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誤區
同學們寫作文,大都平鋪直敘,如白開水,淡而無味。所述故事中,沒有設置懸念,沒有意外的沖突,也沒有前后的對比,更沒有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故事結局也沒有發生突轉,只是按照故事本身鋪展開來,如記流水賬一般,又如走進一條筆直的小巷,一眼就可以望到頭。從故事的開端就能看到故事的結果,讀來自然索然無味。
文題亮相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們與鄰居的交往中,總有一些事讓人感動且難以忘懷。如,與鄰居家的小伙伴一起游戲,充滿童真童趣;與鄰居一家聚餐,讓人感到溫馨;與鄰居一起爬山,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鄰里之間有困難,互幫互助的行為讓人感到溫暖。
閱讀上面的文字,請以“鄰里之間”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個人信息。
失誤作文
借 鹽
傍晚,太陽緩緩落下,天空綻放出了不一樣的霞光,好似一幅壯烈的油畫。①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口中鍋巴的椒鹽味兒,仿佛把我帶回到胖叔向我們家借鹽的那一天。
隨著“砰砰”兩聲門響,我本能地起身,剛要去開門,卻又收住腳步,用余光瞟了一眼時鐘,發現已是晚上八點了。會是誰?通常不會有人在這個時間段敲門,難道是送快遞的?可也沒人買東西呀?我帶著幾分恐懼、幾分疑惑打開了門,卻發現站在門外的是鄰居胖叔。
“叔叔,怎么了?”我一邊問一邊急忙向媽媽打手勢。“沒事兒,就是我剛才炒菜時,突然發現家里沒鹽了,便想著找你們家借一點兒。”胖叔手上拿著勺,身上系著圍裙,頭上頂著大片大片的汗珠,②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
“沒事兒,我家鹽多的是,你要多少,我來給你裝。”媽媽大方地一攤手,走進廚房。“不用太多,一點點就夠。”胖叔急忙向媽媽喊道。媽媽則拿著一個很大的保鮮袋,大勺大勺地往里面裝鹽,“快去看看你媽,別讓她裝那么多,夠一頓飯就行。”胖叔急忙把我往廚房里面推。
不一會兒,媽媽便提著半口袋鹽從廚房里出來了。胖叔急忙攔住她道:“一勺就夠了,你裝這么多,我一周也吃不完……”可最終,胖叔沒能抵過媽媽的熱情,收下了那半袋子鹽。③
關上門,我疑惑地問媽媽:“為什么一定要給胖叔裝那么多鹽呢?他明明只需要一勺呀。”媽媽摸了摸我的頭,說:“胖叔平時工作忙,肯定沒時間出去買鹽。”
一周后,我和媽媽早已忘記了胖叔向我們借鹽這碼事。可在周六的晚上,又傳來了那輕脆的敲門聲,門外站著的,依然是胖叔,不過他手里提著的,卻是兩串如寶石般的紫葡萄。④
我望向窗外,燦爛的星光灑滿天空,此時我才發現:我們借出的不是鹽,而是一片真情。⑤
①開頭的環境描寫交代了放學的時間——黃昏,此處的比喻看上去語言生動,但仔細推敲,會發現“壯烈”一詞使用不妥,與主題相悖,也與全文的感情基調不符,讀后令人費解。
②此處的觀察不夠細致,“汗珠”不能頂在頭上,詞語運用不準確。
③小作者對借鹽的過程只側重了語言描寫,且人物對話較為單一,裝鹽的過程過于簡單。若能添加一些意外之事,想必作文會呈現不一樣的表達效果。
④胖叔的再次出現與第二段相照應,借鹽與還鹽似乎合情合理,但小作者并沒有寫還鹽的情節,而是寫胖叔送來了葡萄,與前面的情節關聯不大。結局也沒有任何突轉,無法吸引讀者的注意。
⑤結尾雖點明中心,但大而無當,“真情”的范圍其實很廣,可小作者關于鄰里之間互助和諧的中心思想并沒有予以體現。
病情分析
1.對習作中的故事敘述得過于簡單,描寫也非常平實;對事件脈絡的呈現過于程式化,缺少波瀾。
2.習作從小作者的視角出發,觀察了媽媽與胖叔之間借鹽的過程,卻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語言描寫缺乏個性,再加上沒有人物動作、神態、心理等相關細節描寫,導致敘事缺乏真情實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
3.習作首段和尾段的環境描寫與敘事無較強關聯,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特點或深化中心的作用,給讀者飄忽之感。
化蝶之作
借 鹽
◎劉鵬宇
傍晚,天空如一塊深藍色的幕布,樹葉隨風搖晃,發出“沙沙”的聲響。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風拂過我的臉頰,帶來了路旁小攤炸鍋巴的椒鹽味兒。那香味兒,讓我不禁想起了鄰居李叔向我們家借鹽的事。(開篇扣題,引出下文。)
那晚,我正在看電視,忽然聽到門外一陣腳步聲,由遠及近,最后停在了門口。我本能地起身,以為是外賣到了。剛要去開門,我卻收住了腳步,瞟了一眼時鐘。“咦,外賣員送餐那么快的嗎?”我忙興奮地打開門。
然而,門外卻是焦急踱步的鄰居李叔。李叔手上拿著小瓷勺,身上系著圍裙開口道:“我正要向你家借鹽呢。”我轉身告訴媽媽,她顧不上鍋里正熬著的大骨頭,說:“快去拿袋子。”待我取來袋子,只見媽媽拿起勺子,一大勺一大勺地往袋子里面裝鹽。一粒粒鹽晶瑩剔透,像小精靈一般,以各種姿勢“飛”進了袋中。(這里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鹽粒在媽媽手里活潑的姿態)此時,我發現櫥柜里擺著兩三袋未拆封的鹽,便與媽媽說了一聲,直接拿了一包遞給李叔。他連聲道謝,轉身離開。
此時,我想起爸爸曾經說過,在他小時候,那個物資嚴重匱乏的時代,鹽是很貴重的。有一次,他去鄰居家借鹽,吞吞吐吐說了大半天才表明自己的來意,隔壁鄰居嬸子的臉上掛滿糾結,猶豫了好一會兒,才抓了一點點鹽給爸爸。爸爸說:“那鹽少得很呀,都可以數出有幾粒,但在當時,能答應借鹽已經很了不得了。”爸爸說,那位鄰居阿姨慈祥的面容至今仍時時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插敘了爸爸向鄰居借鹽的往事,表明了當時物資匱乏,但鄰居之間依舊相互幫助的美好品德。)
約摸一周后,我和媽媽早已忘記了李叔借鹽的事。此時,門外又響起了輕脆的敲門聲,打開門,發現李叔在門外站著,笑著說:“沒打擾你們吧,這袋鹽還給你們。”我趕忙說:“李叔,你這么客氣干什么,我之前忘記帶鑰匙,還不是在你家吃了飯。你當時什么好菜都往我這邊擺,擔心我喝不慣你們的濃湯,還幫我榨了果汁呢。(插敘小作者在鄰居家吃飯的細節,表明了他對其的熱心幫助)就一點點鹽,不用還了!”在我和媽媽的再三阻攔下,李叔才把鹽拿了回去。
此時,我望向窗外,靜謐的夜空中掛著一彎金黃的月牙,月牙四周氤氳著淡黃色的霧,影影綽綽。鄰里間互相幫助的縷縷溫情在人間蕩漾著,讓這個夜晚顯得格外美好。(卒章顯志,收束全文。)
【廣東深圳市科學高中五和學校】
升格點評
升格文值得同學們借鑒的地方如下:
1.開頭緊扣題目,為下文的敘述營造了氛圍,結尾美好的月夜景色則襯托了人物的心靈美。
2.文中插入了兩件往事,增加了細節描寫,使線條式的敘述變得立體化,也給故事增添了些許波瀾。
3.升格文以小作者的視角來敘述媽媽與鄰居李叔之間借鹽的故事,增加了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等細節描寫,使敘事富有真情實感,讀來易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