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村里建了‘愛心’快遞超市,我再也不用來回跑30多公里路去鎮上拿快遞,真是太方便了。”南漳縣青龍灣村村民幸權豐高興地說。
南漳縣位于鄂西北山區,版圖面積大、鎮村路程遠、山區群眾居住分散,農產品出村難、網上購物進村難、快遞點設置難、投遞員上門服務難……為解決群眾的“快遞難題”,南漳縣以做優微服務為切口,不斷強化黨組織為民服務功能,指導村級黨組織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便利群眾、有效整合”原則,建起“愛心”快遞超市,以小超市帶來大便利。
群眾共謀,小網點解決大難題
青龍灣村距離肖堰集鎮街道有18公里,村里沒有快遞點,想要寄取快遞只能自己去集鎮,有時候班車一等就是半小時,費時費力又費錢。
取快遞難成了村民的“心病”。今年5月,該村召開了一場黨員群眾代表大會,經過村民共同商議,決定在村委會開設“愛心”快遞超市,同時統一建立“愛心”快遞超市微信群,由專人將村民的郵件從鎮上帶到快遞超市。6月份,村委會的“愛心”快遞超市正式營業,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取快遞,再也不用來回跑。
隔壁的峰山村位置更偏遠,青龍灣村開設了“愛心”快遞超市后,還把峰山村的許多村民“拉”進群聊,方便他們過來取快遞。
“我們村里留守老人多,行動不便,有時候在外打工的子女寄了東西回來,都很難拿到。現在他們只要在群里說一聲,志愿者們很快就把快遞帶回來,‘愛心’快遞超市真的傳遞了愛心。”峰山村村主任任修榮說。
近年來,南漳縣深入推進“郵快合作”模式,所有快遞包裹在到達鎮級分揀站后,由縣郵政公司統一配送到各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有效解決“快遞進村難”的基礎性問題。同時,在偏遠地區,綜合居住情況、快遞數量、便利程度等因素,按照“有管理責任人、有固定開放時間、有視頻監控系統、有包裹存放區、有安全滅火設備、有包裹領取臺賬”的標準,科學選址,建設“愛心”快遞超市,為村民提供快遞收發服務,解決山區物流服務真空區過大問題。
現在全縣172個山上村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網點、黨員中心戶等,建成“愛心”快遞超市273個,實現村組全覆蓋。每個超市免費接收各種渠道送來的包裹,為周邊群眾提供快遞領取、保管等志愿服務,激活了“一村多點”的服務網絡。
黨建賦能,打通寄遞“入戶路”
“你好,幫我找一下快遞,收件人是王能助。”這天一大早,李廟鎮堰溝村紀檢委員全兵照常駕車來到14公里外的李廟鎮快遞網點,領取村民王能助的快遞。
75歲的王能助是村里的獨居老人,子女都在廣東務工。由于患有慢性病,他的子女每個月都會往家里寄兩次治療藥物,但他家距村委會有近4公里路,取快遞十分不易。去年6月,全兵聽說此事后,主動提出幫老人送快遞上門,每月兩次,從不間斷。
為進一步打通山村寄遞“入戶路”,南漳縣結合共同締造活動,組建村組志愿者服務隊,形成郵遞員職業帶、村干部幫忙帶、志愿者順便帶的“三帶”方式,為群眾提供快遞幫帶服務。
各村還依托村民小組長、黨員中心戶、紅色屋場長、生活互助組成員等力量,推行特定人群包保送、特殊物件針對送的“兩送”服務,累計為一老一小、行動不便的群眾提供上門服務5萬余次。
該縣將“愛心”快遞超市納入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網點建設補貼范圍,對達到“六有”標準的給予0.5萬元/個的一次性獎補。同時堅持正向激勵,將帶送快遞服務納入黨員積分制管理、志愿者“時間存折”加分項,作為物資兌換、評先表優、選拔推薦等依據,進一步激發志愿者服務熱情。
截至目前,該縣村級網點已累計收發快遞104.8萬件,節約費用3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