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壤是地球表面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水分和養分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因此,了解土壤水理特性是農業和環境科學等領域的重要課題。目前,關于黏土的水理特性的研究較少。該研究采用室內模擬試驗,對土壤進行反復凍融試驗,分別測定凍融黏土在不同初始含水量、干密度和凍融循環次數下的容水度、持水度以及給水度。結果表明,當土樣干密度相同、土樣初始含水率較低時,容水度和持水度較高;土樣初始含水率上升,土樣容水度和持水度較小,但給水度幾乎沒有發生改變。當初始含水量相同、干密度較大時,土樣容水度較小、持水度較高并且給水度較低;當干密度減小時,土樣的容水度增大、持水度減少并且給水度升高。經歷凍融循環后,土樣容水度、持水度和給水度減少。當凍融循環次數增加到3次后,容水度、持水度和給水度有所上升,但當土樣在經歷7次凍融循環后,土顆粒結構和孔隙數量趨于穩定。
關鍵詞:黏土;初始含水量;水理特性;凍融循環次數;凍融條件
中圖分類號:S157"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4)32-0063-04
Abstract: Soi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water and nutrients are crucial to the growth of crop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fields such as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In this study, indoor simulation tests were used to conduct repeated freeze-thaw tests on soil to measure the water capacity, water holdup and water yield of freeze-thaw clay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water content, dry density and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dry density of the soil samples is the same and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oil samples is low, the water capacity and water holdup are higher;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soil samples increases, and the water capacity and water holdup of the soil samples are small, but the water supply is almost unchanged. When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is the same and the dry density is large,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sample is small,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s high, and the water yield is low; when the dry density is reduced,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sample increases,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is reduced and the water yield is increased. After undergoing freeze-thaw cycles, the water capacity, water holdup and water supply of the soil samples decreased. When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d to 3, the water capacity, water holdup and water yield increased, but when the soil sample experienced 7 freeze-thaw cycles, the soil particle structure and pore number tended to be stable.
Keywords: clay; initial water content; wate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freeze-thaw conditions
黑土具有高肥力、高產出、高可塑性等優點[1],在全世界范圍內屬于稀缺資源[2]。東北黑土區對我國的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占18.9%[3]。我國黑土主要分布在中高緯度地區[4],土壤的凍融侵蝕影響較嚴重[5]。由于長期缺乏系統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我國黑土面積急劇減少[6],已經威脅到東三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7-8]。開展關于黑土層流逝的研究,對于理解黑土退化原因,科學合理地制定黑土資源保護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有研究表明,凍融過程就是土壤中的水不斷變相[9],土體凍脹和融沉現象交替頻發,改變了土壤理化性質及土壤水分運動規律,影響土壤侵蝕過程。我國的黑土侵蝕研究主要集中在融雪侵蝕監測[10-12]、融雪侵蝕影響因素[13-14],而基于土壤的水理特性的黑土融雪侵蝕研究較少。因此本試驗基于人造冰凍、融解環境,展開系列室內模擬試驗。分析在春季凍融期融雪期間土壤的水理特性,以期深入解析凍融侵蝕的過程,為黑土的科學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44°04′~46°40′N,125°42′~130°10′E)位于我國東北地區[15],處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505.4 mm,1月份均溫-19 ℃,7月份均溫23 ℃,年均溫2.3~4.4 ℃,年溫差45 ℃左右[16],屬于松花江水系[17]。因緯度較高,一年中春秋季節較短,夏冬季節較長,有近半年時間平均氣溫在0 ℃以下,雪期長達5~8個月[12],故研究區早春季節土壤溶蝕、凍融現象明顯。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材料
室內模擬試驗于2023年9月—11月在黑龍江大學水利電力學院實驗室進行。試驗設備包括土樣制備設備、冷凍儀器、測量儀器。土樣制備設備主要包括高頻振篩機、土壤烘干箱、冷凍儀。該冷凍設備最低溫可達到-40 ℃,精確度為±0.1 ℃。土樣測量儀器主要包括鋁盒、量筒、高密濾布、木錘和電子天平等。
1.2.2" 土壤樣本的選取
本試驗以凍融狀態下黏土為研究對象,選取黑龍江大學呼蘭校區(126°11′~127°19′E,45°49′~46°25′N)[18]粒徑較小的土壤,取深0~20 cm的土壤樣本,在采集完黑土后剔除殘留雜質,將較大土塊粉碎成小土塊[3]。
1.2.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單因素試驗,選取含水率、干密度、凍融循環次數為試驗因素,分別研究三因素對土樣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的影響規律,試驗方案見表1。
1.3" 試驗步驟
1.3.1" 取出土壤初步特性測定
為防止試驗土樣中殘留的水分對試驗產生誤差,將篩分后的土樣置于烘箱內烘干10 h,烘干溫度為110 ℃,取出土樣稱重后繼續烘干2 h,取出稱其重量,直至取出后的試驗土樣重量不發生變化為止,然后將經過高溫烘干后土樣置于干燥器內冷卻到室溫,稱取鋁盒與土樣質量為干土質量。根據上述試驗記錄數據計算天然土樣的含水率,其公式為
式中:W為土樣的天然含水率,m0為天然土樣質量,md為干土質量。
通過密度測定,試驗黏土的天然干密度為1.44 g/m3。通過環刀法測定土樣的天然密度,公式如下
式中:ρ為土樣天然密度,ρd為土樣的干密度,m0為天然土樣質量,V為環刀容量,W為土樣的天然含水率。
1.3.2" 土壤的進一步處理
1)土樣制備:將從試驗區采集的土樣用高頻振篩機進行篩分,篩分后的土樣烘干至恒重。冷卻后,根據試驗方案設置土壤含水率分別為5%、8%、10%、12%、15%、18%、20%進行土壤配水操作,并將配置后的土壤裝入試驗桶內,封存24 h,保證土壤內水分充分轉移。
2)土樣凍融:將配置土樣根據試驗方案設置含水率和干密度裝入容積為200 mL鋁盒,用木錘對土樣進行壓實處理以及防止試驗過程土樣灑落。根據試驗方案設計每種試驗土樣進行3次平行試驗,以便減小試驗誤差。將裝有土樣的鋁盒放入凍結溫度為-20 ℃的冰柜中,凍結24 h,冷凍后置于溫度為+20 ℃的實驗室內,融化12 h,此時土樣凍融循環結束,繼續進行后續參數測定試驗。
3)土樣飽和試驗:將經過凍融試驗的裝有土樣的鋁盒置于操作臺面,開始進行飽和試驗。試驗過程中使用蒸餾水進行飽和試驗,將量筒內的蒸餾水緩慢注入裝有土樣的鋁盒中,在注入水分前應記錄量筒內液體容積。隨著液體的注入,鋁盒中的土樣開始濕潤,當土樣表層出現液體時土樣已經達到飽和,此時停止倒入蒸餾水并記錄此時量筒內所剩蒸餾水的體積,按照公式(4)計算土樣容水度。
4)土樣釋水試驗:將飽和后的土樣從鋁盒中取出,放置于量筒上部,由于土樣底部有高密濾布進行包裹因此防止土樣灑落。此時飽和土樣中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開始緩慢釋水,釋放水分注入到量筒內,當量筒內液體不在發生變化時,停止試驗并記錄此時量筒內蒸餾水的體積,按照公式(5)和公式(6)計算土樣持水度和給水度。
本次試驗數據測定土樣凍融后的容水度、持水度和給水度,通過測定的試驗數據分析凍融后土樣的水理性質。根據容水度定義即試驗土樣完全飽水時所容納的最大水體積與土體體積的比值,其計算公式如式(4)所示。
式中:n為土樣容水度,Vn為飽和土樣水體積,V為試驗土樣體積。
根據持水度定義即試驗土樣完全飽水后在重力作用下所持水量與土體體積的比值,其計算公式如式(5)所示。
式中:r為土樣持水度,Vr為土樣持水體積。
根據給水度定義即飽和試驗土樣在重力作用下所釋放水分體積與土體體積的比值,其計算公式如式(6)所示。
式中:μ為土樣給水度,Vμ為土樣給水體積。
1.4" 試驗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軟件和Hiplot可視化平臺對數據進行處理,對不同變量(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凍融循環次數)對土壤特性的影響進行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初始含水率對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
為研究初始含水率對凍融狀態下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規律,選取黏土樣干密度為1.44 g/cm3,通過測量得到如圖1所示結果,分別控制初始含水率為5%、8%、10%、12%、15%、18%和20%,并測定不同含水率情況下,黏土的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
從圖1可以發現,當土樣干密度均相同時,當土樣初始含水率為5%時,由于土樣處于干燥狀態,所以飽和過程吸水量較多,容水度、持水度較高;當土樣初始含水率上升為20%時,土樣內含水量越來越多,此時土樣內部仍含有較高水分,因此在飽和過程中吸收水分較少,土樣容水度、持水度較小,整體給水度幾乎沒有發生改變。
2.2" 不同干密度對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
為研究干密度對凍融狀態下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規律,選取土壤含水率為10%,測定干密度為1.34、1.39、1.44、1.49、1.54、1.59 g/cm3時的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在干密度較大時,土樣容水度較小、持水度較高、給水度較低,隨著干密度的減小,土樣的容水度增大、持水度減少、給水度升高。這是由于隨著干密度的增大,土體顆粒間孔隙被壓縮,因此土樣容水度、給水度隨干密度的增大而減小,而持水度隨著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3" 不同凍融循環次數對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
為研究凍融循環次數對凍融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控制試樣相同初始含水率和干密度,對土樣進行凍融循環試驗,分析凍融循環次數對黏土水理特性的影響規律,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黏土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在經歷3次凍融循環后呈現減小變化,主要是因為黏土土顆粒粒徑較小,在經歷凍融循環后,土顆粒形成的孔隙內被細顆粒填充,從而導致土樣在飽和過程中吸收水分很少,土樣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減少。在凍融循環次數增加的過程中,土體結構松散然后土顆粒間孔隙數量增加,容水性增強,容水度增加。土樣在經歷7次凍融循環后,土顆粒結構趨于穩定,土顆粒間孔隙數量增加數量基本不變,因此土樣水理特性也趨于穩定。
3" 結論
本次研究,以哈爾濱地區凍融黏土為研究對象,通過控制變量法,對不同條件下土壤的容水度、給水度、持水度進行定量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在凍融條件下,黏土的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都會隨著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減小。
2)黏土容水度和給水度隨著干密度增大而減小,但是持水度隨干密度增加而增大。
3)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黏土的容水度、持水度、給水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剛開始經歷凍融循環時,土體孔隙率較小,當凍融次數達到3次以后,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土體結構變得松散,孔隙率上升,當凍融次數達到7次以后,孔隙率變化不大,其容水度、持水度和給水度變化不大。
綜上所述,較低的干密度會導致較高的水分保持能力,而多次凍融循環會導致水分保持能力下降,造成土壤退化。這些研究結果對于管理和預測黏土在凍結和融化條件下的行為至關重要,為保護東北地區黑土資源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立彬.從國土資源管理角度加強對黑土資源保護的措施[J].吉林農業,2018(23):61.
[2] 楊昊軒.基于不同時相信息的典型黑土區土壤類型空間識別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0.
[3] 王倫,鄭粉莉,師宏強,等.壤中流和土壤解凍深度對黑土坡面
融雪侵蝕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12):4177-4185.
[4] 王子龍,滕懷淏,姜秋香,等.積雪變化對東北農田黑土鹽基離子及有效硅鋁含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24,38(2):147-156,164.
[5] 劉雅俊.干濕交替和凍融循環對黑土團聚體周轉和有機碳的影響[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3.
[6] 侯永華.典型白漿土區耕地質量評價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3.
[7] 張光輝,楊揚,劉瑛娜,等.東北黑土區土壤侵蝕研究進展與展望[J].水土保持學報,2022,36(2):1-12.
[8] 趙婭君.典型黑土區坡面復合侵蝕過程與機理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
[9] 宋文宇.凍土凍融過程水熱遷移特性的數值模擬及實驗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
[10] 桑琦明,鄭粉莉,王一菲,等.東北黑土區凍融、風力、水力交互作用對坡面侵蝕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21,35(2):87-95.
[11] 華文杏,范昊明,許秀泉,等.東北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蝕觀測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7,31(2):92-96,110.
[12] 焦劍,謝云,林燕,等.東北地區融雪期徑流及產沙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2):333-344.
[13] 武亞冰,方海燕,張威,等.東北黑土區融雪徑流對流域產沙的貢獻及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86-93.
[14] 桑琦明.典型厚層黑土區凍融-風力-水力疊加驅動的坡面侵蝕過程及其機理[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
[15] 叢丹.哈爾濱城市森林景觀季節變化對地表溫度影響的定量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3.
[16] 秦冬暉.哈爾濱市耕地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2.
[17] 張馨元.哈爾濱市耕地多功能時空演變特征分析[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23.
[18] 楊丹.呼蘭縣土壤重金屬元素鎘·鉻的空間變異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6):7134-7135,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