色,實現數字經濟的乘數效應,促進經濟發展與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新質生產力理論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新規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為澎湃發展新動能、激活發展新引擎、塑造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遵循,為新發展階段的高質量發展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引。因此我們可以將生產力3.0階段的公式表示為: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優化組合。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根據對生產力理論的梳理,結合農業的特征,定義農業新質生產力是由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技術的迭代升級與革命性突破,由數據要素引領科技要素、人才要素與資本要素,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出先進生產力,以傳統農業生產力中的“三要素”的革新與優化組合為基本內涵,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為核心標志。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與社會性的基本屬性,同時農業科技還具備農業本身的長周期、自然屬性、生命屬性等特點。因此,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除了有新質生產力的共性,還具備農業領域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高度公共性。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以科技創新帶動農業生產效率與糧食產量的提高,從而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此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很好地穩定了社會基本盤,具有高度公共性。

2.高度科技化。與其他領域新質生產力相比,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度科技化體現在農業科技優先投入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涉農高校、農業科研機構、涉農企業各司其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持續提升,生物育種技術、智慧農業技術、農業綠色技術等不斷突破,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除實現經濟效益外,還能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

3.高度數字化。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數字化手段的應用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全環節數字化、農業資源管理的高度數字化、農業供應鏈的全程數字化以及農業服務的精準數字化,從而實現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相較而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數字化特征應用目標、技術特點、數據特征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與其他領域數字化存在顯著差異。

4.高度產業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高度產業化體現在農業產業鏈韌性提升,農業與二三產深度融合,衍生農業新業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專業化,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相較而言,其他領域的產業融合則側重于服務型制造、新零售等模式,與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側重點有明顯差異。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

(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歷史邏輯:從政府主導背景下的恢復農業生產到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被視作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這種矛盾是驅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內在動力,貫穿于從原始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等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與此同時,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獨特的主要矛盾,這些主要矛盾以不同的形式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顯現出來[13]。總體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演進決定了農業生產資料的轉變過程,是農業生產力迭代升級的過程,是農業生產方式與物質基礎的碰撞過程,體現了農業生產動能的轉換過程。

1.政府主導背景下的恢復生產階段(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經歷了漫長的動蕩與混亂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缺乏基本的生存資源和基礎設施,該階段農業發展旨在建立一個穩定、全新的鄉村,強化農民在農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改變舊中國的農業生產面貌。這一階段農業生產力聚焦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首先新中國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包括道路、橋梁、交通運輸、能源、水利、衛生、教育等方面,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與增速超過了之前所有時代。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勞動力組織的改造同步進行,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矛盾論》中指出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這一階段農業機械化的特征表現在強調現代化機械與改良農具的協調統一、構建頂層設計與機構設置的協調發展以及奠定科研實力與成果轉化的堅實基礎,并強調以資源集中化發揮人力物力財力的作用以支撐機械化的發展[14]。因此,1950年,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確立了農民在合作社中的“主人翁”地位。到1954年年底,我國農業XolibENY7yznl/h4Cuh3b/xtCiDtXnqFAixaGBASMp4=合作社數量已經發展到10萬個。

然而,1958年起開始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試圖建立并鞏固“政社合一”的機制,與當時的實際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偏離,盡管此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但由于此時的生產關系過度“左”傾化,從而給國家建設與農業發展帶來了嚴重后果,導致農業生產力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的發展。

2.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階段(1979-2016年)。(1)1979-2000年:生產關系變革與技術引進促進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為解決第一階段生產關系過度“左”傾給農業帶來的嚴重影響,“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大包干制度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拉開了序幕。198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肯定了黨領導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實踐的新發展。同年,我國正式廢除人民公社,并于次年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5]。一系列文件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到全國,加速了生產關系的變革。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國際經濟形勢開始趨于全球化,改革開放逐漸放寬了經濟限制并涉足市場化經濟,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契機。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啟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引進了大量國外的現代農業技術[16],并在十余年間引進了2萬份品種和50萬份育種材料,豐富了我國的種質資源庫。基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觀[17]。(2)2001-2016年:生產關系向縱深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躍升。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對此,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后,我國農業生產關系不斷向縱深發展,2006年農業稅的取消以及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標志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入新篇章。2008-2012年實施了“三化協調”發展戰略,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相繼實施了“三權分置”、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在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8-19]。

除生產關系的縱深發展之外,為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國農業生產資料逐步向科技化、現代化躍升[20],形成了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出了創新驅動戰略。這一時期農業科技投入從2001年的48億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376億元,提高了將近8倍。得益于此,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不斷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種業自主創新不斷提高,智能農機裝備提檔升級,動植物疫病防控取得突破。同時還著眼于綠色發展[21],兼顧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大面積推廣,循環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體系逐漸形成,化肥氮磷減施20%,化學農藥減施30%,農業綠色發展進程明顯加快。

總體來看,從1979至2016年,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下,農業生產關系不斷縱深發展,國內生產得到有效恢復,與國際往來更加密切,先進成果大量引進,農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生產關系的變革與生產資料的豐富極大程度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力與生產效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得以有效解決。

3.農業生產力向創新驅動轉型階段(2017-2022年)。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方式必須從土地、資源與勞動力堆砌的發展方式向“拼科技、拼質量、拼效益”轉變。

一是農業體制機制改革縱深推進,成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政策驅動力。十九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結構愈發合理,不僅為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突破影響農業科技創新瓶頸、深化人才發展機制、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等方面提供了法律與政策支持,也為近年來我國農業踐行“三創一體”與“鄉村振Ka+aqm1zeIjxGmDRdPimwKjnc81Xp5oQGwkNY3O+J8E=興”戰略提供重要保障。同時黨對“三農”工作的引領機制不斷完善,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全面實施,“三權分置”、集體產權制度、宅基地制度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初步確立,都表明了深化改革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二是農業科技投入不斷增加,成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源動力。為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十九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投入持續增長,2020年已達到463.40億元,2022年超500億元。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超13億元加強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條件能力建設。累計投入58.5億元基本建設資金,改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條件,每年投入近30億元,支持全國2 500多個農業縣健全農技推廣體系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提升了農技推廣效能。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為科技進步水平穩步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經費保障。

三是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不斷普及,成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直接驅動力。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成績喜人,高被引論文全球排名第一、專利競爭力全球排名第二,基礎研究的持續發展催生智能農機、無人機以及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水平的持續提升,且在全球農業科技市場中所占的比例已超過30%,原創科技優勢得到鞏固提升數據來源:《2023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22年全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其中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機械對人的替代效應在相當領域和環節得以逐步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60%;同時,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穩步增加,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已完成10億多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靠天吃飯的局面得到明顯改變。

4.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階段(2023年至今)。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代表了一種關鍵的轉變,標志著科技、創新、高質量生產的嶄新時代的來臨。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要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開花結果。

2023年以來,我國以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著力點,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2]。一是深入實施數字農業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并結合小規模農業的發展特點,側重于智能化發展與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推動農產品向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復合交叉革新了農業產業鏈的技術供給方式[23],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貢獻了新路徑。二是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與2024年一號文件均對生物育種作了明確規定,指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

這一階段,農業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新變化,以支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總基調是堅守底線,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具體制度包括啟動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墾改革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等。除此之外,還以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等制度創設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總體來看,2023年以來,為了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我國農業生產實踐結合小規模農業的發展特點,側重于智能化發展與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推動農產品向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同時,將生物育種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生產關系上,強化農村改革創新,以支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邏輯

1.應對大變局、開啟新征程,亟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從國際大局看,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經歷深刻且復雜的變化,科技創新已經演變成國際戰略競爭的主要陣地,圍繞科技領先地位的爭奪愈發白熱化。隨著我國逐漸躋身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們必須加速培育以創新為先導的新質生產力,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挑戰。從國內大局看,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依托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保障國家安全。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種子和耕地等諸多方面還存在“卡脖子”問題,而解決這些關鍵技術問題的根本在于科技[24],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就是要形成新質生產力,農業作為現代化航船須臾不可或缺的定盤星、壓艙石,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必須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2.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實現的核心驅動力。當前我國在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還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亟需加大對農業科研穩定經費的支持比例[25],以農業科技賦能,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亟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此,要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迫切需要在農業領域優先布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在生物種業、智慧農業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戰略領域,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向智能化、精準化轉變。

3.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亟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新”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等,是催生顛覆性技術與新產業的基礎。為了實現農業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強,必須聚焦關鍵核心領域,以點帶面推動全局發展,下大力氣解決農業科技在前沿探索、創新能力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需制定全面、前瞻的規劃,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和布局,確保在戰略優先領域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我國農業科技的進步提供堅實的支撐。同時,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以大視野和大格局來謀劃科技發展,打破束縛,釋放創新活力。要以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農業科研結構為突破口,統籌謀劃農業科研機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部署,統籌強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的戰略定位和布局,統籌把握農業科學研究的根本特征和作用,統籌考慮農業科研機構改革的實施路徑和原則。要通過改革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要擴大科技領域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布局和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系統謀劃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對于提高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支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亟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在2021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創新發展的歷史潮流中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統籌謀劃、頂層設計,推進農業特色科研體系建設,走出一條符合國家利益、利于科技創新、激發人才活力的改革道路。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抓手,突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總要求,構建科學、先進、富有特色的農業科研體系,需要高度關注農業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堅持集群發展,打造創新高地,謀劃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舉措。

三、制約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障礙因素

(一)源頭制約: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邊緣化”趨勢顯現,農業基礎研究經費比例較低

首先,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邊緣化”趨勢顯現,從源頭上制約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2015-2020年,我國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從281.90億元提高到了2020年的379.65億元,但財政農業科技投入的比重(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國家財政科技撥款)卻在不斷下降,五年內下降了0.2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財政農業科技經費與國家財政科技撥款在國家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差距也在不斷擴大[26]。從投入強度來看,2015-2020年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強度(財政農業科技經費/第一產業增加值)從0.488%下降到0.487%,基本保持不變,但遠低于同時期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強度(1%左右)數據來源:《全國農業科技統計資料匯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邊緣化”趨勢顯現,從源頭上制約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其次,農業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2015-2020年,我國農業基礎研究支出比例從3.20%上升到4.79%,較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前農業基礎研究比例不斷下降的趨勢有了一定緩解,但仍低于全行業6%的水平數據來源同①。。農業基礎研究發展滯后的直接后果造成農業顛覆性技術與關鍵核心技術缺乏,部分核心種質資源受制于人,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技術缺乏,大型農機裝備和智能設備核心部件受制于人。

(二)科技制約:農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職責弱化,同質競爭嚴重

我國農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高等學校,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分散、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發展等使命職責弱化的問題。一是不同類型不同層級間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學校同質化競爭激烈。中央和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上定位與分工不明確,存在職責交叉、資源配置低水平重復、上中下游研究任務邊界不清等問題[27]。不同層級農業科研機構和不同類別農業高等學校雖然主管部門、所處地域等不同,但都普遍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的全鏈條科技創新,致使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高等學校、不同層級農業科研機構間和不同類別農業高等學校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學科結構趨同化、科研目標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二是農業高等學校非農化發展現象凸顯。一些傳統的優勢涉農專業和學科發展相對滯后,如農學、植物保護、農業工程等備受冷落,在人才力量、經費投入、招生就業等方面呈現邊緣化態勢。據估計,目前我國農業高等學校招收真正傳統農業專業學生數量大約在1/5左右,80%都是非農專業,并且畢業后還有不少學生流向非農行業[28]。

(三)市場制約:涉農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與科技發達國家的農業企業創新發展相比,我國涉農企業創新能力較低,與成為我國農業技術創新主體的目標尚有差距[29]。一是涉農企業創新能力低。通過構建創新指數進行綜合評價發現,2022年我國涉農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平均得分僅為48.11分(滿分100分)。二是涉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低。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涉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1%,不僅遠低于歐美日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在2.5%以上),與國內全行業企業平均水平(1.55%)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具有創新活動的涉農企業較少。根據天眼查企業查詢,我國農業企業中有專利信息的農業企業為94 557家,占全國農業企業總數的2.03%,農業企業創新產出能力整體不足。農業高新技術企業23 886家,僅占全國農業企業總數的0.51%,全國縣級以上龍頭企業90 000余家,僅占全國農業企業總數1.93%,上市農業企業408家,僅占全國農業企業總數的0.01%數據來源:《2023中國涉農企業創新報告》。,具有創新能力的“鏈長”企業過少。

(四)產業制約:農業產業鏈韌性不足,保障農業穩定發展能力弱

近年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鏈韌性得以有效提升,在應對新冠疫情等外部沖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面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一是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信息不對稱、銜接不暢問題嚴重,產生大量交易成本。二是農業產業鏈缺乏精加工、深加工以及具備品牌價值的產品(不足30%),附加值較低,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鏈韌性的提升,亟需延鏈補鏈強鏈。三是我國農業人才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和教育領域,加之農業行業對人才的吸引程度不夠,涉農高校的農業專業畢業生大量流失到其他行業,導致農業生產端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制約了農業產業鏈的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選擇

(一)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三對關系

1.處理好農業生產力發展與底線思維的關系。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標志著農業向高度科技化、高度數字化、高度產業化以及綠色可持續轉型,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業強國逐步得以實現。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握好“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推進適度規模化經營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要牢記我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現實,而非照搬日本、以色列等特色農業強國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必須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由表及里逐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2.處理好新舊動能轉換的關系。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實現、循環迭代的。這一過程中不能不分階段、不分區域、不分類型地發展新動能,而是要辯證看待新舊動能的內在關系,即舊動能并非對農業生產無用,應根據區域經濟水平、科技基礎與資源稟賦狀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新動能,同時依靠新動能的技術溢出效應,逐步實現舊動能的迭代升級與新動能的有序推進。

3.處理好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農業新質生產力標志著科技化、數字化、高質量生產嶄新時代的來臨,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這意味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將發生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化與嶄新的內在變革,因此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合理使用供給型、需求型和環境型三類政策工具,充分考慮政策的引導性、強制性等特點,不斷優化政策環境,通過發展與完善農業新型生產關系打破制約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二)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做好戰略謀劃

1.做好頂層設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要求,聚焦國家農業戰略發展重大需求,系統謀劃和設計構建我國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組織機制。具體而言,就是要始終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體制,分清輕重緩急,圍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市場應用的全鏈條,在全球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重大農業科技變革的領域和方向上部署一批重大戰略科技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抓住兩個主體,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互促互融。一是強化政府支持的長期性與持續性。改變科技競爭性項目過多的局面,加大農業科研經費穩定支持力度,保障中長期重點項目研究的穩定性。加大對農業科研國家隊、動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高級別實驗室、國家種質資源庫等大院大所的穩定支持力度,引導其在引領農業科技主動權,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推動農業科技現代化發揮作用,成為國家倚重的農業戰略科技力量。二是強化涉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涉農企業應充分發揮其市場導向與平臺優勢,打造一條從科技強通往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暢通渠道。涉農企業,尤其是涉農創新型企業應具備有效統籌資源、行業示范帶動的“鏈長”特質,在保障農業產業鏈自主安全可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用好三個力量,整體謀劃系統創新。一是有效完善農業科技型舉國體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今后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發展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形勢、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更加快速的技術變革,必須緊緊圍繞“四個面向”,充分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才能實現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才能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才能實現國家農業競爭力的整體躍升。二是以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為牽引,加強統籌部署,組織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培育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四大主體”,包括建設現代化農業實驗室體系、現代化農業國家科研機構、現代化高水平研究型農業大學、現代化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通過“重組”和“賦能”兩條路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我國應對農業發展風險挑戰的能力。三是構建系統化農業科技合作機制。構建系統化農業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助推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問題為導向,構建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技術轉化部門和企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等各利益相關者之間有效溝通、系統銜接、一體推進的協同創新體制。

4.聚焦關鍵領域,獨立自主守正創新。瞄準世界科學前沿,聚焦對農業發展有帶動作用的重點領域,強化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培育農業新動能,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對新趨勢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生物技術、數字技術、智能裝備技術和綠色技術等前沿領域,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推動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應用。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在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綠色發展等農業前沿課題與重點領域探索中國實踐、給出中國方案,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做好實踐布局

1.建立農業科技優先投入機制,強化農業基礎研究長效機制。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決定了必須要建立農業科技優先投入的政策體系,確保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不低于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強度,力爭農業科技投入與國家經濟發展增長同步。同時針對農業科技創新的不同階段與不同領域,制定差異化的投入策略,重點支持農業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重視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研平臺建設,對標“四個面向”,圍繞國家農業戰略需求和關鍵核心領域,給予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基礎研究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源泉,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最根本力量,要加大力度、拓寬渠道、營造環境,建立農業基礎研究長效機制。一是設立農業基礎研究重點項目計劃,組織全國優勢科研力量進行聯合攻關,解決農業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難題。二是建立農業基礎研究團隊穩定支持機制,為優秀研究團隊提供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和良好的科研環境。三是促進農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農業生產實踐轉化應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2.明確主體使命定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是建立以農業科研院所為根基、農業高校為生力軍的院校聯動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國家發展全局、服務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等方面的特點,開展有組織的跨學科和長周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及共性技術研發,筑牢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根基。充分發掘農業高等學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蘊,利用學科交叉的獨特優勢,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使命,加強農業基礎前沿探索和農業關鍵技術突破,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二是統籌強化農業科研院所的戰略定位和布局。要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農業科研院所功能定位,逐步構建資源配置合理、協同運轉高效、創新全鏈條布局明確的農業科研院所創新體系。三是強化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突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署,確立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大學的核心地位,開展事關我國農業農村全局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長期性、綜合性和公益性的科學研究。依托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條件,集中優勢力量,開展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機制,促進原始創新重大突破。

3.強化涉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一是推改革。充分發揮涉農企業市場導向強的特點,推動以涉農企業為核心的創新聯盟建設,并支持涉農企業牽頭主持面向農業產業需求的重大科技項目。二是拓渠道。設立創新專項基金,支持高科技、孵化成長型企業投資生物農業、信息技術領域,支持涉農企業研發“專精特新”農產品。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激活涉農企業創新活力。三是有倒逼。通過運用技術標準、環境保護等手段,適度提高相關門檻,倒逼涉農企業加大研發投資。四是優環境。強化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合理擴大現有稅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計算范圍(可考慮將土地租賃、人員雇傭、種苗繁育等采購費納入計算范圍),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

4.提高農業產業鏈韌性,提升農業國內國外價值鏈地位。一是提高農業產業鏈技術附加值。通過構建系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實現技術的快速轉移轉化與實踐應用,同時強化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吸收,推動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升級。二是實現農業產業結構提檔升級。優化農業產業布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質態質效的農業產業,催生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提升農業價值鏈地位。三是推動農業產業鏈整合。基于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等方式,推動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協同發展和高效銜接,提高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和附加值。四是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加強農業教育、培訓以及公費農科生等系列政策,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企業家。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的農業人才和技術,為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01).

[2] 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3] 張沁嵐,段偉.農業強國建設:經驗、挑戰與著力點——《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觀察》第七屆“三農論壇”會議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23(12):167-177.

[4] 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M].吳斐丹,張草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69.

[5]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J].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7.

[6] 彼羅·斯拉法.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第1 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9.

[7] 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陳福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59.

[8]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陳萬煦,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330.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75.

[10] SOLOW R.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03):312-320.

[11] HABERMAS J.Technology and Science as Ideology[J].Knowledge.Critical Concepts,1971,4:56-87.

[12] 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1002-1037.

[13] 李正圖.科學揭示和掌握社會主要矛盾轉換規律——“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12):98-111.

[14] 朱道華.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38-39.

[15] 劉守英.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三權分置[J]. 經濟研究,2022,57(02):18-26.

[16] 朱丕榮.中國積極引進國外農業技術[J].世界農業,2000(06):17-20.

[17] 農業農村部.改革開放 30 年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取得了輝煌成就[EB/OL].(2008-12-24)[2024-02-25].http://www.moa.gov.cn/ztzl/nyncggfz30n_1/gd/200812/t20081224_1195354.htm.

[18] 鄭忠良.穩步推進和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N].光明日報,2018-11-13(11).

[19] 王釗,曾令果.新中國 70 年農業農村改革進程回顧、核心問題與未來展望[J].改革,2019(09):19-30.

[20] 李麗穎.現代農業的強力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綜述[N].農民日報,2017-09-19(01).

[21] 于法穩,林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農業綠色發展的理論闡釋及實現路徑[J].廣東社會學,2022(02):24-32.

[22] 毛世平.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N].科技日報,2023-12-28(05).

[23] 李燕凌,蘇健.地方政府建設數字鄉村的注意力分配差異與政策邏輯——基于435份地方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J].中國農村觀察,2024(01):127-145.

[24] 劉福江,林青寧.中國種業產業化路徑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3,39(08):69-73.

[25] 林青寧,毛世平.自主創新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補助亦或政策[J].科學學研究,2023,41(01):70-79.

[26] 毛世平,林青寧,王曉君.優化農業科技投入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率[EB/OL].(2022-11-23)[2024-03-04].https://kepu.gmw.cn/2022-11/23/content_36183132.htm.

[27] 王雅鵬,呂明,范俊楠,等.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特征、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02):161-167.

[28] 張合成.“大國小農”現代化出路在于農業科技優先發展[J].發展研究,2022,39(06):1-6.

[29] 孫立新,王曉君,金曄,等.中國涉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演變及提升路徑——來自上市涉農企業的經驗證據[J].農業經濟問題,2022(12):4-18.

Theoretical Logic,Chinese Practice,and Key Focus Areas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LIN Qingning1,LI Jingdong2,MAO Shiping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2.Center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search,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09, China)

Abstract: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ncompass emerging fields and high technological content,characterized by high technology,high efficiency,and high quality, with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The conno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shares thes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also featuring specific traits such as high public benefit,high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high digitalization,and high industrialization with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The formation of these forces follows particular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ogics.Accele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requires add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baseline requirements,the transition from old to new driving forces,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new type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Strategically,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ensure robust top-level design,leverage the two main actors of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efficient market,and utilize the three main forces of the new nationwide system,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and systematic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mechanisms.The focus should be on innovation while maintaining core principles,particularly in key areas such as smart agriculture,bio-breeding,and green development.Practically,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stablish a priority investment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rengthen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basic agricultural research,clarify the mission and positioning of ke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ors,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ol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and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Key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production relation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責任編輯:張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欧美不卡| a毛片免费看|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欧美爱爱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国产在线第二页| 午夜三级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69综合网|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午夜国产理论| lhav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69视频国产|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91|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成人一区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任我操在线视频|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99久久精彩视频|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免费黄|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国产二级毛片|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亚洲一级色|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