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必須推動產業創新。
關鍵詞: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在深入分析我國新的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歷程以及各國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判斷。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取得國際競爭優勢,擺脫國內發展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這場變革不僅重塑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也對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提出了嚴峻挑戰。要適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就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國內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種傳統發展方式主要依賴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不僅越來越難以持續,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可以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可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能力。
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科學闡釋了新發展階段生產力演進的特征和規律,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縱觀人類發展史,科技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正在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的生產力??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包括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茖W創新表現為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的創新,技術創新表現為技術發明、機器改良等活動,兩者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只有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才能加快實現科技自力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動能。
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重復、低效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需要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創新體系結構,大力推進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基礎研究牽引技術應用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形成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動能。需要打破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創新潛能,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為社會創新提供穩定的環境和公平的競爭機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需要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培養具有高知識素養、強創新精神、高實踐能力、寬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和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推動產業創新
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把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到生產力各要素,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是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傳統產業是我國工業化道路中的階段性成就,是延伸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根基,也是不同地區實現產品交換的基礎。因而對傳統產業不可簡單擯棄,經過有效的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力量。因此,在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對于傳統產業應以改造升級為主,結合地區實際發展狀況推動其轉型升級,使之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可以由傳統產業蛻變而出,也常因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而催生。新時期國家重點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都是以創新技術為支撐,以產學研聯動為優勢,以高效發展的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在國際國內市場較強的盈利能力為標志,是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能夠發揮引領新型工業化的先導性作用。
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未來產業還不具備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和有效的盈利能力,但瞄準的是前沿技術產業化,比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前沿科技等,這些產業未來一旦全面成熟,將引起現代工業體系與要素組合方式的全面革新,塑造我國長時間內的發展優勢,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以未來產業為重要載體,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革命性突破必然引發經濟社會發展狀態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