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周一片漆黑,手電筒的光束打在不銹鋼鐵架上,折射出滿屋銀光。像是發現了寶藏,龍哥的腳步停在一臺海鮮蒸柜前,湊近端詳了會兒,“2023年早產(行話,即2022年下半年生產),品相還行”。
從事餐飲設備回收十年,龍哥今天算是撞上了大單:2000平方米的大店,從廚房到員工倉庫到一應俱全,宴會廳里的吊頂水晶燈、大幾萬元的微瑕紅木圓桌、4D環繞音箱,整店投資少說有千萬元。
“運營方是來自香港的上市公司,光是設備就花了幾百萬元。”餐廳老板努力擠出笑意,全程陪同左右,話里話外都在暗示對方抬點價。但龍哥似乎對此見怪不怪,清了清嗓子,開口便打了預防針:“東西都還不錯,只是價錢,你不一定能接受。”
對方的期待,最終還是落空了。幾十套桌椅板凳、兩套廚房設備、8臺音響和電視機,以及少量的鐵架雜物,龍哥只報價5萬元。話畢,老板熟練地起身、送客、鎖門。他顯然并不打算留下這個沒有“眼力見”的生意人。
龍哥倒是不在乎,“現在餐飲行情不好,收了也不一定好賣。你可以再問問其他同行,比下價格”。不同于一般買賣的你來我往,這并非什么砍價話術。兩個月前,龍哥收了58萬元的貨,卻只賣出去了50萬元,是少有的“倒掛”現象。就在外界對餐飲設備回收生意的印象還停留于“永不虧本”“一夜暴富”時,部分從業者已經感受到了些許入秋的涼意。
東莞常平,一個不起眼的露天小院里,靜靜躺著上百家餐飲店的“過去”。兩臺四開門冰箱、日料料理臺,像俄羅斯方塊般壘成兩米高;柜臺上的咖啡機表面覆蓋著一層薄灰,走近仍能聞見淡淡的咖啡香氣……
龍哥就坐在堆成小山的桌椅板凳間,像是這座“餐飲博物館”的國王,向來人炫耀起身后的戰利品:這款紅木圓桌來自一家湘菜館,老板整店投資了230萬元,只回收了9500元;那臺不銹鋼灶臺,前任主人是一名00后老板,網貸十幾萬元開了鹵味加盟店,最終血本無歸。
從業十年,龍哥見證了太多繁華背后的蒼涼收場。“你知道開一家飯店倒閉速度多快嗎?”“裝修到一半,門框還沒釘上,就因為信心不足整店拆掉了。”這就是烈火烹油的餐飲行業現狀——閉店周期從三年縮短到一年,再到如今的一個月,甚至更短。2024年9月下旬,僅半個月時間,龍哥就回收了40家餐飲店,平均每天2家,“倉庫都堆不下了”。
相比以往回收時“我全都要”的狀態,龍哥正肉眼可見變得挑剔。曾經炙手可熱的新式茶飲和咖啡店設備不敢收了,從年初到目前為止,二手咖啡機的價格掉了1/3;各式加盟店的灶臺、收銀臺只以廢品價回收,因為大多是賣不出去的定制款。只有冰柜、空調、大眾廚具等硬通貨,龍哥才會多瞧上幾眼,但回收條件仍然“苛刻”——只收三年以內的新品,稍出現些“微瑕”都得謹慎考慮。
而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如何把貨賣出去成了回收商的首要任務,一切都需要向周轉率看齊。“回收是為了再次銷售,但如果只進不出,餐飲設備回收這門生意就失去了價值。”奇薦二手回收的聯合創始人張健估算,目前倒閉和新開的餐飲店比例接近3比1,這導致設備回收的周轉率從原本的兩三天延長到了一周以上。
一系列微小的數字變化背后,是餐飲設備回收商們正在經歷的冰火兩重天。2023年餐飲行業涌入了不少新玩家,二手設備需求旺盛,同行間的調貨價不斷上漲。張健身邊不少傳統回收商,不惜花費百萬元高價囤積貨物。而2024年形勢急轉直下,賣貨開始比收貨更難,倉庫飽和滯銷,回收商們不得不降價賠本,以求盡快回款。實在賣不出去的設備,只能流向廢品回收站,被砸成廢鐵,以9毛錢一斤的價格出售。
回收商們的倒閉潮,也在猝不及防間出現了。張健重慶老家的小縣城,原來有20多家餐飲二手回收商,2023年新增到40家,不到半年關了5家。張健說,這些同行大多是沉淀了5年到10年的“前輩”,卻意外倒在了二手行業最出圈的2024年夏天。“只有回收商才知道,這一刻有多荒謬。”張健語帶無奈。現實開出的玩笑仿如一記重拳,技術性擊倒了一大片坐在“金礦”上的人。
十年前,二手回收行業被譽為“永遠不會倒閉的金礦”,暴利是不變的底色。“以前你能想象二手回收會倒閉?根本不可能。”點燃一根香煙,龍哥坐在奔馳車里,懷念起那個“點廢成金”的年代。龍哥的老家在江西宜豐縣,當地的不少老鄉分散在全國各地從事二手生意,拉動了縣城的GDP增長。
靠著被外人視為“收破爛”的工作,龍哥的父輩不僅養活了幾代人,還在小縣城里建起了幾層高的小洋樓。“二手回收的早期模式,注定了它是個只賺不賠的買賣。”龍哥說。那時候的餐飲回收還處于“零元購”時期,回收商“拿店”無需花費一分錢。很多老板為了趕時間騰空房子,不僅不會收錢,還得倒貼錢讓回收商把東西清空。而回收商只需從“廢品”中拆卸出不銹鋼、鋁合金、鐵等材料,轉手賣到廢品站,短短幾天就能賺上幾萬元。
再后來,市場開始意識到“破銅爛鐵”中蘊藏的價值,行業逐漸形成了具體的估價標準。回收商開始根據設備的類型、品牌、成色、功能等因素,按照原價的5%~30%回收設備,再以原價的七八折賣出。
不難看出,餐飲回收這時仍是一個暴利的生意。一進一出之間的差價,毛利通常可以保持在700%以上。由于父親從事二手回收行業30余年,從小在“垃圾堆”里長大的張健,對黃金一代的故事耳熟能詳,諸如北京的從業者靠著回收生意,買下了商鋪開始收租;上海的回收商僅僅一年就開上了BBA……因為賺錢過于簡單,行業內流行著一句話:“如果某個人連二手回收都干不下去,建議直接打一輩子工。”
那曾是躺在廢品上數錢的日子,直到這個“冷門”生意被更多人看到。不知從何時起,原本依靠“同鄉幫帶”的餐飲設備回收行業,突然涌進來了許多“外來人”。他們當中有炒房失敗的房產經紀人,也有從互聯網大廠跌落的再就業人員,而更多的,是曾經“被回收過”的前餐飲店老板。
人多了,水自然就混了。“之前是100個人分蛋糕,現在是1000個人分半個蛋糕。”龍哥說。現在業內的普遍回收標準是,原價3折以內收、5折以上賣,有時候想要搶到一個好單子,還要賠錢“進貨”。有一次,餐飲老板喊來包括龍哥在內十個回收商,宣布現場競價。回收商你八百、我一千,中途加價了幾十次,單價從幾千元一路漲到了快十萬元。就這樣,一樁本來穩賺不賠的生意,從700%的利潤降到兩三倍,再到30%甚至更低。
不斷壓縮的利潤,讓二手回收從一門挑挑揀揀的粗暴生意,變成了關于人性的博弈游戲。秉著從不做賠本買賣的原則,回收商碰上不賺錢的單子,通常會采用“拖”字訣,等到房租到期、物業上門清場,逼迫老板不得不答應提價拆店;碰到一味想賣高價的老板,回收商會安排同行去跟老板去溝通,故意報低回收價,類似于工程項目里的“圍標”。幾番下來,餐飲老板們也學精了,攜定金跑路、三匹空調謊稱五匹等操作司空見慣。即使回收商再細心,總有看走眼的時候。
張健也在回收時栽過跟頭。有一次,他原本準備回收一批銅圈光纜,初看時沒問題,翻開底下一看全是木頭,可全款已經打了過去,只能認栽,賠了好幾十萬元。“水不僅混了,還變深了。”
市場飽和、毛利下降,當餐飲設備回收不再躺著賺錢,從業者思考的方向發生了變化:把貨賣去哪?通過哪種方式把貨賣出去?怎么賣價錢更高?
“二手回收的魅力在于,別人賣不出的你能賣出,別人賣六折你能賣七折。至于如何拿到溢價,就各憑本事了。”一名回收商如是說。流量成了現階段解決倉儲庫存最好的“良藥”。行業群里,回收商們的討論焦點已經從哪里能找到貨源,轉向視頻怎么拍畫面好看、怎么表達更有爆點、哪種題材更吸睛。

在眾多回收商中,清倉哥是較早接觸互聯網的。2022年,當時的市場還未真正泛紅,他已經拿著手機,拍遍了重慶縣城大大小小的餐飲店。起初,身邊傳統回收商都很疑惑:這個年輕人為什么放著錢不賺,整天不務正業?只有清倉哥自己知道,在互聯網干二手回收,賣貨速度究竟多恐怖。
一個餐飲店,老板找店面要一個月、裝修要一個月。而回收商從進店開播、成交賣掉設備、關店鎖門,最快只要15分鐘。“快進快出的周轉率,恐怕沒有哪個行業可以輕易做到。運氣好的話,貨能當場清空,省去搬運和倉儲成本。”
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同時也消除了信息壁壘。過去,回收交易主要在線下進行,最多只能覆蓋5—10千米范圍內的生意。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他們能更快地找到目標用戶和愿意支付更高價格的群體。視頻火了之后,清倉哥最遠曾把貨賣到非洲剛果——在那里,國內1800元的二手四門冰箱,能賣出4000元起步的高價。
除了研究流量外,看研報也是這些回收商的必修課。回收商們要知道賣貨的方式,更要對行業發展有洞察,知道接下來哪些設備會好賣,哪些可能會滯銷。做餐飲設備回收后,龍哥對于各家品牌信息極為關注,特別當某個行業傳出“破萬店”的喜訊時——在回收商看來,這可能是市場飽和、應該提前離場的信號。

干設備回收的三年里,清倉哥被問到的最多一句話是:“為什么我從品牌十幾萬元買來的設備,到你這兒只能賣這么點?”“按廢品收當黃金賣”“黑心商人”……在各個回收商的賬號評論區,總會看到這樣的留言。一開始,清倉哥還會反駁幾句,到后來也懶得解釋。
“老板很難理解,自己的投入到底去哪了。”按照清倉哥的說法,加盟品牌想要賺錢,都會在加盟費里綁定機器設備,這意味著新開的加盟店不會購入二手,而雜牌餐飲市場又消化不了如此體量的設備。
賣不出去的貨,在回收商眼里就是一堆廢鐵。“市面上幾家耳熟能詳的新茶飲品牌,不加空調,整店回收價就幾千。”但賣不掉的設備,真就無用了嗎?
張健曾見過嶄新锃亮的定制灶臺,被送入廢品站后,經由工人拆解,放在液壓機下,軋成一張薄薄的鐵片。在他看來,這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僅僅是餐飲行業,回收商群體就是所有行業的兜底環節。”按照張健的說法,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留下的基建殘留、產能過剩等問題,回收商們需要用3到5年的時間做整體的消化。
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消化一直處于“水面下”:某房地產公司暴雷前夕,是張健聯合三家公司,悄摸地收拾了十幾棟樓的物資;某連鎖電器品牌一夜裁掉了整棟大樓的員工,也是清倉哥簽了保密協議,進樓把電腦搬走;甚至連城市里廢棄多年的商業廣場、游樂園,都是這幫人在默默消化里面的機器設備……
在大眾視角之外,這是回收生意的另一面。回收商們吃下被社會“淘汰”的門店和設備,消化和吸收當中大量殘渣,再把還能用的商品重新流轉到各行各業。毫無疑問,這是一條良性循環的通道。“可一旦這個中間環節出了問題呢?”“餐飲店的歸屬要么是廢品站,要么是垃圾場,設備變成9毛錢一斤的廢品,老板面臨真正意義上的血本無歸,普通人的創業成本則會越來越高。”
本文轉自《新周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