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諸生貢入太學。授大理寺評事,以善決獄稱。敢言,多所彈劾。貴戚震懼目為冷面寒鐵京師中至以其名怖小兒輒皆奔匿。改按北京。時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閑田,監禁詳擬,往復待報,多庾死。新請從北京行部或巡按詳允就遣,以免淹滯。從之,且命畿內罪人應決者許收贖。帝知新,所奏無不允。
還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聞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馬頭,跡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驗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廣市布,視印文合者捕鞠之,盡獲諸盜。
新微服行部,忤縣令。令欲拷治之,聞廉使且至,系之獄。新從獄中詢諸囚,得令貪污狀。告獄吏曰:“我按察使也。”令驚謝罪,劾罷之。永樂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趙居任匿不以聞,新奏之。夏原吉為居任解。帝命覆視,得蠲振①如新言。嘉興賊倪弘三劫旁郡,黨數千人,累敗官軍。新督兵捕之,列木柵諸港汊。賊陸走,追躡之桃源,縶以獻。
錦衣衛指揮紀綱使千戶緝事浙江,攫賄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頃之,新赍文冊入京,遇千戶涿州,捕系州獄,脫走訴于綱,綱誣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錦衣私人,在道榜掠無完膚。既至,伏陛前抗聲曰:“陛下詔按察司行事,與都察院同。臣奉詔擒奸惡,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臨刑大呼曰:“生為直臣,死當作直鬼!”竟殺之。
他日,帝悔,問侍臣曰:“周新何許人?”對曰:“南海。”帝嘆曰:“嶺外乃有此人,枉殺之矣!”后紀綱以罪誅,事益白。
(摘編自《明史·周新傳》)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賑濟災民。
參考譯文:
周新,南海人。洪武年間,他憑借諸生的身份進入太學。后被授予大理寺評事,以善于斷案著稱。他敢于直言不諱,對許多事都進行彈劾。權貴們都很害怕,把他視為“冷面寒鐵”。京師中甚至用他的名字來嚇唬小孩,小孩常被嚇得逃跑躲藏。后來他改巡按北京。當時讓犯了徒刑與流放之罪的官吏和百姓耕種北京閑田,監禁要詳擬,往來待報,致使許多人死于獄中。周新請求改由北京官署或巡按官員進行處理,以免滯留。皇上聽從了他的建議,并命令應判決的京畿內的罪人允許贖罪。皇上了解周新,所以他所奏的無不批準。
他回朝后,立即被升為云南按察使,還沒赴任,改為浙江按察使。冤民被關押已久,一聽說周新來,都高興地說:“我們能活命了。”周新到任后果然為他們洗清了冤屈。當初,周新剛入境,見馬頭前有飛蟲在飛,追蹤它們的足跡,在灌木叢中發現一個死人,他身上掛著個小木印。周新看了木印,知道死者原來是個布商。他于是密令到處買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審問,最后把盜賊全部抓獲了。
周新曾穿便服巡行所轄地區,觸犯了一個縣令。縣令想拷打處治他,聽說按察使將到,便把他關進監獄。周新在獄中詢問各個囚犯,查到縣令貪污的情況。他告訴管監獄的官吏說:“我是按察使。”縣令震驚謝罪,周新彈劾罷免了他。永樂十年,浙江西部發大水,通政趙居任隱瞞不把情況上報,周新上奏朝廷彈劾他。夏原吉為趙居任辯解,皇上命令重新調查,使浙西得以根據周新的意見獲得賑濟。嘉興盜賊倪弘多次劫掠鄰近州縣,糾集的同伙有數千人,多次擊敗官軍。周新率兵捉拿他們,在各個港汊設置捕獵木柵。賊人從陸路逃跑,周新追到桃源抓住了他們獻給朝廷。
錦衣衛指揮紀綱派一名千戶到浙江偵緝,他索取賄賂,作威作福。周新想處治他,他逃跑了。不久,周新帶著文冊入京,在涿州遇到該千戶,周新將他抓進州監獄,他逃出來后告訴紀綱,紀綱便上奏誣陷周新有罪。皇上大怒,下令逮捕周新。押解的官員都是紀綱的心腹,在途中把周新打得體無完膚。到了京城以后,周新伏在臺階前,慷慨陳詞說:“陛下您下詔按察司執行公務,與都察院一視同仁,臣奉皇上之命捉拿奸惡的罪人,怎么反倒判我的罪?”皇上一怒之下下令殺死了他。臨刑前,周新高喊:“我活著是正直的臣,死了要做正直的鬼!”皇上竟然殺了他。
后來有一天,皇上后悔了,問身邊的侍臣道:“周新是什么地方人?”回答說:“南海。”皇上嘆息說:“嶺外竟有這樣的人,我錯殺了他!”后來紀綱因罪被誅,事情更加清楚了。
“智讀”文本
《周新傳》中描寫皇帝筆墨不多,但皇帝的形象卻塑造得全面而真實可感。這與人物描寫的多種手法是分不開的。本文的主人公周新是個性格比較單一的人物形象——善于斷案,執法嚴明,不懼權貴,公正剛強;而皇帝的形象卻是多元性的,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周新的不同態度。皇帝既有對周新非常信任的一面,“帝知新,所奏無不允”(皇上了解周新,所以他所奏的無不批),這似乎就是君臣相得的其樂融融之狀;但所謂伴君如伴虎,君王喜怒無常,隨時有殺身之禍。當周新嚴明執法觸怒權貴時,皇帝卻聽信奸臣誣奏,逮捕了周新;而當周新正當申訴后,皇上更加憤怒,竟然下命令殺了周新。但皇上后來表現是“他日,帝悔”“枉殺之矣!”,這份后悔及自我反思又說明皇帝并非是昏君,而是一時被奸臣的誣陷與周新的“沖撞”(其實是正當申訴)迷失了理性而已。
通過皇帝對周新的完全信任與“枉殺之”的對比,關于皇帝的描寫雖著墨不多,卻把一個因缺失理性辨析判斷而悔恨的君王形象勾勒得精到鮮明。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塑造人物的功力可以起到言簡意豐的效果。
閱讀技巧
人物傳記寫作基本規范:
一試身手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貴戚A震懼B目為C冷面寒鐵D京師中E至以其名F怖小兒G輒皆奔匿。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洪武中以諸生貢入太學”與《過秦論》“以致天下之士”的“以”意思相同。
B.“至果雪之”與《陳情表》“臣之進退”的“之”用法不相同。
C.市,買,與《阿房宮賦》中的“多于市人之言語”的“市”字意思不同。
D.益,更加,與《諫逐客書》“損民以益仇”的“益”意思不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新鐵面無私,耿直敢言。他對許多事都進行彈劾,貴戚們很怕他,視他為“冷面寒鐵”。京師中甚至用他的名字來嚇唬小孩,小孩常被嚇得奔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務,愛護百姓。他巡按北京時,發現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時間太長而死于獄中,于是請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員進行處理,以免滯留。
C.周新觀察細致,善于斷案。他發現一個身上掛著個小木印的死者。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個布商,于是密令到處買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審問,最后把盜賊全部抓獲了。
D.周新執法嚴明,不懼權責。一個到浙江辦事的千戶收受賄賂,作威作福,周新要懲治他,他卻溜走了。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這個千戶就把他逮捕歸案。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從之,且命畿內罪人應決者許收贖。帝知新,所奏無不允。
解析:注意關鍵字“從、知”的翻譯,注意定語后置句的翻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嘉興賊倪三劫旁郡,黨數千人,累敗官軍。
解析:注意關鍵字“劫、黨、累”的翻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帝嘆曰:“嶺外乃有此人,枉殺之矣!”請簡要概括周新被枉殺的原因。
解析:周新被枉殺的原因可以從皇帝、紀綱、周新三個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本期讀4版)
讀寫聯通·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幾年,隨著數字媒體的蓬勃發展,人們充斥在無盡的信息海洋中。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既可享受從互聯網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便捷,也可在各個開放的平臺實現自我表達的自由。互聯網可將最微弱的聲音放大,也會故意顛倒是非黑白引發輿論關注。回顧近年網絡熱點,多次輿情反轉為網友留下深刻記憶。在一系列反轉新聞中,當事人不同程度遭受網絡暴力,輿論場也在眾聲喧嘩后跌碎一地眼鏡。如何正確利用網絡曝光,面對網絡信息如何去偽存真,如何應對“社會性死亡”……此起彼伏的反轉事件,正在向人們尋求新的答案。
對此你有什么想法,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這道作文題重點考查學生的科學理性思維,并檢驗學生的社會關注、社會參與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眾多熱點事件出現反轉,消耗的不只是公眾情緒,更警醒了網絡環境中的每位個體。它提示我們在瀏覽網絡信息時,不要急于站隊,當輿情“反轉”成為常態,我們必須學會“讓子彈飛一會兒”,多了解不同角度的事實,更貼近真相本身,再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要珍惜網絡發聲渠道,網絡曝光不應該因為便捷而變得輕易,謹言慎行的網絡才能成為發聲者維權和圍觀者守護公平正義的工具。當然,作為輿情發酵反轉場所的網絡平臺,有必要完善平臺審核和信息真實性標示機制,抵制造謠傳謠信謠,打擊惡意誤導輿論者,踐行社會責任。媒體更要以身作則,在流量中堅守新聞的客觀真實,推動形成營造健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的社會合力。
學生要善于從多角度分析探究原因及解決方法,不僅審題、立意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論證展開的過程亦要適當運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例如一分為二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當代青年學子崇尚真知、尊重事實和證據的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學生行文過程更要契合作文材料的主旨,若能結合正反兩方面來辯證思考則為上佳之選。
【參考立意】
1.理性使用網絡,讓網絡屬于正義;
2.做理性網民,莫讓網絡網住靈魂;
3.傳播真相,傳遞溫馨,拒做網絡看客;
4.上網須謹慎,發聲應理性。
讀寫聯通·范文
理性使用網絡,讓網絡屬于正義
浙江省東陽市外國語學校高三(9)班 厲永鋼
近年來,數字媒體成為一股清流沖刷著人們的主見與認知,但帶給人們便利化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輿論事件。此時,理性使用網絡,把網絡打造成傳遞正能量的平臺就顯得迫在眉睫。
互聯網的本質是方便人們交流,但網絡上的一切總讓人感到亦真亦幻,一些平臺的“匿名制”讓每個人都有在背后傳播信息的權利。本是人們傳播真情的平臺,卻演變成一語中傷他人的法外之地。究其原因,正是因為網絡使用者沒有秉持正確的價值觀,沒有理性地使用網絡。
不同角度,多維瀏覽,構筑全面認知,這是網絡使用者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抖音“新聞姐”鄒雯總是耐心研讀新聞,只有在腦海中形成了多角度的具象認識后,才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公布于眾,她也多次受到《人民日報》的點名與贊揚。有人曾說:“人之所以言之鑿鑿,是因為知道的太少。”如對事實只是囫圇吞棗,主觀臆斷,就不難想象網絡上如此多的輿論和反轉的源頭所在了。
但只停留在認知層面還遠遠不夠,擁有主見,作出理性的判斷,才是網絡使用者所應該具備的。謹言慎行,充分思考,作出理性判斷,才能在網絡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小強熱線》與《1818黃金眼》都是新聞界獨一檔的節目,他們都是在記者作出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進行采訪,進而進行網絡傳播,在收獲了流量的同時也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但在網絡生活中,因缺乏理性而造成的嚴重后果不在少數,“藝考分數線”的誤讀,導致人們對藝考生的輕視;粉發女孩兒鄭靈華被狂加聳人聽聞的“罪名”,元氣滿滿的她在與抑郁癥抗爭半年多后,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只有當正義之聲壓倒邪言惡語,受害者才能感受到溫暖的支持,從而有堅強面對的可能。
與此同時,網絡平臺也應設定明確的界限,決不能淪為非法盈利的平臺,政府必須對越界使用網絡的行為嚴懲不貸,牢牢堅守法律底線。網絡平臺是基礎,理性使用網絡是關鍵,政府嚴厲打擊是保障,只有真正明確平臺、個人、政府三者的關系,才能還網絡一片清朗空間,讓網絡屬于正義。
“我是一盆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楊絳曾這樣說。作為當代有素質的青年更應引領網絡趨勢,理性使用網絡,還網絡以最初的模樣,讓網絡屬于正義。
【點評】
“如何使用網絡?”這是當下社會一個引發眾人關注的話題。本文緊扣關鍵詞“理性”闡述,其觀點與論證語言等也都非常理性,幾乎是“理性”這一主張的現身說法。本文思路清晰,論證嚴密,內容翔實,在遞進式的結構中蘊含正反對比,使文章的論證思路不斷向縱深處邁進。樸實的語言中讓人深深地感受到情真意切,如“只有當正義之聲壓倒邪言惡語,受害者才能感受到溫暖的支持,從而有堅強面對的可能”,讓人讀后被作者的情懷深深打動,是篇富有感染力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