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擴展,民辦高校逐漸成為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工程造價專業作為應用型學科,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理論知識傳授,還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行業適應性。構建一套適應民辦高校發展特點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顯得十分關鍵。本研究旨在探索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質量保障的聯動機制,分析其在民辦高校中的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優化課程設置、引入信息化手段等構建策略,期望通過教學與質量保障協同提升,促使民校工程造價專業教育高質量改革。
關鍵詞:工程造價專業;內部質量保障;信息化手段
在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工程造價專業人才需求同步增加,通過有效的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成為高校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改革重要方向。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力量,在師資、資源、教學體系方面與公辦院校存在一定差異,如何提升教學質量,確保畢業生能滿足行業需求,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在分析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基礎上,結合民校實際情況,提出了構建策略,以期為民辦高校工程造價專業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一、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理論概述
(一)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原則
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需遵循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原則,以確保體系有效性。首先,體系構建以“目標導向”為核心,明確教學診改目的,即提升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學生實踐能力,以此來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其次,須堅持“系統性原則”,將教學各環節、各要素有機整合,形成從教學設計、實施到反饋與改進的閉環,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連續性。最后,高校應積極貫徹“信息化支持”原則,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診改與質量保障的效率,從而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改進與教學質量提升。
(二)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特征
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具有多重特征,主要特征包括專業性、系統性、動態性、信息化支持。專業性是核心特征,工程造價專業作為應用型學科,教學診改與質量保障須深度契合行業需求,圍繞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技術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展開,從而確保培養的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系統性是重要保障,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要包括教學計劃、課程設計、師資力量、實踐教學、評估反饋等各個環節,形成有機聯動的閉環體系,以此來確保各要素相互協調、共同作用。動態性體現在該體系需具有靈活的調整和改進機制,能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實時的反饋與優化,從而實現持續改進提升。
(三)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聯動機制
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聯動機制是保障教學質量持續提升關鍵。機制核心是將教學診改的各個環節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有機結合,形成系統化、閉環式運行模式。首先,聯動機制通過目標統一實現教學過程與質量保障的一體化運作,即教學診改的目標必須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評估標準保持一致,確保改進方向與質量要求相互匹配。其次,在實施層面,聯動機制強調教學過程中的數據收集與反饋功能,通過多維度質量評估工具、指標體系,實時監控教學質量,將評估結果反饋至教學診改環節,以實現教學方案的優化與調整。最后,聯動機制需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將師資、課程、教學設備等各要素納入質量保障體系,確保其與教學改進需求相匹配。
二、民校視域下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策略
(一)優化工程造價專業課程設置,保障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優化工程造價專業課程設置是保障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基礎工作,首先,高校需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動態調整課程體系,確保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與實踐課程合理配比。在基礎課程上,強化學生的工程管理、經濟學、建筑法規等基本知識,從而打牢理論基礎;在專業核心課程中,教師要注重造價管理、工程計量與計價、合同管理等關鍵技能培養,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緊密接軌。其次,高校應拓耕新興技術課程,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綠色建筑技術等,以提升學生在新技術領域的適應力。最后,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教師可以案例教學為主導,通過實際工程案例、模擬項目等方式,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打造協同發展體系,強化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質量
打造協同發展體系是強化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質量的關鍵,一是,高校需建立校內外多方協同機制,推動教師、學生、管理人員與企業、行業專家等多方力量的合作。通過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教學診改、評估環節,從而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需求緊密對接。二是,高校可通過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實踐,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行業適應能力。例如高校可依托校企合作,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包括優秀師資力量、先進實驗設備、最新行業案例等,推動教學內容實踐化與前沿化。三是,高校可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與質量保障標準,以此來持續改進為導向,對協同發展體系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反饋,從而確保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能在多方協作下不斷優化,提升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質量。
(三)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信息化程度
引入信息化手段是提升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信息化程度的關鍵途徑,首先,高校可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將教學過程、質量評估、學生反饋等環節的數據集成到系統中,實現數據集中化、標準化管理。平臺需具備實時監控、自動分析、反饋功能,能動態跟蹤教學進度、課程實施效果、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學診改提供數據支持。其次,高校可構建教學大數據分析系統,通過對學生成績、課堂表現、評估反饋等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發現教學過程中問題與不足,從而為課程優化、教學改進提供精準指導。最后,高校可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充分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發展趨勢,進行針對性改進。例如高校可加強在線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利用云技術、遠程教育手段,為教師、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和便捷的教學與學習工具,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三、結語
本研究通過分析民辦高校工程造價專業教學現狀,提出了針對性教學診改與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策略。研究梳理了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診改與質量保障核心原則、特征、聯動機制,強調了目標導向、系統性、動態改進的重要性。在策略方面,提出了優化課程設置、打造多方協同發展體系、引入信息化手段等創新策略,通過系統化措施實施,民辦高校能有效提升工程造價專業的教學質量,滿足行業發展需求,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吳華琳.教學診改視域下高職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24,(21):78-81.
[2]夏雨.現代學徒制校企共同實施教學診改的實踐研究[J].模具制造,2024,24(05):90-92+98.
[3]萬德年.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診改的探索與實踐——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6(01):13-16.