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從社會公平視角出發,對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進行反思。首先闡述了研究背景,指出殘疾人體育雖受關注但面臨諸多挑戰,我國雖有一定成績但與健全人體育仍有差距,存在專業指導員短缺、群團組織渠道狹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接著分析了社會公平理論內涵及殘疾人體育相關理論,包括資源分配公平性和機會均等原則,以及殘疾人體育的康復功能和心理建設作用。然后介紹了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的現狀,包括成功案例分析和發展現狀概述。接著指出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存在的問題,如專業指導員短缺影響體育復健、群團組織渠道狹窄致經費與組織問題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帶來基礎器械和服務差距。最后從法律保障與政策支持、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教育與培訓強化等方面提出改進策略。總之,社會組織在殘疾人體育發展中至關重要,應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其健康發展,實現社會公平。
關鍵詞:社會公平;社會組織;殘疾人體育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在社會公平理念下,殘疾人體育備受關注,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日益凸顯,殘疾人體育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目前殘疾人體育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
我國殘疾人體育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健全人體育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發展現狀來看,我國殘疾人體育在群眾性體育、競技體育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我國成功舉辦了多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在國際賽事上也屢獲佳績。但在基層,殘疾人體育開展仍不暢。一方面,專業指導員量質奇缺,導致體育復健“求路無門”。目前絕大多數體育指導員主要針對健康人開展體育復健,殘疾人體育指導人才遠遠難以滿足現實需求。以浙江麗水遂昌縣為例,該縣有1.29萬名持證殘疾人,但僅有7 名專業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員隊伍力量較為薄弱。另一方面,群團組織渠道狹窄,文體活動“單打獨斗”。殘聯主要業務聚焦于康復、教育、就業等民生方面,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相對不太緊迫和重要。體育部門更側重于健康人的體育事業發展,未與殘聯形成有效聯動。大部分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以自發的個體組織為主,很少參加社區、部門組織的團體性體育活動。此外,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致基礎器械“兩極分化”。城區無障礙體育器材的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水平普遍好于鄉鎮、農村以及山區等偏遠地區。據《殘疾人事業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2)》顯示,2020年,社區建有康復站的比例不到1/5,特殊區域和村莊不到 1/7,為殘疾人服務的區域差距在不斷拉大。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殘疾人體育的發展,也違背了社會公平的理念。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反思社會組織在殘疾人體育中的作用,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以促進殘疾人體育的健康發展,實現社會公平。
二、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的現狀
(一)成功案例分析
門頭溝區殘聯成功舉辦了2024年殘疾人運動會旱地冰壺比賽,運動員們在比賽中全神貫注,展現出頑強的意志和團結協作的精神。經過激烈角逐,聽力殘疾組脫穎而出,他們不僅收獲了榮譽和獎品,還感受到了運動的快樂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門頭溝區殘聯還將繼續組織“殘疾人冰雪運動季”“特奧日”等活動,積極探索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活動,推動殘疾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棲霞區盲人協會聯合仙林街道殘聯開展了趣味定點投籃活動,視力障礙人士在評委及志愿者的協助下,通過感覺判斷球的位置和出手力度,展現出驚人的技藝和高尚的運動精神。同時,大家圍坐一起討論活動和共建計劃,希望通過更多活動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棲霞區殘聯還組織殘疾人參與了2023仙林半程馬拉松,眾多殘疾人“跑者”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跑”完全程,向社會展現了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此外,棲霞區殘聯舉辦了“殘健攜手 快樂同行”健身走活動,殘疾人及親友在活動中互相鼓勵交流,享受健康運動帶來的身心愉悅。
(二)經驗借鑒
這些成功案例為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首先,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形式能夠滿足不同殘疾人的需求。無論是旱地冰壺、趣味定點投籃、馬拉松還是健身走,都為殘疾人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的平臺。其次,多方合作是關鍵。門頭溝區殘聯、棲霞區盲人協會等社會組織積極與街道、學校、志愿者團隊等合作,為殘疾人體育活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例如,棲霞區殘聯在組織殘疾人參與馬拉松時,得到了黨員志愿者、黑暗跑團南京站、大學生志愿者的全程陪伴。再者,注重殘疾人的心理需求。通過體育活動,讓殘疾人感受到關愛和尊重,增強自信心,促進社會融入。最后,持續開展活動,形成品牌效應。如門頭溝區殘聯的“殘疾人冰雪運動季”“特奧日”和棲霞區殘聯的健身周、冰雪季等活動,持續為殘疾人提供體育服務,提升了殘疾人體育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三)國內發展態勢和國際交流成就
我國殘疾人體育在群眾性體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自2011年起,全國集中開展“殘疾人健身周”活動,各地殘聯舉辦了殘疾人國際象棋、圍棋、輪椅舞蹈、飛鏢、跳繩、輪椅太極拳、柔力球、盲人足球等健身運動項目全國推廣活動。肢殘人輪椅馬拉松、盲人象棋交流挑戰賽、全國聾人柔力球交流賽等賽事已成為全國性品牌活動。全國殘疾人社區文體活動參與率由2015年的6.8%持續提升至2021年的23.9%。
在競技體育方面,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迅速發展。自1992年第三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起,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正式列入國務院審批的大型運動會系列,形成每4年舉辦一次的機制,殘疾人體育逐步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我國目前共設立40個國家級殘疾人體育訓練基地,為殘疾人體育競賽、訓練、活動、培訓、科研等提供保障與服務。
我國在國際殘疾人體育賽事中表現出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迅速發展,在重大國際體育賽事中表現優異。“十三五”時期,中國體育代表團共參加 160 項殘疾人國際賽事,取得 1114 枚金牌。今年共派出 29 個團組參加國際賽事,獲得 214 枚金牌、500 多枚獎牌。第 17 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8 日在巴黎閉幕,中國體育代表團再次位居金牌和獎牌雙榜第一,實現了殘奧會金牌和獎牌的六連冠。1984 年,中國首次派團參加殘奧會,迄今整整 40 年。參加殘奧會 40 年,中國走出了一條從 0 到 624 枚金牌的榮耀之路。
在國際殘疾人體育賽事中,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展現出頑強的拼搏精神和高超的競技水平,為國家贏得了榮譽,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我國積極承辦國際乒聯殘疾人乒乓球公開賽、中國田徑公開賽、特奧青少年峰會等46項國際、洲際賽事和會議,通過舉辦賽事和會議、開展國際交流,充分展示了我國殘疾人事業取得的成就及人權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果,我國殘疾人體育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力逐步提升。
三、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指導員短缺
目前,專業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遠遠難以滿足現實需求。以浙江麗水遂昌縣為例,該縣有 1.29 萬名持證殘疾人,但僅有 7 名專業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其中 2 名為國家級在役殘疾人運動員、3 名為學校體育教師、2 名為持證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員隊伍力量極為薄弱。不僅數量不足,指導員的培訓模式也存在明顯缺陷。當前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多采用短期培訓模式,比如在 5 天內完成 30 課時。這種培訓模式缺乏對培訓時間、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深入論證,急于求成心態明顯。培訓時間過短使得指導員無法系統地學習殘疾人體育指導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也難以滿足不同類型殘疾人的特殊需求。
專業指導員的短缺對殘疾人體育產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方面,部分參與體育活動意愿強烈的殘疾人,因缺少指導或指導質量不高,無奈選擇暫緩或放棄參與體育活動。這極大地限制了殘疾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得他們無法充分享受體育帶來的康復和心理建設等益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指導,殘疾人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可能會因方法不當而導致受傷,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恐懼和抵觸情緒。此外,指導員的不足也使得殘疾人體育活動難以形成規模和體系,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群團組織渠道狹窄
目前,殘聯的主要業務聚焦于康復、教育、就業等民生方面,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相對處于不太緊迫和重要的位置。這使得在殘疾人體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十分有限。以浙江麗水遂昌縣為例,每年僅依靠財政撥付的 5 萬余元專項經費支撐開展殘疾人文體活動,而舉辦一場 40 人左右的縣級體育活動,就至少花費 1—2 萬元。即便是舉辦一場簡單的文化活動,除去自尋場地,也要花費 5000 余元。經費的短缺嚴重制約了殘疾人體育活動的開展規模和質量。
同時,組織渠道狹窄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殘聯依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僅能支撐做實做好主業工作,對于組織殘疾人體育活動顯得力不從心。體育部門更側重于做好健康人的體育事業發展,且并未與殘聯形成有效聯動。這導致殘疾人體育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處于盲目、無序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均是以自發的個體組織為主,很少參加過社區、部門組織的團體性體育活動。個體組織的體育活動往往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難以滿足殘疾人的特殊需求。而且,由于缺乏組織和協調,不同殘疾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較少,無法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
團體性體育活動的缺乏,使得殘疾人難以享受到體育活動帶來的團隊合作和社交樂趣。同時,也不利于殘疾人體育的推廣和普及,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的組織和指導,殘疾人在體育活動中可能會面臨安全風險,進一步降低了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三)基礎設施城鄉發展不平衡
由于城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無障礙體育器材的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方面普遍優于鄉鎮、農村以及山區等偏遠地區。城區有無障礙擺渡車、殘疾人專用站臺、專用停車位等設施較為完備,體育器材種類豐富且數量眾多。據統計,城區每平方公里平均擁有無障礙體育器材設施數量可達數十件。而在偏遠地區,受制于經濟、交通等因素限制,殘疾人體育活動基本處于停擺狀態。以浙江麗水遂昌縣為例,現有 8 個社區中只有 4 個社區配備了殘疾人康復站,20 個鄉鎮中只有 15 家設有殘疾人康復站,而村內殘疾人康復站十分匱乏,許多地區仍處于空白狀態。在偏遠農村地區,每平方公里擁有的無障礙體育器材設施可能寥寥無幾,甚至為零。這種基礎器械的巨大差異,使得城區和偏遠地區的殘疾人在體育活動的開展條件上存在天壤之別。
四、社會公平視角下改進社會組織殘疾人體育工作
(一)法律保障與政策支持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充分保障了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其中明確規定國家依法保障公民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對殘疾人等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給予特別保障。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群團組織應當根據各自特點,組織開展體育活動。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殘疾人參加全民健身活動,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為殘疾人安全參加全民健身活動提供便利和保障。學校應當在體育課教學時,組織病殘等特殊體質學生參加適合其特點的體育活動,病殘等特殊體質學生的體育科目考核,應當充分考慮其身體狀況。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設計和建設,應當符合國家無障礙環境建設要求,有效滿足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的無障礙需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公開向社會開放的辦法,并對殘疾人等實行優惠。此外,我國還加入了《殘疾人權利公約》,該公約規定締約國應當采取具體措施,使殘疾人能夠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參加娛樂、休閑和體育活動,包括鼓勵和促進殘疾人參與各項主流體育活動,組織并發展殘疾人專項體育活動,確保殘疾人可以使用體育、娛樂、旅游場所,獲得娛樂、旅游、休閑和體育服務等。
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為殘疾人參與體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例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對殘疾人實行優惠開放,降低了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成本。政府通過購買服務、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為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提供資金支持,促進了殘疾人體育活動的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政策扶持還體現在對殘疾人體育服務業的發展上,推動了殘疾人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和專業人才的支持,提高了殘疾人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優惠政策也鼓勵了社會資本參與殘疾人體育設施建設和服務供給,為殘疾人創造了更好的體育活動環境。這些優惠政策有助于縮小殘疾人與健全人在體育參與方面的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二)加強體育設施建設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保障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應在體育場館、健身場所等增設專用設備和通道,為殘疾人提供便利。例如,設置無障礙電梯、輪椅坡道、扶手等設施,確保殘疾人能夠順利進入體育場所。同時,還應配備適合殘疾人使用的體育器材,如殘疾人專用健身器材、輔助器具等。據統計,目前我國僅有約30%的體育場館設有無障礙設施,遠遠不能滿足殘疾人的需求。
在建設無障礙環境時,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對于視力殘疾者,可以設置語音提示系統、盲道等;對于聽力殘疾者,可以配備字幕顯示屏、手語翻譯等;對于肢體殘疾者,可以優化器材的可調節性和操作性。通過這些措施,為殘疾人創造一個安全、舒適、便捷的體育環境。
縮小城鄉體育設施差距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然要求。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的體育設施投入,確保資源合理分配。可以通過專項資金扶持、政策引導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偏遠地區體育設施建設。例如,設立農村殘疾人體育設施建設專項基金,吸引企業、社會組織等捐贈資金和物資。
在資源分配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體育設施類型和建設方式。對于交通不便的山區,可以建設小型、便攜的體育器材,如可折疊的健身器材、簡易的球類設施等;對于農村地區,可以利用閑置場地建設簡易的健身廣場、籃球場等。同時,要加強對偏遠地區體育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確保設施的正常使用。
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體育下鄉、志愿服務等活動,將優質的體育資源輸送到偏遠地區。組織專業的體育指導員、康復師等深入農村、山區,為殘疾人提供體育指導和康復服務。通過這些措施,逐步縮小城鄉體育設施差距,讓殘疾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受到平等的體育資源。
(三)課程設置與活動舉辦
在特殊教育機構增加體育課程,是推動殘疾人體育教育的重要舉措。特殊教育機構應根據殘疾人的不同類型和特點,設置多樣化的體育課程。例如,對于肢體殘疾的學生,可以開設輪椅籃球、游泳等課程,鍛煉他們的上肢力量和協調性;對于視力殘疾的學生,可以開展盲人門球、定向行走等課程,提高他們的空間感知和身體平衡能力;對于聽力殘疾的學生,可以設置舞蹈、瑜伽等課程,通過肢體語言和節奏感來培養他們的身體表現力和柔韌性。
除了常規的體育課程,特殊教育機構還應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比如舉辦殘疾人運動會,設置田徑、跳遠、投擲等項目,讓學生們在比賽中展示自己的體育才能,增強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組織趣味體育活動,如接力賽、拔河等,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度。據統計,在開展了豐富體育課程和活動的特殊教育機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也大大增強。
(四)專業指導提升
培養更多專業指導員,是提高殘疾人體育教育和活動質量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形式,邀請專家學者和優秀指導員進行授課和經驗分享,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培訓內容應包括殘疾人體育的理論知識、康復訓練方法、心理輔導技巧等方面。例如,針對肢體殘疾的康復訓練,指導員需要了解不同殘疾程度的康復需求,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輔助器具的使用技巧。
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專業指導員的培養力度。高校和體育院校可以開設殘疾人體育指導專業,培養具有系統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人才。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專業指導員的培養,如企業可以設立獎學金、資助培訓項目等。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增加一名專業指導員,能夠帶動數十名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并且能夠有效降低殘疾人在體育活動中的受傷風險。
此外,還可以建立專業指導員的認證和評價體系,對指導員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進行評估和監督,激勵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服務水平。通過以上措施,培養更多專業的殘疾人體育指導員,為殘疾人體育教育和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研究結論
在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的現狀方面,我們看到了一些成功案例,為殘疾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為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提供了經驗借鑒。同時,我國殘疾人體育在國內發展態勢良好,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多樣,競技體育成績斐然。在國際交流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展現了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然而,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專業指導員短缺、群團組織渠道狹窄、城鄉發展不平衡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改進策略。在法律保障與政策支持方面,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殘疾人權利公約》為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了法律保障,優惠政策也為殘疾人體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方面,應加大投入,進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滿足殘疾人特殊需求,同時合理分配資源,縮小城鄉體育設施差距。在教育與培訓強化方面,特殊教育機構應增加體育課程,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并培養更多專業指導員,提高殘疾人體育教育和活動質量。
總之,社會組織在殘疾人體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加強法律保障、加大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強化教育與培訓等措施,可以有效改進社會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的現狀,促進殘疾人體育的健康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未來,我們應繼續關注殘疾人體育事業,不斷探索創新,為殘疾人創造更加公平、和諧的體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