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大學專業選擇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影響。通過對相關問題的理論研究和調查分析,發現了大學專業的不同對于大學生慢就業的影響,揭示了不同的專業對于未來的就業有著不同的前景,對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慢就業;專業選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變化,大學生“慢就業”現象逐漸顯露在大眾面前。“慢就業”現象是指大學生群體在畢業后由于對未來的迷茫,就業方向的不確定,選擇暫不就業,而是通過繼續深造、參加培訓、創業、旅行等方式,延遲畢業的時間,以此來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大學專業選擇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環節,對其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于“慢就業”現象同樣有著不一樣的影響。因此,分析大學專業選擇對大學生“慢就業”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
(一)個人興趣愛好。大學生在專業的選擇上,往往會將個人興趣愛好作為篩選專業的度量。如果選擇的專業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符,對專業內容更有熱情,學習上也會更具動力,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同時,對專業的喜愛會促使大學生在畢業后更愿意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職業規劃選擇相較于他人更加堅定,對于“慢就業”的發生可能性降低。
(二)大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專業的就業前景是大學生選擇專業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專業的就業前景廣闊,大學生在畢業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對于就業的焦慮較低,“慢就業”的可能性也相對減少。相反,如果選擇的專業就業前景不佳,在畢業后面臨就業困難,這不止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加,而且可能會增加大學生各方面的消費,致使“慢就業”現象增加。
(三)專業技能的可轉移性。專業技能的可轉移性是指所學專業技能uh7IbAJu/xCncveyEK7doQ==在不同行業和領域的通用性。選擇的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可轉移性,在畢業后可以更容易地跨行業就業,面向的就業市場也會隨之增大,因此“慢就業”的現象得到抑制。相反,如果選擇的專業技能具有較低的可轉移性,那么在畢業后的學生可能會局限于特定的行業和領域,從而增大“慢就業”的可能性。
(四)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青春懵懂的學生在未接觸到社會的時候對于未來的規劃迷茫無助,學校的老師會因此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指導。不同學校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這不一樣的態度,相對于并不重視此項教育的學校,得到高效的就業指導的學生,對于專業的選擇有著更加堅定的目標和信心,對于就業的問題也會提前考慮到位,到畢業之際能夠明顯區分出對于就業的選擇,相反,如果學生因為學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忽視,導致了專業選擇的飄忽不定,對未來的發展模糊不清,那么對于“慢就業”的選擇也會增加。
二、大學專業選擇對大學生“慢就業”的影響
(一)專業就業前景。在當前的就業市場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普遍存在,導致大學生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之間的供需錯位。許多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了解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和行業發展趨勢[2]。無法了解就業前景的大學生跟據自己僅有的知識貯存選擇的專業對于就業不一定是很好的選擇。面臨就業時,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廣闊的大學生,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目前計算機、傳媒以及軟件工程專業都比較“吃香”,其專業大學生畢業后也更容易找到工作,對“慢就業”的選擇也就比較少。相反,專業就業前景不佳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面臨著就業困難,對于個人的未來缺乏規劃,“慢就業”的可能性因而增加,例如歷史、哲學等專業的就業前景相對較差,這些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后大概率會面臨就業困難,極大的增加了“慢就業”現象發生概率。
(二)專業與個人興趣匹配度。在于大學生選擇專業時通常接受著多方面的建議,各路建議中不乏充斥著另其難以抗拒的命令要求,對于女孩,一般家庭都會要求她們選擇離家較近的學校,專業更傾向于幼師、師范類;相反社會對于男孩子專業要求并不太多,主要專注于就業問題方向上。因而確實存在著在各種因素的壓迫下選擇了與自己個人興趣不符的專業。專業與個人興趣匹配度高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堅定個人就業方向,對于學習的熱情更盛,同樣在專業成績上也會由于他人,并且對專業的熱愛也會促使大學生在畢業后更愿意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降低其在社會就業的試錯成本。相反,專業與個人興趣匹配度低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即便努力上課,在學習成績上也得不到反饋,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個人狀態不佳,對于未來失去希望。對專業的不熱愛也會促使大學生在畢業后更不愿意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從而增加慢就業的可能性。
(三)專業技能的可轉移性。專業技能具有較高可轉移性的大學生,畢業后發現本行業不好就業或不適合自己的情況下,可以更容易地跨行業就業,從而緩解就業的壓力,減少“慢就業”的情況發生。相反,專業技能可轉移性較低的大學生,在畢業后可能會局限于特定的行業和領域,一旦發生任何問題情況,極大的增加了他們的就業壓力,從而促使他們選擇延緩就業的形式進入“慢就業”狀態。例如,計算機科學、英語等專業的具有較高的可轉移性專業技能,這一類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后跨行業就業難度較低;而機械工程、化學等專業的技能具有較低的可轉移性,致使這些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后可能會局限于特定的行業和領域。
三、基于專業差異的大學生“慢就業”破解對策
(一)增加對大學生專業選擇的指導。高校就業創業指導不足、家庭支持保障健全是促使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的原因之一。各大高校應增加對大學生專業選擇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了解不同專業的特點、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此外,學校就業指導的精準度和針對性不足,本土化生涯教育體系尚未完成構建,“大水漫灌”式的就業指導很難精準全面有效,使得大學生在學期間所學與勞動力市場所需職業能力有明顯差距。高校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優化大學專業設置。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就業崗位在不斷更新。而高校中的一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安排、就業定位還是多年前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而設置,導致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就業崗位在要求上相互錯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高校應優化大學的專業設置,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對新興專業和熱門專業的建設,增加對學生能在社會上更有優勢的課程。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和升級,提升傳統專業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增強傳統專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三)提高專業技能的可轉移性。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可轉移性。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增加跨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實習實訓、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可轉移性。同時,大學生也應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培訓課程,提高自己在社會就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曾依依.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就業,2024,(09):60-61.
[2]鄭曉鑫.“慢就業”趨勢下提升大學生精準就業的有效措施[J].就業與保障,2024,(08):55-57.
[3]仇婷婷.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多維影響因素與協同治理路徑[J].甘肅教育研究,2024,(12):4-7.
[4]王穎馨.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狀及對策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