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社區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強的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組織,把社區各方面服務搞周到,把群眾自治性的事情組織好。
社區治理怎么開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各方力量如何匯聚?如何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青山區在探索基層治理有效載體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全區各級黨組織從群眾“關鍵小事”入手,結合自身特色,大膽突破,探索各種發展模式,打造各種治理平臺,提煉各種工作方法,不僅凝聚起多元共治的合力,還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
服務升級 “煩心事”變“暖心事”
“家里老人摔了一跤,想剪個頭發都下不了樓……”家住冶金街道欣城社區的嚴師傅最近心事重重,社區“小剪刀”張師傅聽聞此事,立刻拿著成套的理發工具到嚴師傅家中,為老人免費修剪了白發。
欣城社區最老的小區建于1979年。社區老人多、殘疾人多。社區“小剪刀”志愿服務隊已為社區殘疾、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上門“義剪”近8年。
“‘小剪刀’們理順了很多家庭的煩惱。”欣城社區黨委書記王丹感慨地說,多年來,“小剪刀”們在社區組團照顧獨居老人、幫扶殘疾人,溫暖的行動照亮了整個社區。
近年來,在“小剪刀”志愿服務隊的基礎上,欣城社區黨委逐步探索形成了“四員四小”特色工作法:巧用記錄民意“小本子”、匯集民智“小座談”、宣傳政策“小喇叭”、溫暖民心“小剪刀”,讓居民群眾在社區治理中攜手共進,營造人人爭當“社情民意收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政策信息宣傳員”“關心關愛服務員”四員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
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傾力辦實事解民憂,才能持續推進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走進八吉府街道建洲村,村民們剛剛種下的菜薹一片生機盎然。作為青山區為數不多依然以種植業為主的村莊,建洲村黨支部一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村黨群服務中心設有服務窗口,為村民提供高效便捷的醫保年審、政策咨詢等服務,對于老年人、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在接到申請后及時提供“上門辦”等多元化服務。
“我們以醫療、養老等與村民息息相關的領域為切入點,依托信息化線上服務手段,精準開展線下落地服務,將服務小載體搭建到群眾身邊,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村黨支部書記張勝強說。
平臺升級 “說事會”成“辦事會”
又到星期四,鋼花村街道114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十分熱鬧,居民們絡繹不絕,有的來拉家常,有的來提建議。
“我們社區有5個小區,院子散落,大家平時難得聚到一起,于是我們便打造了一個‘逢四說事會’,讓居民和共建單位每周四都來聚聚。”114社區黨委書記韓燕介紹說。
遇到問題,群眾坐下來,面對面交流,現場擺問題、議對策、解難題,社區形成“問題反映—集中回答—分頭交辦—跟蹤落實—結果反饋”流程。“說事會”變成了民情收集會。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說事”。社區工作人員、黨員中心戶、門棟組長、志愿者、下沉黨員現場研判,下沉單位認領任務,居民積極參與。“說事會”變成了現場協調會。
面對群眾疑問,社區充分發揮下沉黨員和共建單位在黨的政策、法治宣傳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將“說事會”開到居民家門口。“說事會”變成了政策宣講會。
韓燕欣喜地說:“去年至今,社區已開展48場‘說事會’,協商解決老舊小區改造、停車收費、小區綠化補植等20余個社區管理難題。”
僅1年時間,“周四去社區坐坐”已經成為很多黨員和居民的習慣,社區則通過資源下沉、共商共議、傾聽民聲,把“說事會”打造成掌握民情動態的“前哨站”,暢通民意訴求的“主窗口”,解決民生問題的“金鑰匙”。
搭建議事平臺是青山區創新治理,激發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主動性的重要內容。在社區,長廊議事會、民情懇談會、居民回音壁等載體豐富多彩,民意表達機制暢通;在鄉村,常態化組織“山邊夜話”、百姓議事、村民說事等活動,多方聯動、整合資源、群策群力,村民們參與發展的熱情空前高漲。
融合升級 “善治理”更“促發展”
白玉山街道地處青山區東部,是伴隨武鋼由百萬噸企業向現代化千萬噸企業躍升而配套建設的街道。村民進廠后成為工人、變成居民,但老人、子女繼續保留村民身份,因此轄區內村居民混居。這里有火官社區,也有火官村。村社共同服務著同一片區域甚至是同一棟樓內的不同群體。
村邊的21號公路電廠延伸路位于火官村、胡漖村及武鋼電廠三方接壤處,屬于交叉地帶的“三不管”道路。道路兩側工廠聚集,大型車輛頻繁進出,導致道路破損嚴重、坑洼不平,不僅影響企業經營,還影響居民出行。
“這是我們群眾走的路,我們來修!”火官村村委會主任喻先習振臂一呼,帶著火官社區黨委書記鄭曉雪,村居聯合召集轄區企業,邀請居民、村民代表,連開了6場座談會,商議道路修繕等問題。修路需要20萬元,喻先習又帶隊一家家走訪企業,終于湊齊了資金。
今年初,新路通車,轄區的企業、居民、村民都樂開了花。喻先習自豪地說:“不管是村民還是居民,一起謀發展、謀幸福才是正道!”
不同的社區和鄉村都有其獨特的地理、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治理方式也須因地制宜。
近年來,火官村探索黨建引領村居“五聯”融合發展模式,即:“組織聯建、理論聯學、文明聯創、環境聯管、治理聯動”。火官社區工作者有著年輕化、專業化的優勢,火官村“兩委”則在資金調度、矛盾協調以及力量凝聚方面有優勢。社區協助村管理民生服務工作,村則負責消防安全、環境衛生,分工協作,形成了“村為先鋒,社區為后勤”的融合發展局面,達成了1+1gt;2的治理效果。
鄭曉雪深有感觸地說:“‘五聯’融合發展模式,消除了基層社會治理壁壘,提升了村、居現代化治理能力水平,形成了雙向奔赴,共建美好家園的合力。”
不論什么載體,能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就是好載體;不論什么方法,能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就是好方法;不論什么模式,能讓社區和諧善治、鄉村發展振興就是好模式。青山區全域推廣青和居經驗,并不是簡單地學習照搬,全區119個社區(村)因地制宜、活學活用,精準精細回應群眾訴求,潤物無聲化解群眾矛盾,全面激活發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