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職能。地方高校應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整合科研資源,主動對接地方產業需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搭建合作平臺,開展應用型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融為一體,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地方高校要改變觀念,提高科研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逐步健全教師評價體制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使得科研成果能夠更加切實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校;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地方高校承載著地方科技進步、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和動力源,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是解決地方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生力軍,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支撐和引領作用。[1]科研服務地方是高校服務的重要內容,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服務是一所高校辦學成功的重要標志。[2]地方高校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提升師資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從而給發展帶來更廣闊的前景和機遇。
一、地方高校科研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地方高校占全國高校總數的90%以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地方人才、科技、社會以及經濟發展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承擔著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撐的重要責任。[3]地方高校辦學依托地方,地方高校所擁有的資源又為地方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在校企科技產業平臺搭建、產學研合作等社會服務中發揮著多方面、多層次的重要作用。[4]高校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同頻共振的,是一種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系統,只有實現地方高校和地區經濟社會協調有效發展,才能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和高校發展的雙贏。[5]
二、地方高校科研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地方高校身處地方,與地方行業、企業距離較近,能夠隨時與當地行業、企業進行有效積極的溝通對接,有著明顯的區位、交通成本優勢。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來自省內及本地區,畢業后大多數會選擇在本地或省內就業,這些畢業后的學生在當地成長發展或自主創業后,必然會為母校開展社會服務、實踐活動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供天然優勢,并且能夠帶動學校學生就業,形成良性循環。
地方高校雖然有其特有優勢,但也面臨不少制約因素和短板:
(一)科研人才相對匱乏。由于身處地方,遠離中心城市,引才的硬軟件都不具備優勢,競爭力無法與大城市相提并論,加上經濟基礎相對都比較薄弱,政策性、配套性的支持計劃落實尚不到位,提供不了更高的待遇和更多的經費,提供不了更多資金用以解決人才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問題,造成外地人才引不進、本地人才留不住,不利于人才引進及積蓄。而現有人才資源中從事科研活動的教師有限,難以形成優勢合理的科研人才隊伍,科技人才資源有待進一步優化配置。
(二)科技成果轉化不順。地方高校科研人員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主要目的是為了評職稱,完成科研任務,去企業調研較少,對市場的需求不了解,沒有考慮到市場的實際狀況,沒有真正關注該科技成果是否能夠轉化,導致很多科研成果還停留在論文層面,能與產業對接并快速產業化的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產學研合作中缺乏學校與企業的有效聯合機制,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企業、高校之間信息流通不暢,科技成果資源信息無法實現有效共享,加上要跟外界打交道,教師經驗、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愿跟外界接觸的心理,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不強,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在激勵科研人員服務地方的機制中,科學合理設置考核指標和激勵措施,影響著激勵政策實施成效。目前,地方高校一般都是在一些文件或各項管理規定中羅列一些激勵科研服務地方的條款,專門出臺文件或政策措施來支持和鼓勵高校教師服務地方的不多,也較少有針對科研成果轉化或為企業解決關鍵技術的獎勵。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平衡教師下企業、增強服務主動性和教師工作量減免、交通補貼等方面存在矛盾,也缺乏對應的支持政策。
三、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人才引領,力度上要突破。人才資源是高校發展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決定著高校的發展質量和速度,是高校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地方學校要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通過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力度,創新高層次人才服務機制,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要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青年骨干教師有機會承擔高質量的科研課題,促使有戰略眼光、德才兼備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要注重科研團隊建設,努力擴大和提高整體的科研規模和科研水平。近年來,江西工程學院注重人才的引育,為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江西工程學院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學校通過優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完善福利待遇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優秀人才前來應聘。
(二)著眼地方實際,突出科研特色。地方高校又是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地方政府對地方高校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在人才引進、辦學條件、科研立項方面亦給予了不少支持。因此,地方高校應進行學科專業的設置和調整,大力發展與地方支柱性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積極開展地方產業亟需和極具地方特色的科學研究。江西工程學院圍繞地方發展實際注重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不斷加強基礎研究,著力強化應用研究。學校通過實施一批原創性科學研究的項目,努力取得原始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這些成果通過落地轉化,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三)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地方高校要創新觀念,結合地域及學校科研領域等各方面的優勢,完善現代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創新推動自主創新。通過完善科研多元評價體系,探索建立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等效激勵機制,改革管理模式,實現管理手段與方法創新。為了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江西工程學院也建立了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包括教學評估和獎勵、科研成果獎勵、職稱晉升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定期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對表現優秀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同時,鼓勵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對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和榮譽。此外,學校還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晉升空間和發展機會,以及培訓和交流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四、結語
地方高校應結合學校科研的實際情況,立足現有資源和學科優勢,發揮自身優勢、整合相關資源,主動對接地方產業需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開展應用型科研,與區域社會經濟融為一體,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完善產學研合作制度和激勵措施,逐步完善教師評價體制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搞科研的積極性,達到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雙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欣、陳迪釗、李元祥:《發揮地方高校科研優勢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廣州化工》2023年第41期。
[2]王玉娥:《服務區域經濟是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農家顧問》2015年第4期。
[3]盧鯖宇、李陽倩:《新時代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年第22期。
[4]葉磊、傅義春:《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現狀與對策-以鹽城工學院為例》,《高等學刊》2019年第4期。
[5]向愛國:《新時代地方高校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路徑》,《前沿視角》2019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