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安,靜也。從女在宀下。”許慎解釋的大致意思為:“安”,就是靜居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女”靜居在“宀”下(屋內)的構字理據會合成意,從“女”,像兩手交叉斂衽跪坐之形,泛指女性,從“宀”,意謂房屋居室,以示居家之意。因此,“安”字的構字理據和造字本義就是“靜居”的意思。又《康熙字典》:“安,又與焉同。”造字本義:動詞,男子建房娶親成家,內心踏實過日子。《爾雅·釋詁下》說:“安,定也。”古人稱娶親成家、專心度日為“安”;稱生活富足、內心愉快安定為“寧”(繁體字為“寧”),“安”是“寧”的基礎,“寧”是“安”的高級境界。
后來,“安”由“靜居、安居、安處、安寧”的造字本義派生如下諸方面的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①安穩、穩定,穩固、妥當,形容詞,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老子·六十四章》、“世書俗說,多所不安,幽處獨居,考論實虛”(王充《論衡·自紀篇》)。
②平靜、安定,形容詞,如“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荀子·議兵》)。
③安全、安心,形容詞,如“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敵棄炮倉皇遁,謝莊遂安”(《馮婉貞》)、“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系辭下》)、“百姓安土,歲數豐穰”(《漢書·食貨志》)、“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三國志·魏書·司馬朗傳》)。
④安適、安逸,形容詞,如“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蘇洵《六國論》)。
⑤安放、安置,動詞,如“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羅貫中《三國演義·失街亭》)、“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杜甫《絕句四首(之二)》、“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諸葛亮《與兄瑾言趙云燒赤崖閣道書》)。
⑥安撫、撫慰,動詞,如“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司馬光《赤壁之戰》)、“能安民則惠”(《書經·大禹謨》)。
⑦奉養、養生,動詞,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第二十六》)。
⑧止息、停止、使……安,動詞,如“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賈愿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戰國策·秦策五》)。
⑨安于、習慣于,動詞,如“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舟車之始見也,三世然后安之”(《呂氏春秋·樂成》)。
⑩表示留客、收留、容納,動詞,如“主人曰:‘請安于賓。’”(《儀禮·鄉飲酒禮》)、“君曰:‘以我安卿大夫。’皆對曰:‘諾,敢不安。’”(《儀禮·燕禮》)。
?徐緩、從容,形容詞,如“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史記·淮陰侯列傳》)。
“安”由“靜居、安居、安處”的造字本義產生如下轉折義和假借義。
①哪里、怎么,疑問副詞,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爾安敢輕吾射”(歐陽修《賣油翁》)。
②哪里、哪兒,疑問代詞,如“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王曰:‘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③誰、什么人、什么,代詞,如“吾欲為難,安始而可”、“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禮記·檀弓上》)。
④乃、于是,連詞,如“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老子·三十五章》)、“因久坐,安從容談三國之相怨”(《戰國策·魏策一》)。
(供稿 文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